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防病養魚方法。
背景技術:
魚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食用性,近年來,各地利用魚塘養魚越來越多,但是缺乏規范的技術管理,魚苗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病養魚方法,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魚苗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防病養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苗種放養前半個月,選擇晴天采用生石灰消毒,消毒時,魚塘留水,水深30-50cm,以便撒入的生石灰能均勻分布,生石灰用量70kg/畝;
(2)投放經過檢疫的優質魚苗,投放前對魚苗進行1次消毒,消毒采用高錳酸鉀按18mg/kg的質量濃度配比浸魚苗,魚苗投放密度為:每畝2000-3000條,每條重50~250g;
(3)用生石灰調節水體酸堿度使ph值在7.5至8.5之間;6~9月利用灌清水的方法,使池塘的水形成微流狀;夏季氣溫高時利用生物制劑改善水質;
(4)根據魚的不同生長階段投放飼料,所述飼料按重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米糠22-25份、蠶豆16-22份、玉米8-12份、秸稈粉10-12份、山藥8-10份、蒜泥1-3份、雞血藤1-3份、陳皮1-2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不僅能大幅提高魚產量,而且勞動強度低,經濟效益高,具有對腸道粘膜無刺激性,更易吸收,有效防治多種病,更能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的優點,促生長作用顯著的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一種防病養魚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苗種放養前半個月,選擇晴天采用生石灰消毒,消毒時,魚塘留水,水深30-50cm,以便撒入的生石灰能均勻分布,生石灰用量70kg/畝;
(2)投放經過檢疫的優質魚苗,投放前對魚苗進行1次消毒,消毒采用高錳酸鉀按18mg/kg的質量濃度配比浸魚苗,魚苗投放密度為:每畝2000-3000條,每條重50~250g;
(3)用生石灰調節水體酸堿度使ph值在7.5至8.5之間;6~9月利用灌清水的方法,使池塘的水形成微流狀;夏季氣溫高時利用生物制劑改善水質;
(4)根據魚的不同生長階段投放飼料,所述飼料按重量份數計,由以下原料組成:米糠22-25份、蠶豆16-22份、玉米8-12份、秸稈粉10-12份、山藥8-10份、蒜泥1-3份、雞血藤1-3份、陳皮1-2份。
不僅能大幅提高魚產量,而且勞動強度低,經濟效益高,具有對腸道粘膜無刺激性,更易吸收,有效防治多種病,更能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的優點,促生長作用顯著的優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