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立體式自動分魚機及分魚方法,屬于魚類規格分級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對養殖的魚類進行規格分級,以避免養殖過程中規格不同的魚養殖在一起出現攝食不均現象,同時也可避免同類相殘現象,尤其在魚苗階段,和亞成體階段,對養殖對象的分規格養殖十分必要,而以往的人工規格分級工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且在人工分級過程中,極易造成魚體損傷,在分級后的養殖過程中降低魚的成活率,同時,人工規格分級準確度較差。現今已出現自動魚苗分級機,但是體積較大,尤其整體尺寸中,長度過長,很難在養殖車間中進行使用,往往需要將養殖車間中的魚苗運輸至規格分級機分選后在運輸會養殖池,該過程造往往提高了魚苗的傷殘率和死亡率。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新的立體式自動分魚機及分魚方法,特別設計了一種可以在空間狹小的養殖車間中也可使用的立體式自動分魚機,該自動分魚機也可在露天的池塘養殖廠中使用,也并不局限在狹小空間內使用。
本發明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立體式自動分魚機,包括分級篩板、滾軸式出魚篩和出魚引導斗,分級篩板位于分魚機內部并相對地面傾斜安裝,若干分級篩板自上而下首尾相接;出魚引導斗位于分魚機側部并呈傾斜式漸收口形,分級篩板與出魚引導斗之間設置有滾軸式出魚篩,滾軸式出魚篩為插板式結構;分級篩板分為上部的分散疏導斜坡和下部的滾軸式分級篩,分散疏導斜坡上設置有由凸起的隔離壁構成的分散疏導槽,滾軸式分級篩設置有若干分級滾軸。
進一步地,所述分級篩板為可拆卸式,根據分級要求,安裝不同數量的分級篩板,實現不同規格范圍的分級。
進一步地,所述分級篩板與地面傾斜夾角為20°-40°。
進一步地,所述滾軸式出魚篩根據具體分級需要,通過拔插替換不同滾軸間距的篩板。
進一步地,所述出魚引導斗將魚排入水桶或可外接管道直接排入相應養殖池。
進一步地,還包括噴淋管,噴淋管位于分魚機的頂部,噴淋管外接供水管,向分魚機內噴淋潤滑分散疏導槽的表面和分級滾軸表面。
進一步地,還包括排水槽及排水口,排水槽及排水口位于分魚機的底端,呈盆狀設置,排水口位于排水槽的中央,地面向中央排水口傾斜。
進一步地,所述滾軸式分級篩的滾軸間距根據分級的層數自上而下依次縮小。
進一步地,所述最底層的分級篩板采用一整張表面平整的不帶分魚滾軸的不銹鋼板。
一種立體式自動分魚機的分魚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預先設置:包括如下小步:
第一步:將所有魚按魚體厚度進行分級,確定級數和每一級滾軸式出魚篩與滾軸式分級篩的間距;
第二步:確定級數后,在分魚箱內插入對應層數的分級篩板;
第三步:根據需要調整滾軸式出魚篩的滾軸間距和滾軸式分級篩上分級滾軸的間距;
步驟二:噴淋和潤滑:先向噴淋管供水,并打開噴淋管提前向分魚器內進行噴淋,潤滑分級篩板表面;
步驟三:導入魚苗:所有魚倒入分魚機后,在經過第一層分級篩板時,魚體厚度小于設置間距的魚逐漸從滾軸式分級篩的分級滾軸間逐漸落入第二層分級篩板的分散疏導斜坡上,魚體厚度大于設置間距的魚則沿著分級滾軸一直滑動到滾軸式出魚篩處,從滾軸式出魚篩上的滾軸之間排出分魚機……最終分選出魚體厚度大于設置間距的魚苗;
步驟四:重復步驟三,直到準確分級:為了確保分級的準確性,將已分級完成且排出分魚機的魚收集起來再導入分魚機,進行再一次的分級,以防止魚體厚度較小的魚兩條或多條擠在一起而沒有從滾軸式分級篩的滾軸間落下,而從滾軸式出魚篩的滾軸間排出。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式自動分魚機及分魚方法,占地面積小,充分利用立體空間,機動靈活;可以在空間狹小的養殖車間中也可使用的立體式自動分魚機,該自動分魚機也可在露天的池塘養殖廠中使用,也并不局限在狹小空間內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分級篩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分級篩板;2、滾軸式出魚篩;3、出魚引導斗;4、分散疏導斜坡;5、滾軸式分級篩;6、噴淋管;7、排水槽及排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目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立體式自動分魚機,采用立式結構,通過自上而下導入魚苗進行分級篩選,以在空間狹小的養殖車間中也可使用的立體式自動分魚機,也可在露天的池塘養殖廠中使用,也并不局限在狹小空間內使用。
本發明的分魚機包括如下部分:
分級篩板1:分級篩板相對于地面傾斜30°安裝,分級篩板前端為分散疏導,將倒入的魚分散均勻后,魚再進入到滾軸式分級篩。分級篩板可拆卸,根據分級要求,安裝不同個數的分級篩板,實現不同規格范圍的分級,如需將待分魚苗分為四個規格,則安裝四塊分級篩板,三個規格就安裝三張分級篩板。
滾軸式出魚篩2:符合(小于)該分級篩網間距的魚從該滾軸式出魚篩通過,進入出魚引導斗,排出分魚機。該滾軸式出魚篩也是插板式,可根據具體分級需要在該位置上拔插替換不同滾軸間距的篩板。
出魚引導斗3:傾斜式漸收口形的斗形設計,魚在分級完成后,經由此出魚引導斗排入水桶或可外接管道直接排入相應養殖池。
分散疏導斜坡4:該部分為平板上設置四道凸起的隔離壁,目的是將進入的魚均勻分散開來,疏導至滾軸式分級篩。
滾軸式分級篩5:小于該滾軸式分級篩上兩個分級滾軸間距的魚從該出滑落至下一級分級篩板上的分散疏導槽。
噴淋管6:噴淋管外接供水管,向分魚機內噴淋,潤滑分散疏導槽的表面和分級滾軸表面,使魚更容易在其上滑動,同時保證魚體濕潤,降低分級過程中的機械損傷。噴淋管可通過軟管外接供水管,也可在軟管上直接連接潛水泵,就近抽取養殖池中的水位噴淋管供水。
排水槽及排水口7:位于分魚機最底端,呈盆狀,排水口位于中央,地面向中央排水口傾斜,方便講噴淋的水劇集并排出。
實施例二:
關于滾軸式出魚篩和分級篩板的間距設置說明:
例如,待分級的魚,其魚體厚度從1.7cm到3.2cm范圍之內,將所有魚按魚體厚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2cm、2cm-2.5cm、2.5-3cm、>3cm。則需要在分級箱內插入四個分級篩板。
最頂層分級篩板定義為第一層分級篩板,往下依次為二、三、四層篩板,滾軸式出魚篩也如此定義。
第一層分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3cm的篩板安裝,第一層滾軸式出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3.5cm的篩板安裝,所有魚倒入分魚機后,在經過第一層分級篩板時,魚體厚度小于3cm的魚逐漸從分級篩板的滾軸間逐漸落入第二層分級篩板的分散疏導斜坡上,魚體厚度大于3cm的魚則沿著分級滾軸一直滑動到滾軸式出魚篩板處,從滾軸式出魚篩板上的滾軸之間排出分魚機。可將排出分魚機的魚收集后再倒入分魚機一次,再進行一次分級,避免上一次分級中,有部分體厚小于3cm的魚夾帶在一起沒有落入第二層分級篩板,而從出魚分級篩板間排出分魚機,導致分級不準確。最終分選出魚體厚度大于3cm的魚苗。
第二層分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2.5cm的篩板安裝,第二層滾軸式出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3.25cm的篩板安裝,落入第二層分級篩板上的魚,魚體厚度小于2.5cm的魚從分級篩板的滾軸之間逐漸落入第三層分級篩板的分散疏導斜坡上,魚體厚度大于2.5cm的魚則沿著分級滾軸一直滑動到滾軸式出魚篩板處,排出分魚機。最終分選出魚體厚度在2.5cm-3cm之間的魚苗。
第三層分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2cm的篩板安裝,第二層滾軸式出魚篩板選擇滾軸間距為2.75cm的篩板安裝,落入第三層分級篩板上的魚,魚體厚度小于2cm的魚從分級篩板的滾軸之間逐漸落入第四層分級篩板的分散疏導斜坡上,魚體厚度大于2cm的魚則沿著分級滾軸一直滑動到滾軸式出魚篩板處,排出分魚機。最終分選出魚體厚度在2cm-2.5cm之間的魚苗。
落入第四層分級篩板上的都是魚體厚度小于2cm的魚苗,第四層分級篩板直接安裝一整張表面平整的不帶分魚滾軸的不銹鋼板即可,只需將最后的魚疏導出分魚器即可。最終分選出魚體厚度小于2cm的魚苗。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最先應先向噴淋管供水,并打開噴淋管,提前向分魚器內進行噴淋,潤滑分級篩板表面。之后再導入待分選魚苗對其進行分級。
為了確保分級的準確性,可將以分級完成,排出分魚器的魚收集起來再導入分魚器,進行再一次的分級,以防止魚體厚度較小的魚兩條或多條擠在一起而沒有從分級篩板的滾軸間落下,而從滾軸式出魚篩的滾軸間排出。
實施例三:
在設計中,分級篩板和滾軸式出魚篩均可拆卸替換,可在一個分魚器內根據分級要求選擇安裝不同滾軸間距的分級篩板和滾軸式出魚篩,一臺分魚機器可配備多張分級篩板,實現從魚苗到亞成魚均可進行規格分級的目的。比如分級篩板的滾軸間距從0.5cm-10cm每隔0.25cm制作一張分級篩板和相應的滾軸式出魚篩。
如待分魚苗(亞成魚)的魚體厚度差異較小,但還需要分級,比如只在5cm-5.5cm間分出5.25cm以上和一下兩個級別,可以只安裝一張滾軸間距為5.25cm的分級篩板和5.75cm的滾軸式出魚篩,即可實現分級,但此時分級準確度可能較差,需要將第一次分出的5.25cm以上魚體厚度的魚再導入分魚機進行再一次分級,此過程可能會造成魚體機械損傷也耗費人工進行操作。對此可在情況可以將兩臺分魚器串聯使用,即,在第一臺分魚器的第一個排魚口后直接安放另一臺分魚器,該分魚器同樣只安裝一張5.25cm滾軸間距的分級篩板,對上一臺分魚器的排出的5.25cm魚體厚度以上的魚再進行一次重復分級,提高分級準確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己,并不以本明為限制,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