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含有聯苯吡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658311閱讀:414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含有聯苯吡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及其防治農作物上病害的應用,屬于農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白粉病與銹病是一種廣泛發生的世界性病害,分別由真菌中的白粉菌與銹菌引起。

生產上主要采用化學農藥防治白粉病和銹病,目前主要依賴苯并咪唑類、羥基嘧啶類、苯氧基喹啉類、三唑類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這些藥劑因長期使用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效果降低。另外,三唑類藥劑在使用劑量大時對作物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容易引發藥害。因此亟需研究開發新的有效防治藥劑。

聯苯吡菌胺,英文通用名稱:bixafen,分子式:C18H12Cl2F3N3O,是一種新型的SDHI吡唑類殺菌劑,由拜耳公司開發,屬于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該化合物對多種病菌均有良好活性,如白粉病、銹病、葉斑病和灰霉病等。據悉該化合物已于2011年上市,目前已經在澳大利亞、智利、愛沙尼亞、德國、愛爾蘭、立陶宛、烏克蘭和英國取得登記。該化合物單獨使用成本高且容易致病原菌產生抗性風險。

硝苯菌酯,英文通用名稱:meptyldinocap,分子式為C18H24N2O6,屬于線粒體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由陶氏益農開發,通過抑制孢子萌發和真菌的呼吸作用以及擾亂真菌細胞的新陳代謝,提供保護作用,治療作用和鏟除作用。許多國家已登記用于防治重要農作物如葡萄、蔬菜白粉病,作用機制不同于其他防治白粉病的殺菌劑。

將不同的農藥有效成份組合,增效作用明顯的配方可以大大提高防效,降低用藥量和使用成本,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目前,未見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效作用明顯、用藥量低、安全性好、適合農業上生產使用的一種含有聯苯吡菌胺的殺菌組合物。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含有聯苯吡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其活性成份為聯苯吡菌胺和硝苯菌酯,兩者的質量比為1:60~60:1,優選質量比為1:40~40:1,更優選質量比為1:10~10:1。

所述殺菌組合物活性成份的總質量百分含量為5%~65%,其余為助劑、載體和其他有益于有效成份在貯存和使用中穩定以及藥效發揮的已知物質。

所述殺菌組合物可以用常規方法制備,即含有有效成份的原藥和合適的助劑,可以加工成農業上允許的任意劑型,較好的劑型有乳油、懸乳劑、水乳劑、微乳劑、微囊懸浮劑或懸浮種衣劑。

所述殺菌組合物在防治農作物上白粉病、銹病、全蝕病、紋枯病、赤霉病、黑粉病、根腐病、黑星病、炭疽病、早疫病、灰霉病、葉斑病、褐斑病的應用,特別適用于防治蔬菜、果樹和禾谷類作物白粉病和銹病的應用。

本發明殺菌組合物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能產生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組合物中兩種活性成份按上述比例復配后,作用位點增加,具有明顯增效和持效作用;

(2)有效減少生產中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降低生產和使用成本,可進一步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農藥殘留。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內容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絕非限于這些例子。

不同結構類型的農藥有效成分混合后,通常表現出三種作用類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體為何種作用,無法預測、只有通過大量的試驗才能知道。

生物測定實施例1: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黃瓜白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

試驗對象:黃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試驗方法:

采用盆裁法測定。選用感病黃瓜品種盆栽,待幼苗長至2葉~3葉期備用。聯苯吡菌胺原藥和硝苯菌酯原藥分別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溶解,再用0.1%吐溫-80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稀釋。每處理4盆,每盆10株,4次重復,將10ml藥液均勻噴灑于黃瓜苗上至全部潤濕,待藥液自然晾干備用,并設只含溶劑和表面活性劑而不含有效成分的處理作空白對照。藥劑處理后24h,將發病黃瓜葉片上24h內產生的白粉菌新鮮孢子均勻抖落接種于處理的2~3葉期盆栽黃瓜苗上,接種后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待對照黃瓜充分發病后調查每盆黃瓜苗的所有葉片,并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聯合作用方式判定采用共毒系數(CTC)法。共毒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ATI×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ATI×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當CTC≤80,則組合物表現為拮抗作用,當80<CTC<120,則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當CTC≥120,則組合物表現為增效作用。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詳見表1。

表1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黃瓜白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結果

表1中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結果表明,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在1:60~60:1配比范圍內對黃瓜白粉病菌的毒力測定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現為增效作用。特別是配比在1:10~10:1之間時,所列配比共毒系數均高于200,增效作用最明顯。

生物測定實施例2: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小麥葉銹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

試驗對象:小麥隱匿柄銹菌(Puccinia recondita)

試驗方法:

采用盆裁法測定。選用感病小麥品種盆栽,待幼苗長至2葉~3葉期備用。聯苯吡菌胺原藥和硝苯菌酯原藥分別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溶解,再用0.1%吐溫-80表面活性劑水溶液稀釋。每處理4盆,每盆10株,4次重復,將10ml藥液均勻噴灑于小麥苗上至全部潤濕,待藥液自然晾干備用,并設只含溶劑和表面活性劑而不含有效成分的處理作空白對照。藥劑處理后24h,將發病小麥葉片上24h內產生的葉銹病菌新鮮孢子均勻抖落接種于處理的2~3葉期盆栽小麥苗上,接種后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待對照小麥充分發病后調查每盆小麥苗的所有葉片,并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共毒系數計算方法同上述實施例1。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詳見表2。

表2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小麥葉銹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結果

表2中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結果表明,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在1:60~60:1配比范圍內對小麥葉銹病菌的毒力測定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現為增效作用。特別是配比在1:10~10:1之間時,所列配比共毒系數均高于200,增效作用最明顯。

本發明殺菌組合物可以根據所需防治的作物、所處環境條件、防治方法、防治成本等各種因素,將有效成分與助劑和載體一起加工制成農藥應用中可接受的任意一種劑型,包括有乳油、懸乳劑、微乳劑、水乳劑、微囊懸浮劑、懸浮種衣劑等,優選劑型有有乳油、懸乳劑、水乳劑、微乳劑、微囊懸浮劑或懸浮種衣劑。所用助劑、載體及加工技術采用已知的組分。在上述各種劑型中,組合物中有效活性成分的總質量百分含量為5%~65%,例如,當聯苯吡菌胺和硝苯菌酯質量百分含量分別為5%和1%時,總質量百分含量為6%。

制劑實施例1:61%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懸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60)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硝苯菌酯60%、三甲苯(溶劑)10%、二丁基苯磺酸鈉(潤濕劑)2%、農乳1600(乳化劑)5%、聚二甲基硅氧烷乳液(消泡劑)0.4%、乙二醇(防凍劑)2%、黃原膠(增稠劑)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制劑實施例2:41%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乳油(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40)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硝苯菌酯40%、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農乳500號(乳化劑)5%、農乳1601號(乳化劑)5%、三甲苯(溶劑)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41%,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3:21%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微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20)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硝苯菌酯20%、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異丙醇(溶劑)5%、農乳500號(乳化劑)5%、農乳1601號(乳化劑)5%、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21%,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4:22%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微囊懸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10)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2%、硝苯菌酯20%、木質素磺酸鹽(分散劑)2%、solvesso 200(溶劑)20%、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API)(囊皮單體)1.5%、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囊皮單體)1.3%、乙二醇(防凍劑)1%、阿拉伯膠(增稠劑)1%、苯甲酸鈉(防腐劑)0.15%、去離子水補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22%,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5:6%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懸浮種衣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5)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硝苯菌酯5%、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潤濕劑)6%、黃原膠(增稠劑)1%、羧甲基纖維素(成膜劑)2%、堿性玫瑰精(著色劑)1%、有機硅(消泡劑)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6%,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6:20%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水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0%、硝苯菌酯10%、十二烷基苯磺酸鈣(乳化劑)5%、農乳1601(乳化劑)5%、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乙二醇(抗凍劑)4%、有機硅(消泡劑)3%、去離子水補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20%,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7:12%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微囊懸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5: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10%、硝苯菌酯2%、木質素磺酸鹽(分散劑)2%、solvesso 200(溶劑)20%、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API)(囊皮單體)1.5%、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囊皮單體)1.3%、乙二醇(防凍劑)1%、阿拉伯膠(增稠劑)1%、苯甲酸鈉(防腐劑)0.15%、去離子水補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12%,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8:22%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微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10: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20%、硝苯菌酯2%、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異丙醇(溶劑)5%、農乳500號(乳化劑)5%、農乳1601號(乳化劑)5%、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22%,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9:42%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懸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20: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40%、硝苯菌酯2%、三甲苯(溶劑)10%、二丁基苯磺酸鈉(潤濕劑)2%、農乳1600(乳化劑)5%、聚二甲基硅氧烷乳液(消泡劑)0.4%、乙二醇(防凍劑)2%、黃原膠(增稠劑)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42%,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10:41%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水乳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40: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40%、硝苯菌酯1%、十二烷基苯磺酸鈣(乳化劑)5%、農乳1601(乳化劑)5%、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乙二醇(抗凍劑)4%、有機硅(消泡劑)3%、去離子水補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41%,形成新的實施例。

制劑實施例11:61%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乳油(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60:1)

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其中聯苯吡菌胺60%、硝苯菌酯1%、N-甲基吡咯烷酮(溶劑)10%、農乳500號(乳化劑)5%、農乳1601號(乳化劑)5%、三甲苯(溶劑)補足至100%。

本實施例中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的質量比可以在1:60~60:1之間變化,兩者總的質量百分含量仍為61%,形成新的實施例。

田間應用實施例1: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蜆崗鎮黃瓜地里進行,試驗地歷年黃瓜白粉病發生嚴重。試驗藥劑及劑量詳見表3,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25m2,共56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采用常規噴霧法,藥液用量為750L/hm2,均勻噴灑全株,以噴濕葉片不滴水為度。在黃瓜白粉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10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二次施藥前和第二次施藥后10天調查防治效果。

表3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黃瓜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從表3中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前,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3.42%和79.57%,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為82.45%,最高達到了86.92%,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劑;第二次施藥10天后,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7.14%和80.57,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為84.23%,最高達到了91.16%,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劑。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配比在1:60~60:1之間對黃瓜白粉病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試驗期間,供試藥劑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

田間應用實施例2: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葡萄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流鎮葡萄地里進行,試驗地歷年葡萄白粉病發生嚴重。試驗藥劑及劑量詳見表4,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2株樹,共56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采用常規噴霧法,藥液用量為1500L/hm2,均勻噴灑全株,以噴濕葉片不滴水為度。在葡萄白粉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12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二次施藥前和第二次施藥后12天調查防治效果。

表4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葡萄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從表4中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前,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0.24%和77.37%,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為83.68%,最高達到了86.73%,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劑;第二次施藥12天后,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73.63%和80.71%,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為84.77%,最高達到了89.71%,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單劑。田間試驗結果充分表明,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配比在1:60~60:1之間對葡萄白粉病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試驗期間,供試藥劑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試驗期間,供試藥劑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

田間應用實施例3: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豆角銹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海南省三亞市黃流鎮豆角種植戶地里進行,試驗地歷年豆角銹病發生嚴重。試驗藥劑及劑量詳見表5,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20m2,共56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采用常規噴霧法,藥液用量為750L/hm2,均勻噴灑全株,以噴濕葉片不滴水為度。在豆角銹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12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二次施藥前和第二次施藥后12天調查防治效果。

表5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豆角銹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從表5中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前,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豆角銹病的防效分別為72.35%和70.26%,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80.46%,最高達到了85.60%,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它比例復配和單劑;第二次施藥后12天,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單劑對豆角銹病的防效分別為75.09%和76.40%,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81.74%,最高達到了90.65%,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它比例復配和單劑;田間試驗結果充分表明,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配比在1:60~60:1之間對豆角銹病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試驗期間,供試藥劑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

田間應用實施例4: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小麥銹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河南省濟源市承留鎮小麥種植戶小麥種植戶地里進行,試驗地歷年小麥銹病發生嚴重。試驗藥劑及劑量詳見表6,每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20m2,共56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采用常規噴霧法,藥液用量為800L/hm2,均勻噴灑全株,以噴濕葉片不滴水為度。在小麥銹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15天后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二次施藥前和第二次施藥后15天調查防治效果。

表6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對小麥銹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從表6中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前,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小麥銹病的防效分別為72.67%和71.85%,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80.40%,最高達到了86.61%,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它比例復配和單劑;第二次施藥后15天,對照單劑聯苯吡菌胺、硝苯菌酯對小麥銹病的防效分別為75.06%和73.63%,而本發明實施例殺菌組合物配比在1:60~60:1之間時在防效上均有顯著提高,最低防效81.24%,最高達到了91.05%,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它比例復配和單劑;田間試驗結果充分表明,聯苯吡菌胺與硝苯菌酯復配配比在1:60~60:1之間對小麥銹病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試驗期間,供試藥劑對試驗作物安全、無藥害。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靖宇县| 顺平县| 石狮市| 延津县| 琼结县| 孟村| 武乡县| 巨野县| 朔州市| 江门市| 故城县| 日土县| 射阳县| 安平县| 元氏县| 普格县| 汤原县| 临清市| 淮滨县| 龙川县| 武宣县| 苍梧县| 镇康县| 天全县| 江川县| 和平县| 贵德县| 滨州市| 高安市| 新平| 巴林右旗| 灌南县| 竹溪县| 湛江市| 从化市| 台南县| 镶黄旗| 沈阳市| 平遥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