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培育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食用菌菌房。
背景技術: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其以白色或淺色的菌絲體在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場所生長。食用菌的培育往往采用大棚或菌房的形式來種植,其生長對環境的要求較為嚴格,其需要充足的碳源,適量的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等;同時對溫度、濕度、酸堿度、氧氣以及二氧化碳等也有著不同的需求。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21%,二氧化碳的含量為0.03%,一般菌房內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0.03%,不同的食用菌對二氧化碳的忍耐濃度是不同的;對于多數食用菌,在二氧化碳的濃度大于0.1%時,會產生毒害作用,出現畸形、不分化或死亡的現象。因此,在食用菌的生產中,通風換氣顯得尤為重要。在現有的菌房中,為保證食用菌生長環境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濃度適宜,往往在菌房墻壁上開設窗戶透氣,采用這種方式會導致菌房底部的食用菌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生長不好,同時由于二氧化碳的比重較大,二氧化碳沉積于菌房底部,進一步限制了食用菌的生長。通過改進技術方案,在菌房內增加室內空氣循環系統,其有效解決了菌房底部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氣含量低的問題,但是其帶來了新的問題:結構復雜、使用和投入成本高、占用空間大,降低了菌房的利用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食用菌菌房,在菌房本體的墻壁上方設置進氣風扇,在墻壁的下方設置排氣風扇,并且使得進氣風扇的數量大于排氣風扇的數量。采用這樣上進下出、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保證了整個菌房內空氣循環流通,確保菌房內每一處都有新鮮空氣,由于二氧化碳比重相對較大,會沉積于菌房底部,上進下出的模式有利于氧氣在菌房內循環利用,排出二氧化碳,使菌房內氧氣充足,保證食用菌健康生長;進一步,其結構簡單,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低,無需占用菌房內的空間,有效提高了菌房的利用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食用菌菌房,包括菌房本體、進風風扇以及排風風扇,所述進風風扇設置于所述菌房本體中心對稱的兩側面上部,所述排風風扇設置于所述菌房本體中心對稱的另兩側面下部,且所述進風風扇的數量多于所述排風風扇的數量,形成了上進下出、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保證了整個菌房本體內空氣循環流通。
較佳的,所述菌房本體一側面設置有對開門以及滑道,所述對開門設置于所述進風風扇下方,所述滑道配合設置于所述對開門上下兩端,所述對開門及所述滑道的設置,便于員工的進出,使用方便,同時便于所述菌房本體的密封。
進一步,任意相鄰兩件所述進風風扇之間的距離小于任意相鄰兩件所述排風風扇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確保了所述進風風扇的數量多于所述排風風扇的數量,更好的形成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
進一步,所述排風風扇距離地面的距離為30-50cm,其相配合于所述菌房本體內部食用菌的培育高度,確保底層的食用菌也能得到充足的氧氣。
本發明的設計原理是:在菌房本體的墻壁上方設置進氣風扇,在墻壁的下方設置排氣風扇,并且使得進氣風扇的數量大于排氣風扇的數量。采用這樣上進下出、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保證了整個菌房內空氣循環流通,確保菌房內每一處都有新鮮空氣;進一步,由于二氧化碳比重相對較大,會沉積于菌房底部,上進下出的模式有利于氧氣在菌房內循環利用,排出二氧化碳,使菌房內氧氣充足,保證食用菌健康生長。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外形美觀,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低,提高了菌房的利用率和食用菌的質量,增加產量,便于對食用菌的管理。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中,1、菌房本體,2、排風風扇,3、滑道,4、進風風扇,5、門把手,6、對開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1和圖2,一種食用菌菌房,包括菌房本體1、進風風扇4以及排風風扇2,所述進風風扇4設置于所述菌房本體1中心對稱的兩側面上部,所述排風風扇2設置于所述菌房本體1中心對稱的另兩側面下部,且所述進風風扇4的數量多于所述排風風扇2的數量,所述進風風扇4與所述排風風扇2功率相等,在單位時間內,單臺所述進風風扇4的進風量與單臺所述排風風扇2的排風量相等,形成了上進下出、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保證了整個菌房本體1內空氣循環流通。
所述菌房本體1一側面設置有對開門6以及滑道3,所述對開門6設置于所述進風風扇4下方,所述滑道3配合設置于所述對開門6上下兩端,所述對開門6及所述滑道3的設置,便于員工的進出,使用方便,同時便于所述菌房本體1的密封。
任意相鄰兩件所述進風風扇4之間的距離A小于任意相鄰兩件所述排風風扇2之間的距離B,進一步確保了所述進風風扇4的數量多于所述排風風扇2的數量,更好的形成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
所述排風風扇2距離地面的距離為五十厘米,其相配合于所述菌房本體1內部食用菌的培育高度,確保底層的食用菌也能得到充足的氧氣。
如圖1,使用時,拉動門把手5,關閉好對開門6,使菌房本體1良好的密封,同時打開進風風扇4和排風風扇2,菌房本體1內便形成了上進下出、多進少出的通風模式,保證了整個菌房內空氣循環流通,確保菌房內每一處都有新鮮空氣;進一步,由于二氧化碳比重相對較大,會沉積于菌房底部,上進下出的模式有利于氧氣在菌房內循環利用,排出二氧化碳,使菌房內氧氣充足,保證食用菌健康生長。
本發明結構簡單,外形美觀,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低,提高了菌房的利用率和食用菌的質量,增加產量,便于對食用菌的管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