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農業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的施用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馬鈴薯分布廣泛、適應性強、產量高、營養豐富,宜糧、宜菜、宜飼、宜做原料等具有多種用途。馬鈴薯是世界上種植和食用國家最多的作物,也是全球經濟中繼玉米、水稻和小麥之后的第四大作物。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據2012年統計資料,我國馬鈴薯的播種面積為5532千公頃,馬鈴薯總產量達1855萬噸,是20世紀80年的3.89倍。合理的施用化學肥料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優質的一項重要農藝措施。然而,目前我國馬鈴薯生產中存在著施肥過量或不足,鉀肥偏低、氮磷鉀配比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馬鈴薯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馬鈴薯施肥的科學性不足明顯將制約馬鈴薯產量提高和品質的改善。同時過量施用化學肥料,特別是氮肥,則易造成資源浪費,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農田生態環境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發明一種根據不同區域馬鈴薯的專用復合肥料的施用方法,以保證土壤環境長期平衡,維持馬鈴薯高產穩產,保護生態環境。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的施用方法,該方法操作性強,容易掌握,推廣應用簡單,為區域馬鈴薯科學施肥配方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實現農藝配方與工業生產的結合,使我國肥料資源高效利用,馬鈴薯穩產高產,同時促進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的施用方法,該方法包括:在馬鈴薯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對農田進行復合肥料的施用,所述復合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其特征在于,所述農田單位面積的鉀肥的施用量其中,CorpK-out為所述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所帶出農田的鉀的質量,EnvK-in為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RatK-out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鉀的損失率,所述α為鉀肥施用矯正系數,所述α=標準速效鉀含量/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優選地,所述CorpK-out=YieK-out+StrK-out,其中,YieK-out為所述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經濟產量所帶出的鉀的質量,StrK-out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秸稈含鉀的質量,所述經濟產量指農田中收獲物的產量,所述收獲物為馬鈴薯塊莖。優選地,所述CorpK-out=UptK-out-RetK-in,其中,UptK-out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吸收的總的鉀的質量,RetK-in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還田的鉀的質量。優選地,所述YieK-out=Yield×NutK-yie,所述StrK-out=Straw×NutK-str,其中,Yiel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K-yie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的所述收獲物中的鉀的質量,Straw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產量,NutK-str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的秸稈中的鉀的質量。優選地,所述UptK-out=Yield×NutK-need,所述RetK-in=Straw×Ratstr×NutK-str,其中,Yiel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K-nee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鉀的質量,Straw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產量,Ratstr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還田率,NutK-str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秸稈中的鉀的質量。優選地,所述EnvK-in為0-50kg/hm2,所述RatK-out為0-25%。優選地,所述CorpK-out為50-180kg/hm2。優選地,所述農田單位面積的氮肥施用量其中,Yiel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N-nee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氮的質量,所述EnvN-in為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氮的質量,所述RatN-out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氮的損失率。優選地,所述農田單位面積的磷肥施用量FertP=β×Yield×NutP-Need,其中,Yiel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P-need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磷的質量,所述β為磷肥施用矯正系數,所述β=基礎標準溫度/農田馬鈴薯生長周期內平均溫度。優選地,該方法還包括:將所述復合肥料作為基肥和追肥進行施用。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方法所推薦的施肥量既可以補充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養分吸收,也補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土壤的養分損失,從而保持土壤養分的平衡,維持土壤持續供應能力,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本發明制訂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實現了配方研制從模糊化、定性化到精確化、定量化的轉變。同時,可建立科學、簡單、準確、易掌握的肥料配方制訂方法,為區域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制訂提供理論依據,促進農藝配方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實現我國肥料資源高效利用、糧食安全、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節約了成本,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3中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的施用方法,該方法包括:在馬鈴薯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對農田進行復合肥料的施用,所述復合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其中,農田單位面積的鉀肥的施用量其中,CorpK-out為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所帶出農田的鉀的質量,EnvK-in為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RatK-out為單位面積農田鉀的損失率,α為鉀肥施用矯正系數,α=標準速效鉀含量/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根據本發明,馬鈴薯的生長周期是從播種到收割所用的時間。單位面積的鉀肥的施用量(FertK)為在馬鈴薯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對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施用鉀肥的總的質量。根據本發明,速效鉀亦稱有效鉀,指土壤中可以直接迅速被吸收利用的鉀,主要包括土壤溶液中游離的鉀離子和土壤膠體上吸附的交換性鉀,后者占90%以上。其含量因受施肥、基質、氣候條件等影響,變化很大,可以從1mg/kg到800mg/kg。速效鉀的含量由北向南逐步減少,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測定土壤中速效鉀含量一般采用乙酸銨溶液為浸提劑,使銨離子與土壤膠體表面的鉀離子進行交換,并與水溶性鉀離子一起進入溶液,浸出液中的鉀可以直接用火焰光度測定。此外,還可以采用硝酸鈉溶液作浸提劑,浸出液中的鉀離子與四苯硼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根據溶液的渾濁度,利用比濁法測定鉀的含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面對測定土壤中速效鉀含量時可選取適宜的方法,本發明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土壤的供鉀潛力決定于成土母質、風化條件和耕作措施等。我國土壤的供鉀潛力雖然差別很大,但也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供鉀潛力低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特別是華南地區分布廣泛,這主要是由于此地區氣溫高、雨量大,土壤風化程度高、淋溶強烈,造成一些富含鉀的原生礦物分解殆盡。這類土壤是我國地帶性土壤中鉀素水平最低的土壤,加之此地區農業集約化程度高,土壤鉀素消耗大,因此是我國首先出現作物缺鉀癥狀和最早施用鉀肥的地區,目前也是鉀肥高效區。西北地區的黃土、黑壚土,華北的潮土、褐土等由于土壤風化和淋溶較弱,砂粒富含長石、云母,粘粒富含水云母,粘粒礦物以固鉀能力較強的蛭石、蒙脫石等為主,因此土壤所吸持的鉀離子較多,是我國供鉀潛力最高的土壤。“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長期監測基地網”的長期肥料試驗研究表明,一般南方土壤(重慶紫色土、湖南紅壤和浙江水稻土)連續3-5年不施用鉀肥,作物產量將受明顯影響;在北京褐潮土、河南潮土上,連續10年左右不施鉀肥可保證作物產量沒有明顯下降,但10年后作物明顯減產;東北黑土連續10-15年不施鉀肥,可保證作物不減產,但之后應補充鉀肥;在土壤富鉀的新疆灰漠土和陜西黃土上,可連續15年以上不施鉀肥作物不減產。但是,雖然作物產量沒有明顯降低,各地區農田鉀素表觀平衡為負值,鉀素虧空較多。鉀素的支出大于投入,其虧缺部分顯然依靠土壤自身循環,由土壤提供,即依靠土壤鉀素來維持一定的產量,因而農田土壤鉀素的收支狀況,將反映在土壤鉀素肥力水平的消長上。為維持與提高土壤鉀素持續能力,使作物獲得高產穩產,也應充分注意土壤鉀素的平衡問題。但是,如北方地區土壤含鉀量較高,土壤供鉀潛力高,土壤所蘊藏的豐富鉀素資源要充分利用,不能僅僅為了鉀素投入和產出的平衡而大量施用鉀肥。因此,根據當地土壤的供鉀能力,以土壤速效鉀含量為參照進行農田鉀肥施用的矯正后再進行鉀肥的施用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鉀素,維持與提高土壤鉀素持續供應能力,又可以保持作物高產穩產;所述鉀肥施用矯正系數α=標準速效鉀含量/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其中,根據馬鈴薯對鉀素的需求規律及當地農田土壤的實際情況,所述標準速效鉀含量可以為80-120mg/kg。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所帶出農田的鉀的質量(CorpK-out)可以包括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經濟產量所帶出的鉀的質量(YieK-out)和單位面積農田秸稈含鉀的質量(StrK-out),即CorpK-out=YieK-out+StrK-out;其中,經濟產量指農田中收獲物的產量,收獲物為馬鈴薯塊莖。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經濟產量所帶出的鉀的質量(YieK-out)可以根據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Yield)中形成每1kg的收獲物中的鉀的質量(NutK-yie)求得,即YieK-out=Yield×NutK-yie;所述StrK-out可以根據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產量(Straw)中形成每1kg的秸稈中的鉀的質量(NutK-str)求得,即StrK-out=Straw×NutK-str。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所帶出農田的鉀的質量(CorpK-out)也可以為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吸收的總的鉀的質量(UptK-out)與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還田的鉀的質量(RetK-in)之差,即CorpK-out=UptK-out-RetK-in。根據本發明,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吸收的總的鉀的質量(UptK-out)可以根據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Yield)中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鉀的質量(NutK-need),即UptK-out=Yield×NutK-need。所述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還田的鉀的質量(RetK-in)可以根據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產量(Straw)中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秸稈中的鉀的質量(NutK-str)與單位面積農田的秸稈還田率(Ratstr)之積計算,即RetK-in=Straw×Ratstr×NutK-str。研究表明,鉀素多集中在馬鈴薯的秸稈中。秸稈作為運輸器官需要更多的鉀離子以促進光和產物的運輸和保持秸稈的直立與抗性。因此,秸稈還田對土壤中鉀的含量影響明顯。根據本發明,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EnvK-in)可以包括通過干/濕沉降輸入農田的鉀的質量。干沉降指大氣降塵直接下落在土表帶入的鉀的質量,濕沉降指大氣中包括總懸浮顆粒所含的鉀隨著降水進入土壤-馬鈴薯系統的量。通過干/濕沉降輸入農田的鉀含量較低,優選地,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EnvK-in)可以為0-50kg/hm2。根據本發明,鉀可通過徑流和/或淋溶損失,但除一些有機土、地下水位較高的砂質土壤或過量施肥導致土壤處于富鉀狀態的土壤外,淋溶水中鉀的濃度較低,隨徑流損失是農田土壤鉀損失的途徑。鉀損失的載體主要是泥沙,受降雨強度影響大,降雨強,鉀損失顯著增加,而施肥方式對鉀和鉀損失量影響不大。鉀肥的當季利用率很低,一般僅占當季施肥量的7.3%~20.1%,絕大部分殘留在土壤中,殘留土壤中的肥料愈多,土壤速效鉀庫容量愈大,土壤供鉀能力也越強。殘留土壤中的鉀后季馬鈴薯可繼續利用。鉀的累積利用率可超85%以上。因此,單位面積農田鉀的損失率(RatK-out)可以為0-25%。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收獲所帶出農田的鉀的質量(CorpK-out)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及秸稈還田情況,可以為50-180kg/hm2。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氮肥施用量其中,Yield為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N-need為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氮的質量,EnvN-in為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氮的質量,RatN-out為所述單位面積農田氮的損失率;其中,單位面積的氮肥的施用量(FertN)為在馬鈴薯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對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施用氮肥的總的質量。根據本發明,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氮的質量(EnvN-in)可以包括通過干/濕沉降輸入農田的氮的質量。干沉降指大氣降塵直接下落在土表帶入的氮的質量,濕沉降指大氣中包括總懸浮顆粒所含的氮隨著降水進入土壤-馬鈴薯系統的量。EnvN-in可以根據土壤長期肥料試驗的不施肥處理的馬鈴薯氮素吸收量進行估算。根據本發明,氮的損失途徑主要包括氣態損失、硝酸鹽的淋溶和徑流損失。研究表明,在有利于氨揮發的條件下,因揮發損失的氮素占總施氮量的9%-42%,成為氮素損失的重要或主要途徑。氮素的淋失是指土壤中的氮隨水向下遷移至耕作層以下,從而不能被馬鈴薯根系吸收所造成的氮損失。徑流損失是造成地表水氮素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在蘇南稻區進行的觀測表明,氮素的徑流損失可達到45kg/hm2。單位面積農田氮的損失率(RatN-out)可以通過假設長期肥料試驗氮素處于基本平衡狀態而進行估算,例如,單位面積農田氮的損失率(RatN-out)的計算公式可以為根據本發明,農田單位面積的磷肥施用量FertP=β×Yield×NutP-Need,其中,Yield為單位面積農田的馬鈴薯的經濟產量,NutP-need為單位面積農田形成每1kg馬鈴薯經濟產量需要的磷的質量,β為磷肥施用矯正系數,β=基礎標準溫度/農田馬鈴薯生長周期內平均溫度,單位面積的磷肥的施用量(FertP)為在馬鈴薯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對單位面積的馬鈴薯施用磷肥的總的質量。土壤含磷雖多,而能為植物直接利用的極少,絕大部分呈不溶性的無機與有機磷化物存在。使用磷肥雖可滿足植物高產對磷的需要,但在土壤中易被固定為難溶態磷,利用率很低。這些無效形態的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又能轉變為植物可利用的養料。土壤磷素形態轉化及其有效性不僅與施肥、耕作等農藝措施有關,而且受溫度、降水等環境條件的強烈影響。溫度變化通過作用于微生物、植物等間接對有效磷變化產生影響。溫度是影響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子,而微生物對土壤磷素形態轉化具有重要作用,溫度過高和過低都將抑制微生物活性,從而影響土壤磷的有效性。因此,以當地溫度為參照進行農田磷肥施用的矯正后再進行磷肥的施用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磷素,維持與提高土壤磷素持續供應能力,又可以保持作物高產穩產;磷肥施用矯正系數β=基礎標準溫度/農田馬鈴薯生長周期內平均溫度。其中,基礎標準溫度為馬鈴薯的生長所需、可使土壤中的磷素發揮其有效性的適宜溫度,例如,基礎標準溫度可以為20-25℃。根據本發明,將所述復合肥料進行施用時,考慮區域和馬鈴薯地上部、地下部生長特點和需肥特性,復合肥料可以一次性施入,也可以作為基肥和追肥分別施入。基肥又叫底肥,是在播種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它主要是供給馬鈴薯整個生長期中所需要的養分,為馬鈴薯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也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追肥的作用主要是為了供應馬鈴薯某個生長時期對養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補充基肥的不足。馬鈴薯是地下塊莖結薯為主要產品器官的作物,田間進行追肥很不方便,因此,基肥用量一般占總施肥量的2/3以上;馬鈴薯幼苗期進行追肥,但一般不進行根際追肥,否則施肥不當造成莖葉徒長,阻礙塊莖的形成,延遲發育,干物質含量降低;馬鈴薯開花后可進行葉面噴施追肥。通過分別計算出復合肥料中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量,可得到復合肥料中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比例,再根據基肥所占比重,與復合肥料中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比例相乘,即可得到基肥中的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配比。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根據我國馬鈴薯分布狀況和馬鈴薯種植業區劃,同時以區域內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種植制度等相對一致性和盡量保持基本縣域行政區界的完整性,有利于復合肥料配方區劃實用性為原則,將我國劃分為4個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區,分別為:北方一作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及河北、山西、陜西北部),中原二作區(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省全部、河北、山西、陜西的南部、湖北東部、湖南東部),南方二作區(包括廣西、廣東、海南、福建、臺灣)和西南混作區(包括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全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選取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和西南混作區為例。實施例1本實施例以北方一作區為例,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和2005-2010年當地馬鈴薯產量的統計數據,馬鈴薯目標產量為35336kg/hm2,100kg塊莖的需鉀量為0.56kg。實際田間調查的秸稈產量為2332kg/hm2,秸稈還田率為94.4%,100kg秸稈中的鉀的質量為3.46kg。北方一作區的速效鉀含量為150mg/kg,以土壤速效鉀100mg/kg為基準,則北方一作區的鉀肥施用矯正系數為0.67。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以及鉀的損失率忽略不計。則根據公式:計算鉀肥推薦施用量:北方一作區馬鈴薯鉀肥施用量FertK=0.67×(35336×0.56/100-2332×94.4%×3.46/100)=81.5kg/hm2即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的鉀肥適宜施用量為81.5kg/hm2。北方一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磷量為0.15kg;生育期平均氣溫為21.6℃。考慮馬鈴薯的三基點溫度和馬鈴薯養分吸收的最適溫度等,選擇22.5℃作為基礎標準溫度,則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矯正系數為1.04。則根據公式:FertP=β×Yield×NutP-Need計算磷肥推薦施用量: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量FertP=1.04×35336×0.15/100=55.1kg/hm2即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的磷肥適宜施用量為55.1kg/hm2。北方一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氮量為0.44kg;根據北方一作區長期肥料試驗的不施肥處理估算環境氮素的輸入量為55.9kg/hm2。同時,假設長期肥料試驗氮素處于基本平衡狀態而進行估算氮損失率為30.6%。則根據公式:北方一作區馬鈴薯氮肥施用量即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的氮肥適宜施用量為143.5kg/hm2。根據北方一作區馬鈴薯推薦施肥量可以確定北方一作區馬鈴薯所需N、P2O5、K2O比例為1:0.38:0.57。配合國家復合肥料標準(GB15063)要求可研制北方一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配方為23-9-13。根據北方一作區當地農民施肥技術氮肥基肥占73.3%、追肥占26.7%,則北方一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基肥配方為18-14-13。測試實施例1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內蒙古武川縣旱作試驗站中心農場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鉀肥的施用量如表1所示,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別為143.5kg/hm2和55.1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1)。馬鈴薯收獲后進行土壤速效鉀含量的測定。表1試驗田編號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130338972403427035034537460348695703508668035252790352608100352639110352581012035261由表1及圖1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鉀量為80kg/hm2,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鉀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鉀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鉀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鉀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另外,對馬鈴薯收獲后的土壤速效鉀含量進行測定,在所施鉀肥量為80kg/hm2的試驗田測得土壤速效鉀含量為152mg/kg,與試驗前試驗田的速效鉀含量基本一致,說明采用本方法所推薦的施鉀量既補充了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鉀吸收量,也補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土壤的鉀損失量,保持了土壤的鉀平衡,維持土壤持續供應鉀的能力,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測試實施例2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內蒙古武川縣旱作試驗站中心農場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磷肥的施用量如表2所示,鉀肥和氮肥的施用量分別為81.5kg/hm2和143.5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2)。表2由表2及圖2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鉀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磷肥量為55kg/hm2時,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磷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磷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磷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磷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測試實施例3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內蒙古武川縣旱作試驗站中心農場進行,選取3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其中,第一塊試驗田進行不施肥處理,第二塊試驗田施用通用型配方“15-15-15”的普通復合肥料(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15:15:15),第三塊試驗田施用本發明方法得到的配方為“23-9-13”的北方一作區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第二塊和第三塊的總復合肥料施用量相等,均為635kg/hm2,其中,養分肥料(氮肥、磷肥、鉀肥)施用量為:(23+9+13)/100×635=285.8kg/hm2。每100kg馬鈴薯產量的養分吸收量(氮、磷、鉀的總吸收量)為1.32kg。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結果見表3。其中,按如下公式計算肥料表觀利用率:表3試驗田編號馬鈴薯產量(kg/hm2)肥料表觀利用率(%)126751-23241626.233522839.2由表3可見,在等復合肥料施用量條件下,本發明的馬鈴薯復合肥料產品對馬鈴薯增產增效效果明顯,比普通的復合肥料增產8.7%,肥料表觀利用率提高13%。這主要因本發明的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源于馬鈴薯氮磷鉀肥料施用量,可以實現氮磷鉀肥料的精準投入。實施例2本實施例以中原二作區為例,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和2005-2010年當地馬鈴薯產量的統計數據,馬鈴薯目標產量為29696kg/hm2,100kg塊莖的需鉀量為0.35kg。實際田間調查的秸稈產量為1960kg/hm2,秸稈還田率為38.0%,100kg秸稈中的鉀的質量為3.46kg。中原二作區的速效鉀含量為84mg/kg,以土壤速效鉀100mg/kg為基準,則中原二作區的鉀肥施用矯正系數為1.19。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以及鉀的損失率忽略不計。則根據公式:計算鉀肥推薦施用量:中原二作區馬鈴薯鉀肥施用量FertK=1.19×(29696×0.35/100-1960×38.0%×3.46/100)=93.0kg/hm2即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的鉀肥適宜施用量為93.0kg/hm2。中原二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磷量為0.19kg;生育期平均氣溫為20.4℃。考慮馬鈴薯的三基點溫度和馬鈴薯養分吸收的最適溫度等,選擇22.5℃作為基礎標準溫度,則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矯正系數為1.10。則根據公式:FertP=β×Yield×NutP-Need計算磷肥推薦施用量: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量FertP=1.10×29696×0.19/100=62.1kg/hm2即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的磷肥適宜施用量為62.1kg/hm2。中原二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氮量為0.51kg;根據中原二作區長期肥料試驗的不施肥處理估算環境氮素的輸入量為48.2kg/hm2。同時,假設長期肥料試驗氮素處于基本平衡狀態而進行估算氮損失率為27.0%。則根據公式:中原二作區馬鈴薯氮肥施用量即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的氮肥適宜施用量為141.4kg/hm2。根據中原二作區馬鈴薯推薦施肥量可以確定中原二作區馬鈴薯所需N、P2O5、K2O比例為1:0.44:0.66。配合國家復合肥料標準(GB15063)要求可研制中原二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配方為20-9-13。根據中原二作區當地農民施肥技術氮肥基肥占35.7%、追肥占64.3%,則中原二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基肥配方為10-13-19。測試實施例4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山東泰安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鉀肥的施用量如表4所示,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別為141.4kg/hm2和62.1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3)。馬鈴薯收獲后進行土壤速效鉀含量的測定。表4試驗田編號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1402795625028251360284814702880358029099690293487100293568110293609120293511013029353由表4及圖3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鉀量為90kg/hm2,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鉀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鉀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鉀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鉀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另外,對馬鈴薯收獲后的土壤速效鉀含量進行測定,在所施鉀肥量為90kg/hm2的試驗田測得土壤速效鉀含量為84mg/kg,與試驗前試驗田的速效鉀含量基本一致,說明采用本方法所推薦的施鉀量既補充了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鉀吸收量,也補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土壤的鉀損失量,保持了土壤的鉀平衡,維持土壤持續供應鉀的能力,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測試實施例5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山東泰安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磷肥的施用量如表5所示,鉀肥和氮肥的施用量分別為93.0kg/hm2和141.4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4)。表5試驗田編號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1102819522028401330286364402890655029151660293467702935088029358990293521010029349由表5及圖4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鉀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磷肥量為60kg/hm2時,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磷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磷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磷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磷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測試實施例6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山東泰安進行,選取3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其中,第一塊試驗田進行不施肥處理,第二塊試驗田施用通用型配方“15-15-15”的普通復合肥料(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15:15:15),第三塊試驗田施用本發明方法得到的配方為“20-9-13”的中原二作區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第二塊和第三塊的總復合肥料施用量相等,均為690kg/hm2,其中,養分肥料(氮肥、磷肥、鉀肥)施用量為:(20+9+13)/100×690=289.8kg/hm2。每100kg馬鈴薯產量的養分吸收量(氮、磷、鉀的總吸收量)為1.32kg。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結果見表6。其中,按如下公式計算肥料表觀利用率:表6由表6可見,在等復合肥料施用量條件下,本發明的馬鈴薯復合肥料產品對馬鈴薯增產增效效果明顯,比普通的復合肥料增產6.4%,肥料表觀利用率提高7.8%。這主要因本發明的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源于馬鈴薯氮磷鉀肥料施用量,可以實現氮磷鉀肥料的精準投入。實施例3本實施例以西南混作區為例,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馬鈴薯目標產量為23045kg/hm2,100kg塊莖的需鉀量為0.71kg。實際田間調查的秸稈產量為1521kg/hm2,秸稈還田率為70.8%,100kg秸稈中的鉀的質量為3.46kg。西南混作區的速效鉀含量為90mg/kg,以土壤速效鉀100mg/kg為基準,則西南混作區的鉀肥施用矯正系數為1.11。從環境進入單位面積農田的鉀的質量以及鉀的損失率忽略不計。則根據公式:計算鉀肥推薦施用量:西南混作區馬鈴薯鉀肥施用量FertK=1.11×(23045×0.71/100-1521×70.8%×3.46/100)=140.3kg/hm2即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的鉀肥適宜施用量為140.3kg/hm2。西南混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磷量為0.17kg;生育期平均氣溫為20.0℃。考慮馬鈴薯的三基點溫度和馬鈴薯養分吸收的最適溫度等,選擇22.5℃作為基礎標準溫度,則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矯正系數為1.13。則根據公式:FertP=β×Yield×NutP-Need計算磷肥推薦施用量: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磷肥施用量FertP=1.13×23045×0.17/100=44.3kg/hm2即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的磷肥適宜施用量為44.3kg/hm2。西南混作區馬鈴薯100kg塊莖的需氮量為0.51kg;根據西南混作區長期肥料試驗的不施肥處理估算環境氮素的輸入量為52.5kg/hm2。同時,假設長期肥料試驗氮素處于基本平衡狀態而進行估算氮損失率為29.1%。則根據公式:西南混作區馬鈴薯氮肥施用量即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的氮肥適宜施用量為91.7kg/hm2。根據西南混作區馬鈴薯推薦施肥量可以確定西南混作區馬鈴薯所需N、P2O5、K2O比例為1:0.48:1.53。配合國家復合肥料標準(GB15063)要求可研制西南混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配方為15-7-23。根據西南混作區當地農民施肥技術氮肥基肥占58.7%、追肥占41.3%,則西南混作區馬鈴薯高濃度專用復合肥料基肥配方為10-8-27。測試實施例7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重慶北碚區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鉀肥的施用量如表7所示,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別為91.7kg/hm2和44.3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5)。馬鈴薯收獲后進行土壤速效鉀含量的測定。表7試驗田編號復合肥料中鉀肥施用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190218992100221353110223484120226395130228276140230517150230588160230539170230501018023051由表7及圖5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鉀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鉀量為140kg/hm2,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鉀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鉀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鉀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鉀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另外,對馬鈴薯收獲后的土壤速效鉀含量進行測定,在所施鉀肥量為140kg/hm2的試驗田測得土壤速效鉀含量為89mg/kg,與試驗前試驗田的速效鉀含量基本一致,說明采用本方法所推薦的施鉀量既補充了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鉀吸收量,也補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土壤的鉀損失量,保持了土壤的鉀平衡,維持土壤持續供應鉀的能力,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測試實施例8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重慶北碚區進行,選取10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分別對10塊試驗田施用復合肥料,其中,磷肥的施用量如表8所示,鉀肥和氮肥的施用量分別為140.3kg/hm2和91.7kg/hm2。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繪制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與馬鈴薯產量關系曲線圖(如圖6)。表8試驗田編號復合肥料中磷肥施用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120222972252243633022598435227385402293664523053750230558552305096023054106523051由表8及圖6可以發現,當復合肥料中氮肥和鉀肥的施用量不變時,隨著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馬鈴薯產量逐漸上升,當施用磷肥量為45kg/hm2時,馬鈴薯產量可達較大值,磷肥施用量超過此值后,馬鈴薯產量保持穩定。試驗所得的適宜磷肥施用量與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計算所得的磷肥施用量接近,說明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簡單、快速、準確的定量化磷肥的施用,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應用。測試實施例9本發明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肥效驗證的田間試驗于重慶北碚區進行,選取3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面積為50m2,進行馬鈴薯的耕種,其中,第一塊試驗田進行不施肥處理,第二塊試驗田施用通用型配方“15-15-15”的普通復合肥料(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15:15:15),第三塊試驗田施用本發明方法得到的配方為“15-7-23”的西南混作區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第二塊和第三塊的總復合肥料施用量相等,均為610kg/hm2,其中,養分肥料(氮肥、磷肥、鉀肥)施用量為:(15+7+23)/100×610=274.5kg/hm2。每100kg馬鈴薯產量的養分吸收量(氮、磷、鉀的總吸收量)為1.32kg。其它田間管理同當地農田。馬鈴薯成熟后收獲計產。結果見表9。其中,按如下公式計算肥料表觀利用率:表9試驗田編號馬鈴薯產量(kg/hm2)肥料表觀利用率(%)115018-22083228.032288637.8由表9可見,在等復合肥料施用量條件下,本發明的馬鈴薯復合肥料產品對馬鈴薯增產增效效果明顯,比普通的復合肥料增產9.9%,肥料表觀利用率提高9.8%。這主要因本發明的馬鈴薯專用復合肥料配方源于馬鈴薯氮磷鉀肥料施用量,可以實現氮磷鉀肥料的精準投入。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