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山藥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
背景技術:
紫山藥也稱“紫人參”,又名薯蕷和長芋,屬薯蕷科,以其肥大的塊根或圓柱狀根供食用。塊根中含有蛋白質1.5%,碳水化合物14.4%,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膽堿等,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薯蕷皂(天然的dhea),內含有各種荷爾蒙基本物質,常吃紫山藥有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紫山藥的蛋白質含量和淀粉含量都很高,所以常吃紫山藥有宜于皮膚保濕,還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是餐桌佳肴。主要產區江西贛南,廣東,臺灣,福建??图胰俗迦阂暈轲B生珍品,在客家小吃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原料。紫山藥還稱“紫淮山”,據本草綱目藥書的記載,紫山藥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血壓、血糖、抗衰益壽等,還有益于脾、肺、腎等功能,是很好的食補材料,又被人們稱做“蔬菜之王”之美譽。紫山藥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多糖及淀粉等營養物質,它有滋肺益腎,健脾止瀉,對脾虛腹瀉、久痢不愈、虛癆咳嗽、腎虛遺精、小便頻繁等一定的食療作用,并且食味鮮美。紫山藥含有大量紫色花青素,有利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并且起到抗氧化,美容養顏的作用,紫山藥的生長環境較為苛刻,種植方法不當也會嚴重影響紫山藥的產量和品質,傳統的紫山藥種植是根據根部的向地性豎直生長,不僅導致了山藥的發育不均衡,外形不美觀,肥料利用率低,易滋生病菌等問題,且采收困難,增加了種植成本和大量的人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能夠將紫山藥的產量提高30-35%,成本降低15-20%,營養成分含量也超出正常水平。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整地
選擇晴朗的天氣,每畝種植地施入400-500千克腐熟農家肥,深翻40-50厘米,在表層土壤中添加河沙、礫石、松針葉、無花果葉、鋸末,每畝添加量為:河沙100-130千克、礫石70-80千克、松針葉30-40千克、無花果葉20-30千克、鋸末15-20千克,與表層35-45厘米厚的土壤翻拌均勻;
(2)設置種植壟
按照壟寬100-120厘米,壟距40-50厘米,由南向北設置種植壟,壟高30-40厘米,在壟上開深度為10-15厘米,寬為20-25厘米的種植溝,使用稻殼和泥巴曬制的種植槽鋪設在種植溝中;
(3)種植
將紫山藥種苗帶芽的一頭朝種植溝北部邊緣橫向放置于種植槽中,種芽朝上,覆蓋上種植土壤,將壟鋪平,表面再覆蓋厚度為2-4毫米的稻草,出苗后搭建支架拱,待苗長出8-12厘米后,除去稻草,使用稻草將幼苗綁至支架拱上。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種植土壤含水量為20-30%。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中所述的種植槽是將稻殼和泥巴按照1:20-25的比例曬制得到的,厚度為1-2厘米,直徑為15-18厘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和現有的種植方法相比,區別為本發明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施足基肥的同時,在種植土壤中添加了河沙、礫石、松針葉、無花果葉、鋸末,防止紫山藥感染病菌、受澇,還使得土質中的營養成分被山藥根吸收,提高其營養價值;(2)設置種植壟:種植壟的設置采用種植溝中鋪設種植槽的方法,使得山藥根橫向生長,陽光、水分、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更高,且粗細均勻,便于采挖;(3)種植:種植過程中充分考慮山藥種苗的生理特征,向陽生長的種苗能夠為根部肥大提供充分的營養供給。本發明的種植方法能夠將紫山藥的產量提高30-35%,成本降低15-20%,營養成分含量也超出正常水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整地
選擇晴朗的天氣,每畝種植地施入400千克腐熟農家肥,深翻40厘米,在表層土壤中添加河沙、礫石、松針葉、無花果葉、鋸末,每畝添加量為:河沙100千克、礫石70千克、松針葉30千克、無花果葉20千克、鋸末15千克,與表層35厘米厚的土壤翻拌均勻;
(2)設置種植壟
按照壟寬100厘米,壟距40厘米,由南向北設置種植壟,壟高30厘米,在壟上開深度為10厘米,寬為20厘米的種植溝,使用稻殼和泥巴曬制的種植槽鋪設在種植溝中;
(3)種植
將紫山藥種苗帶芽的一頭朝種植溝北部邊緣橫向放置于種植槽中,種芽朝上,覆蓋上種植土壤,將壟鋪平,表面再覆蓋厚度為2毫米的稻草,出苗后搭建支架拱,待苗長出8厘米后,除去稻草,使用稻草將幼苗綁至支架拱上。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種植土壤含水量為20%。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中所述的種植槽是將稻殼和泥巴按照1:20的比例曬制得到的,厚度為1-2厘米,直徑為15厘米。
實施例2
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整地
選擇晴朗的天氣,每畝種植地施入450千克腐熟農家肥,深翻45厘米,在表層土壤中添加河沙、礫石、松針葉、無花果葉、鋸末,每畝添加量為:河沙115千克、礫石75千克、松針葉35千克、無花果葉25千克、鋸末17千克,與表層40厘米厚的土壤翻拌均勻;
(2)設置種植壟
按照壟寬110厘米,壟距45厘米,由南向北設置種植壟,壟高35厘米,在壟上開深度為13厘米,寬為23厘米的種植溝,使用稻殼和泥巴曬制的種植槽鋪設在種植溝中;
(3)種植
將紫山藥種苗帶芽的一頭朝種植溝北部邊緣橫向放置于種植槽中,種芽朝上,覆蓋上種植土壤,將壟鋪平,表面再覆蓋厚度為3毫米的稻草,出苗后搭建支架拱,待苗長出10厘米后,除去稻草,使用稻草將幼苗綁至支架拱上。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種植土壤含水量為25%。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中所述的種植槽是將稻殼和泥巴按照1:23的比例曬制得到的,厚度為1-2厘米,直徑為16厘米。
實施例3
一種提高紫山藥產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整地
選擇晴朗的天氣,每畝種植地施入500千克腐熟農家肥,深翻50厘米,在表層土壤中添加河沙、礫石、松針葉、無花果葉、鋸末,每畝添加量為:河沙130千克、礫石80千克、松針葉40千克、無花果葉30千克、鋸末20千克,與表層45厘米厚的土壤翻拌均勻;
(2)設置種植壟
按照壟寬120厘米,壟距50厘米,由南向北設置種植壟,壟高40厘米,在壟上開深度為15厘米,寬為25厘米的種植溝,使用稻殼和泥巴曬制的種植槽鋪設在種植溝中;
(3)種植
將紫山藥種苗帶芽的一頭朝種植溝北部邊緣橫向放置于種植槽中,種芽朝上,覆蓋上種植土壤,將壟鋪平,表面再覆蓋厚度為4毫米的稻草,出苗后搭建支架拱,待苗長出12厘米后,除去稻草,使用稻草將幼苗綁至支架拱上。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1)中種植土壤含水量為30%。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描述,步驟(2)中所述的種植槽是將稻殼和泥巴按照1:25的比例曬制得到的,厚度為1-2厘米,直徑為18厘米。
對比試驗
選擇同一批紫山藥種薯,均分為4組,每組100個種薯,前三組分別按照實施例1-3的方法種植,第四組作為對照組,按照普通方法種植,保持無關變量的一致,將種植結果記錄如下表所示:
通過比較發現:本發明的提高紫山藥的方法效果明顯,可將產量提高至30-35%,且成本降低了15-20%,極大的提高了種植效益,紫山藥的營養成分也得到提高,得到的山藥品質整齊、飽滿、光滑、皮色佳,挖掘時不會損傷,塊莖耐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