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病蟲害防治領域,具體為一種注射式防治辣椒青枯病的方法。
背景技術:
辣椒青枯病的致病菌是茄青枯勞爾氏菌,屬細菌界薄壁菌門。主要癥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某些溫帶地區的世界性病害,是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等茄科蔬菜減產的主要原因。在高溫高濕、重茬連作、地洼土黏、田間積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況下,該病容易發生。目前,市場上少見抗青枯病的辣椒品種,傳統防治以輪作倒茬、嫁接、灌根等措施進行預防和防治。
現有的抗病品種、輪作倒茬、灌根不能從根本上防止青枯病的發生,而嫁接技術費時費工、成本較高,在生產上部分群眾不愿意應用此項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辣椒青枯病防治方法,其操作簡單,防治效果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始花期的辣椒植株;
(2)準備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注射器和大頭針;
(3)用大頭針在辣椒植株中上部開設兩個上下分布的開口;
(4)采用注射器從上部開口注入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直至下部開口有農藥溢出為止;
(5)注射結束后,各用一滴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封住上下開口
(6)上述步驟每15天重復一次。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選,上述步驟選擇在晴天操作,所述開口選擇在植株木質化程度較低的中上部枝條上,上下開口間距6-10cm,深度1-2mm。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所述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濃度為70-7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防治效果突出。通常,茄青枯病發生后,常規防治方法無法阻止病害的蔓延,植株100%死亡;及時采用本專利方法后,未發病植株的有效防治率達到92%以上,感病植株采用本發明也能有效延緩植株死亡,通常延長1~2周左右。
(二)節約農藥用量。灌根法農藥用量為200ml/株,噴霧法農藥用量為30ml/株,本專利方法農藥用量為15ml/株,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能有效節約化學農藥使用量達50%以上;。
(三)操作簡便。本發明所用的工具極易購買,價格便宜,操作簡單,老人、小孩均會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
本實施例采用以下步驟:
前期需準備的物品有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注射器和大頭針;選擇茄始花期的辣椒植株,用大頭針在辣椒植株木質化程度較低的中上部枝條上開設兩個上下分布的開口,上下開口間距6-10cm,深度1-2mm;采用注射器從上部開口注入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直至下部開口有農藥溢出為止;注射結束后,各用一滴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封住上下開口;上述步驟每15天重復一次。
上述步驟選擇在晴天操作,所述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濃度為70-75%。
上述步驟相比于現有技術輪作倒茬、灌根等,操作更加簡單,成本更低,治療效果更好,農藥用量大大減少。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