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除草劑領域,具體是一種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人類生活品質不斷提高,高效、安全農藥已經成為世界農藥的發展方向,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有力保障和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近20年來,農藥開發中最有成效的是眾多雜環化合物被開發為超高效農藥。而在雜環化合物中,含氮雜環化合物,尤其是吡啶衍生物又是最為突出的,不但有殺菌劑、殺蟲劑,而且有高效的除草劑,這為化學農藥的發展開拓了新天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既能防除禾本科雜草,又能防除闊葉雜草,且效果良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包括有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百分含量為所述雜草除草劑總量的60-80%,其中,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50-60:5-10:5-10。
所述的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55-60:6-8:8-10。
所述的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60:7:8。
所述的二甲四氯選用二甲四氯可溶粒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混配后的聯合作用,結果顯示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50-60:5-10:5-10的共毒系數明顯大于150,達到顯著增效作用,說明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50-60:5-10:5-10比例混配均有增效作用,其中,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60:7:8復配增效作用最大,對雜草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
對農作物的安全性測定試驗表明,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對莖葉處理,抑制農作物生長10%的ED10=2158.0569,抑制雜草生長90%的ED90=268.7435,選擇性系數為2158.0569/268.7435=8.03>2,認為該藥劑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對農作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發明所述復配雜草除草劑通過2年的田間藥效試驗表明,在農作物3葉期,雜草2-5葉不等期,農作物從施藥到成熟期未見藥害癥狀,對農作物安全。雜草的防效10天達到90%以上,40天達到95%以上,隨著用藥量的增大,防效明顯增強,一次施藥即能控制作物整個生長期內的雜草,不僅除草效果顯著,而且對環境友好,對下茬作物無影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述雜草除草劑既能防除禾本科雜草,又能防除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對農作物安全,且對后茬作物無影響,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60%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60%是指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三種活性組分占總重的百分比;其包括有以下組分:50kg草甘膦,5kg氨氯吡啶酸,5kg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上述組分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得到產品。
實施例2
一種80%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80%是指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三種活性組分占總重的百分比;其包括有以下組分:60kg草甘膦,10kg氨氯吡啶酸,10kg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上述組分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得到產品。
實施例3
一種75%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75%是指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三種活性組分占總重的百分比;其包括有以下組分:60kg草甘膦,7kg氨氯吡啶酸,8kg二甲四氯可溶粒劑。上述組分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得到產品。
實施例4
莖葉處理聯合作用室內活性測定:
1、試驗目的:在溫室條件下,采用盆栽試驗方法,研究高效氨氯吡啶類復配雜草除草劑的除草效果,并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聯合作用類型。
2、供試作物:水稻品種—豐兩優;供試雜草:千金子、稗草、茅草、香附子、狗牙根(上一年田間采收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
3、試驗條件及試材的培養:在光照培養室中進行試驗材料的培養,溫度25-30℃。試驗時,將每種雜草種子30-40粒均勻放入盆中,覆土0.5cm,雜草培養期間應補充生長所需水分。以底部滲水的方式定期補水(藥后2天內不澆水),保持土壤濕度。
4、供試藥劑:95%草甘膦原藥、95%氨氯吡啶酸原藥和95%二甲四氯可溶粒劑。用電子天平稱取定量的上述原藥,加入適量的乳化劑,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吐溫80水溶液將上述原藥稀釋至所需濃度。
5、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聯合作用:包括有草甘膦原藥單劑、氨氯吡啶酸原藥單劑、二甲四氯原藥單劑及實施例1-3的制劑,另設空白對照,每個試驗處理重復4次。處理藥劑劑量詳見表1。
表1試驗處理及試驗水平(濃度ga.i./kg)
6、施藥方法:于農作物3葉期、雜草2-4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噴藥采用可調速的室內天車式噴霧試驗裝置,模擬田間常規噴霧方法。噴頭為扇形噴頭,型號為Teejer8002E型,噴藥量40公斤/畝。噴霧高度0.5米,噴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噴霧壓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試驗于農作物3-5葉期進行藥劑噴霧處理,施藥1次。
7、調查方法:施藥后詳細記錄農作物及雜草的受害癥狀,藥后20d,進行鮮重測量,并與對照處理相比較,計算鮮重防效。
試驗結果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混用后的聯合作用類型。依據SUN,Y-P(孫云沛)法計算其實際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共毒系數。以濃度對數為X,病蟲害防效機率值為Y,求回歸方程。
實際毒力指數=標準藥劑LD50/混劑的LD50×100;
理論毒力指數=∑(供試藥劑的毒力指數×在混劑中該藥劑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共毒系數=混劑的實際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
試驗中以草甘膦為標準藥劑。
判定標準:共毒系數<80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120為增效作用。
8、結果與分析:
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聯合作用:
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混配對雜草的鮮重防效,結果見表2。
表2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混配藥后20d對雜草的鮮重防效
PS:表中防治效果為四個數據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藥劑對雜草的毒殺作用情況及防效。
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混配對雜草的聯合作用:
通過公式計算各試驗組的毒力回歸方程、LD50、實際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與共毒系數。具體見表3。
表3: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混配對雜草的聯合作用
由表3可知,處理D、E、F的共毒系數分別為:155.87、202.03、230.07,共毒系數均大于150,具有增效作用,其中處理F的共毒系數最大,達到230.07,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
試驗結論:通過試驗可知,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的質量比為50-60:5-10:5-10均有增效作用,其中,草甘膦、氨氯吡啶酸和二甲四氯按60:7:8較為合適,對千金子、茅草、香附子等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