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蔬果種植病害防治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黃瓜炭疽病是半知菌亞門真菌,葫蘆科刺盤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體或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黃瓜炭疽病近年來發生不斷趨重,春秋兩季均有發生,從幼苗到成株皆可發病,幼苗發病,多在子葉邊緣出現半橢圓形淡褐色病斑,上有橙黃色點狀膠質物,莖部發病,近地面基部變黃褐色,漸溢所,后折倒。防治難度較大,對生產影響巨大。目前黃瓜炭疽病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使用氟硅唑咪鮮胺、施保功、氟菌?肟菌酯懸浮劑、苯醚甲環唑水分散劑、克菌丹這類高毒性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一方面種植得到的黃瓜不符合綠色有機種植標準,也不利于環境健康,另一方面長期使用病菌還會產生抗性。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現有黃瓜種植過程中炭疽病高發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具體的:(1)將腎上腺素按1-1.3%的重量比與氫氧化堿800-850倍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誘導液,選擇顆粒飽滿、無破損的黃瓜種子,完全浸漬于誘導液中,浸漬過程中,持續攪拌6-8小時;(2)將黃瓜種子取出,用去離子水不斷清洗5-6次;(3)將黃瓜種子在電場強度為80-84kv/cm,脈沖寬度為5-8μs,脈沖頻率為70-80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00-110s。優選的,以滴劑的方式將牛血清蛋白逐漸加入誘導液中。優選的,每分鐘在誘導液中滴2-4g牛血清蛋白。優選的,牛血清蛋白加入重量比例為誘導液的5%。優選的,浸漬過程中,以40-50r/min的攪拌速率不斷進行攪拌。優選的,將黃瓜種子在電場強度為82kv/cm,脈沖寬度為7μs,脈沖頻率為75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05s。本發明具體處理時,將黃瓜種子浸漬于由腎上腺素按1-1.3%的重量比與氫氧化堿800-850倍液混合攪拌得到誘導液中,能夠刺激種子產生天然防御系統,增強種子抗炭疽病侵害能力;將黃瓜種子經去離子水清洗后,在在電場強度為80-84kv/cm,脈沖寬度為5-8μs,脈沖頻率為70-80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00-110s,能夠提高黃瓜種子表面濕潤性,激發種子活力,進而提高黃瓜種子的活力,對提高黃瓜產量有較好幫助;本發明誘導處理方法得到的黃瓜種子長成的黃瓜植株及所結的黃瓜籽得到的下代黃瓜植株均具有極強的抗炭疽病性能,誘導成功率在99.2%以上,且處理方法簡單,處理成本較低,為保證黃瓜無公害種植打下堅定基礎。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具體的:(1)將腎上腺素按1%的重量比與氫氧化堿800倍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誘導液,選擇顆粒飽滿、無破損的黃瓜種子,完全浸漬于誘導液中,浸漬過程中,以滴劑的方式將牛血清蛋白逐漸加入誘導液中,牛血清蛋白加入重量比例為誘導液的5%,每分鐘在誘導液中滴2g牛血清蛋白,并保持40r/min的攪拌速率不斷進行攪拌,持續攪拌6小時;(2)將黃瓜種子取出,用去離子水不斷清洗5次;(3)將黃瓜種子在電場強度為80kv/cm,脈沖寬度為5μs,脈沖頻率為70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00s。實施例2、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具體的:(1)將腎上腺素按1.3%的重量比與氫氧化堿850倍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誘導液,選擇顆粒飽滿、無破損的黃瓜種子,完全浸漬于誘導液中,浸漬過程中,以滴劑的方式將牛血清蛋白逐漸加入誘導液中,牛血清蛋白加入重量比例為誘導液的5%,每分鐘在誘導液中滴4g牛血清蛋白,并保持50r/min的攪拌速率不斷進行攪拌,持續攪拌8小時;(2)將黃瓜種子取出,用去離子水不斷清洗6次;(3)將黃瓜種子在電場強度為84kv/cm,脈沖寬度為8μs,脈沖頻率為80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10s。實施例3、一種誘導黃瓜抵抗炭疽病的處理方法,具體的:(1)將腎上腺素按1.2%的重量比與氫氧化堿830倍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誘導液,選擇顆粒飽滿、無破損的黃瓜種子,完全浸漬于誘導液中,浸漬過程中,以滴劑的方式將牛血清蛋白逐漸加入誘導液中,牛血清蛋白加入重量比例為誘導液的5%,每分鐘在誘導液中滴3g牛血清蛋白,并保持45r/min的攪拌速率不斷進行攪拌,持續攪拌7小時;(2)將黃瓜種子取出,用去離子水不斷清洗6次;(3)將黃瓜種子在電場強度為82kv/cm,脈沖寬度為7μs,脈沖頻率為75hz的脈沖電場中處理105s。以下結合具體種植試驗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試驗材料:試供黃瓜品種為中農16號,黃瓜種子經處理后,撒播于大田中,所用黃瓜種子為上一年從同一種植場所產的黃瓜種子,將所產黃瓜種子隨機分為實驗組、常規組、對照組1、對照組2共四組,每組100粒;其中,實驗組黃瓜種子按照實施例3方式處理后進行播種;常規組黃瓜種子不經任何處理即進行播種;對照組1黃瓜種子經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取消步驟(1)處理后進行播種;對照組2黃瓜種子經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取消步驟(3)處理后進行播種;試驗于2014年在肥西縣上派鎮進行,試驗地土壤為黃土,各組地塊土壤肥力相近,各組黃瓜播種方式以及播種后管理方式均相同,各組試驗期間不進行任何防炭疽病處理,試驗期間,統計各組黃瓜種子發芽率,炭疽病發病率,以及平均株產量,將各組所產第一代黃瓜種子經曬干后按常規方式貯存,各組隨機挑選100粒后,2015年按相同方式播種于相同地塊,統計各組黃瓜種植期間炭疽病發病率,以及平均株產量,將各組所產的第二代黃瓜種子經曬干后按常規方式貯存,各組隨機挑選100粒后,2016年按相同方式播種于相同地塊,統計各組黃瓜種植期間炭疽病發病率,以及平均株產量,結果見下表1:組別發芽率(%)炭疽病發病率(%)平均株產量(kg)第一代黃瓜種子炭疽病發病率(%)第一代黃瓜種子平均株產量(kg)第一代黃瓜種子炭疽病發病率(%)第一代黃瓜種子平均株產量(kg)實驗組99.81.11.81.31.741.351.75常規組64330.94480.82521.6對照組199.6321.25451.20491.0對照組2631.41.221.41.181.331.1由表1可知,采用實施例3誘導法培育得到的黃瓜種子經播種后,表現出極強的抗炭疽病性能,且發芽率和株產量均得到顯著提高,所產的第一代、第二代黃瓜種子經播種后同樣表現出極強的抗炭疽病性能。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