本發明涉及農田耕作與作物栽培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將玉米秸稈還田于壟臺之下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玉米種植與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秸稈。傳統的秸稈處理方式是飼喂家畜或燃燒、焚燒,后者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種植和養殖結構的變化以及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秸稈處理方式已發生很大變化,總的趨勢是向環境友好型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向轉變。秸稈還田作為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又能節約資源和能源、減輕環境污染,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
玉米收獲后,傳統的秸稈還田方法是先將秸稈粉碎,通過旋耕機或鏵式犁等農機設備將秸稈混入或翻入耕層土壤。采用傳統的作業方式耕作,我國大部分農田土壤耕層厚度僅為10-15cm。而作為大生物量作物的玉米,每季作物產生的秸稈量很大;將玉米秸稈粉碎后還田到耕層土壤,會極大降低表層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透氣性,耕層土壤保水保肥性嚴重下降,導致作物出苗率較低、產量下降。在壟作農田,秸稈還田后還要將混有秸稈的耕層土壤起壟,壟作本身在農田表面會形成無數波浪形小“坡面”、增加土壤表面積。因此,在干旱或多風的天氣,秸稈還田起壟更加不利于土壤保墑。比如我國東北地區,春季是主要農作物播種季節,干旱多風,秸稈還田起壟后表層土壤水分蒸散速率比沒有秸稈還田的土壤大幅增加,種子發芽、出苗率和經濟產量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
秸稈還田后會逐漸腐解,釋放出部分養分供作物吸收利用,其它部分會逐漸轉變為土壤有機質,提高農田地力水平。而在一些冷涼區域、低溫度帶,比如我國東北等地,較低的積溫嚴重影響還田秸稈的腐解速率,導致一季玉米秸稈還田后對作物出苗率以及產量的不利影響會在多季作物上持續。所以,秸稈還田盡管從長期而言對農業生產和資源利用都有好處,但因缺少合適的還田技術和方法,目前仍難以被農民接受。因此,針對生產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研發一種新型的秸稈還田方法或技術,則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并解決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促進秸稈腐解并且提高作物出苗率的玉米秸稈還田于壟臺之下的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玉米秸稈還田于壟臺下的方法,其步驟包括:
1)將玉米秸稈粉碎;
2)在農田進行深松開溝作業,形成深松溝;
3)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填入深松溝內;
4)對深松溝進行攏土,填埋玉米秸稈后在深松溝上方形成壟臺。
進一步地,步驟1)將玉米秸稈粉碎至長度小于15cm。
進一步地,步驟2)在農田進行等間距深松開溝作業,溝深25-35cm,溝寬度30-45cm,相鄰溝間距60-75cm。
進一步地,步驟3)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填入深松溝內時,將玉米秸稈與回填到溝內的土壤盡量混合均勻。
進一步地,步驟3)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填入深松溝內時,施用秸稈腐解劑,并將秸稈腐解劑與秸稈和土壤混合均勻;所述秸稈腐熟劑的添加量為30-45kg/ha。
進一步地,步驟3)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填入深松溝內時,在深松溝內施加適量氮肥,并將氮肥與秸稈和土壤混合均勻;所述氮肥的添加量為30-60kg N/ha。
進一步地,步驟4)對深松溝進行攏土的方法是:1)將從深松溝挖出的土壤回填到溝內并與秸稈、肥料混合均勻;2)將位于相鄰深松溝之間的耕層土壤疏松,以深松溝為中心,從兩側向溝中心攏土,填埋秸稈后在深松溝的上方形成壟臺。
進一步地,步驟4)形成的壟臺中,壟臺間距為60-75cm,壟臺到壟溝的垂直距離為15-20cm,壟溝低于原土壤表面5-15cm,壟臺頂部表面距臺下最上層秸稈的距離為6-8cm,壟臺兩側斜坡表面距臺下最上層秸稈的距離為3-5cm
進一步地,在壟臺上進行播種;當第2年用于秸稈還田的深松溝開溝時,開溝位置與第1年重合,或者與第1年錯開,位于原壟溝位置。
進一步地,上述方法在秋季作業,以易于保墑和增加出苗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發明的方法,農田起壟后形成的波浪形小“坡面”增加了土壤表面積,受太陽輻射能大幅提高還田秸稈及土壤的溫度。壟臺也抬高了部分土壤表面,壟臺下土壤保墑效果顯著。本發明所涉及的玉米秸稈還田到壟臺下之后,土壤溫度提高和墑情保持都能促進秸稈腐解。再配合施用氮肥和秸稈腐熟劑等輔助措施,促使玉米秸稈快速腐解并釋放養分供作物吸收利用、縮短了其轉化為土壤有機質的周期、快速提高農田地力水平。同時,還田秸稈頂部距壟臺表面還有6-8cm表土層覆蓋,其厚度遠大于一般作物的播種深度,播種后土壤孔隙度、保水性能不受秸稈還田的影響,從而也保障了作物的出苗率并提高產量。
附圖說明
圖1是玉米秸稈在壟臺下還田的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2是深松開溝的示意圖。
圖3是在深松溝內填埋秸稈并在溝上方起壟的示意圖。
圖4是另一種輪廓的秸稈混土及壟臺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為玉米秸稈在壟臺下還田的方法,該方法的流程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第1步:秸稈粉碎。玉米收獲后,連帶秸稈帶離農田。使用秸稈粉碎機等工具將秸稈打碎,碎秸稈長度<15cm。
第2步:深松開溝。在農田進行等間距深松開溝作業,挖出的土放到溝兩側,如圖2所示,其中1為深松溝,溝深25-35cm,溝寬度30-45cm,相鄰溝間距60-75cm;可采用深松鏟等工具進行操作。
第3步:秸稈填入深松溝內。將粉碎的玉米秸稈填入深松溝內。
第4步:施用促進秸稈腐解的微生物菌劑。將30-45kg/ha的秸稈腐熟劑均勻撒向溝內的秸稈,并與秸稈混合均勻,以促進秸稈腐解。
第5步:施用氮肥。秸稈向溝內填埋的同時,將30-60kg N/ha的氮肥(尿素,硫酸銨,氮磷鉀肥合肥等均可)施入深松溝內,與秸稈均勻混合,減少其C/N比并為土壤微生物提供N源,促進微生物分解秸稈。
第6步:秸稈、秸稈腐解劑、氮肥與土壤均勻混合。將第2步開溝挖出的土壤回填入深松溝,并與秸稈、秸稈腐解劑、氮肥等填加到溝內的物質充分混合均勻。
第7步:疏松耕層土壤。將位于相鄰深松溝之間的土壤疏松10-15cm(深度),可采用旋耕方式。
第8步:起壟與鎮壓。以深松溝為中心,從兩側30-37.5cm處開始向溝中心攏土,填埋秸稈后形成壟臺;用鎮壓機對農田進行鎮壓,保障上層土壤水分不被過快蒸發。
如圖3所示,其中2為壟臺,3為壟溝,4為秸稈混土(秸稈、氮肥、秸稈腐解劑的混合物)。壟臺在深松溝的上方,壟臺間距d1約是60-75cm。壟臺到壟溝的垂直距離d2約15-20cm,壟溝低于原土壤表面5-15cm。玉米秸稈主要還田在壟臺之下。還田秸稈頂部位置距壟臺表面d3約6-8cm,而一般播種深度約3-4cm左右,不影響作物出苗率。壟臺兩側斜坡表面距秸稈混土的距離d4約3-5cm。
秸稈混土的輪廓除圖3所示的形式外,也可以是其它形狀,如圖4所示的方形形狀。
第9步:播種在壟臺上進行。
步驟2中,當第2年進行秸稈還田的深松時,深松溝位置可與第1年重合,也可以錯開30-37.5cm;后者即是將原有壟臺變為壟溝、原有壟溝變為壟臺。
所述的秸稈還田方法,在秋季作業比春季作業更易于保墑、增加出苗率。
所述的秸稈還田方法,可以通過研制聯合作業機械加以實現,以節省勞動力成本,增加作業效率。
所述的秸稈還田方法,步驟3、步驟4和步驟5可以同時進行。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為玉米秸稈在壟臺下還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玉米成熟后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收獲時玉米秸稈可被收割機切碎成<13cm小段,成條帶狀分布在土壤表面。
(2)玉米收割完畢后,采用玉米滅茬機,對玉米進行滅茬。
(3)向玉米秸稈撒施促進秸稈腐解的微生物菌劑30kg/ha、撒施尿素100kg/ha(合純氮46kg/ha)。
(4)采用深松鏟對農田進行深松開溝,溝深35-40cm,溝寬度30-40cm,相鄰溝間距60-75cm。開溝的同時,將混合微生物菌劑和氮肥的秸稈放入深松溝內,再將土回填入溝,并與之充分混合均勻。
(5)對非還田部分土壤采用旋耕方式耕作,深度10-15cm。
(6)起壟。采用起壟機械,以秸稈還田帶為中心,進行起壟作業。起壟的尺寸規格參照實施例1。
(7)用鎮壓機對農田進行鎮壓,保障上層土壤水分不被過快蒸發。
(8)第2年春季,在壟臺上采用穴施的方式施用基肥,并播種。種植密度70000株/ha。
(9)播后出苗前在土壤墑情適宜時用除草劑兌水后進行封閉除草。
2016年在黑龍江海倫市進行的田間試驗表明,與普通還田方式相比,采用該方法進行秸稈還田后,玉米出苗率從73%提高到87%,出苗率提高14%;產量從10.5t/ha提高到11.8t/ha,產量提高12%。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書所述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