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園林綠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及具有該支架的植物墻。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廢氣、塵埃、噪聲等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增加城市綠化面積不僅可以提升城市景觀,而且對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城市用地緊張,城市地面綠化面積有限,屋頂綠化能夠利用建筑物屋頂面積進行綠化,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綠色生態墻體是一種在固定墻體進行植物養植,是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觀的有效技術應用和體現。現有的綠色生態墻體種類繁多,后期維護管理比較復雜。
因此,亟需一種后期維護方便的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及具有該支架的植物墻。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及具有該支架的植物墻。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包括支架本體、以及設置于支架本體內的植物營養層,植物營養層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防水層、阻根層、土壤養護層和自養型植物層,自養型植物層的厚度為不超過1cm,土壤養護層的厚度大于自養型植物層厚度的0.1-0.2cm。
本發明相較于現有技術,自養型植物層的光合作用和吸碳功能與微藻相當,能自主完成提供植物養分,減少了植物養植過程中經常更換土壤的工作,達到節約資源,實現能源回收利用與綠化環保的目的。
其中,上述的自養型植物層為角苔綱(hornworts)、維管植物(vascular plants)、藻苔綱(Takakiopsida)、泥炭蘚綱(Sphagnopsida)、黑蘚綱(Andreaeopsida)、黑真蘚綱(Andreaeobryopsida)、長臺蘚綱(Oedipodiopsida)、金發蘚綱(Polytrichopsida)、齒蘚綱(Tetraphidopsida)、真蘚綱(Bryopsida)中的一種或多種。
苔蘚植物作為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生高等植物類群之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維管組織,是由水生生活方式向陸地生活方式的過渡類群,屬孢子植物。緣于其可變水性、體表直接吸收水分和營養以及獨特的繁殖與傳播方式,苔蘚植物能忍受惡劣的環境條件,能在高溫、高寒、干旱和弱光等其他陸生植物難以生存的環境下生長繁衍,是生態系統演變關鍵的拓荒者之一,被譽為先鋒植物和拓荒者,幾乎存在于除海洋外所有的生態系統之中。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苔原和荒漠等生態系統中,苔蘚植物是重要的初級生產者。而且,苔蘚群落具有很強的吸水和保水能力,以及從環境中滯留有限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使其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
另一方面,苔蘚植物型體小,重量輕,生長所需基質少,部分種類抗旱能力特別強,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廣。而且,苔蘚植物的假根系統能夠與基質緊密結合,抗風和抗倒伏能力強,因此特別適合于屋頂、墻體等環境的立體綠化。
作為優選的方案,上述的植物營養層還包括蓄水層和生態混凝土層,蓄水層設置于防水層和阻根層之間,生態混凝土層設置于阻根層和土壤養護層之間。
其中,防水層的厚度為0.3-0.5cm,蓄水層的厚度為0.5-1cm,阻根層的厚度為10-15cm,生態混凝土層的厚度為10-12cm。
另外,生態混凝土層為蜂窩式結構,阻根層為聚氨酯薄膜。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增加蓄水層和生態混凝土層,有效實現滲水和蓄水的目的。
作為優選的方案,上述的支架本體為由底座、以及設置于底座四周的擋板形成的框架結構,至少一個擋板的內側設置有氧氣氣管。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增加氧氣氣管,增加含氧量,避免植物營養層板結。
作為優選的方案,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具有自生養植物墻支架的植物墻,包括:
固定墻;
自生養植物墻支架,自生養植物墻支架設置于固定墻的外表面上;
墻體防水層,墻體防水層設置于固定墻內;
裝飾層,裝飾層設置于固定墻的外表面上;
分流水管,分流水管設置于所述墻體防水層和裝飾層之間的固定墻內,分流水管的出水端位于自生養植物墻支架的一側。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分流水管方便了對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內植物的水分的提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植物營養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為了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的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包括支架本體20、以及設置于支架本體20內的植物營養層,植物營養層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防水層26、阻根層24、土壤養護層22和自養型植物層21,自養型植物層21的厚度為不超過1cm,土壤養護層22的厚度大于自養型植物層21厚度的0.1-0.2cm。
本實施方式相較于現有技術,自養型植物層21的光合作用和吸碳功能與微藻相當,能自主完成提供植物養分,減少了植物養植過程中經常更換土壤的工作,達到節約資源,實現能源回收利用與綠化環保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發明的實施效果,在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自養型植物層為角苔綱(hornworts)、維管植物(vascular plants)、藻苔綱(Takakiopsida)、泥炭蘚綱(Sphagnopsida)、黑蘚綱(Andreaeopsida)、黑真蘚綱(Andreaeobryopsida)、長臺蘚綱(Oedipodiopsida)、金發蘚綱(Polytrichopsida)、齒蘚綱(Tetraphidopsida)、真蘚綱(Bryopsida)中的一種或多種。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可行性結合試驗作進一步說明:
1)試驗目的
通過實際的種植試驗,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苔蘚植物的種植技術,對苔蘚不同的種植技術進行切實的體驗。采用不同厚度的種植基質種植苔蘚,通過測量每組的長度及覆蓋度,比較在不同厚度生長基質的培養下,苔蘚植物正常生長所需種植基質的最小厚度。
2)實驗材料
苔蘚植物:帶葉苔、泛生墻蘚、大羽蘚、青蘚、砂蘚。
苔蘚取材:從野外的草地和路邊采摘苔蘚,選用帶有孢子的苔蘚,自然風干待用。
培養器皿:用苔蘚植物進行墻面綠化之前,先將苔蘚植物培植在一定形態的支持物上,形成綠化模塊。本實驗采用30cm×20cm的種植盒。
培養基質:采用戶外普通土壤、粗砂、細小石粒按4∶3∶3的比例配成混合土。
3)實驗方法
將種植盒分成四組:①組土壤厚度0.4cm;②組土壤厚度0.8cm;③組土壤厚度1em;④組土壤厚度1.2cm;⑤組土壤厚度10cm。
將5種風干的苔蘚磨成細末,均勻地撒播于培養基質上,每塊種植盒撒5g,培養時間為2015年3月~2016年5月,養護采用室內常規方法,每日用噴霧瓶對每塊培養基噴200毫升水,保持土壤濕潤。所有試驗種植的苔蘚都擺放在實驗室陽臺,光照強度為自然光照。
4)試驗記錄
每周測量每組苔蘚的高度,記錄生長狀況,時間從2016.3.1~2016.5.20。
5)試驗數據分析
第①組5種苔蘚長度均小于后3組,且帶葉苔、泛生墻蘚、青蘚在生長40天左右時出現部分枯死現象,景觀效果欠佳。
第②組5種苔蘚至實驗結束未出現死亡現象,但長度小于第③④組,蘚從覆蓋度低于第③④⑤組。
第③組5種苔蘚植物均長勢良好,長度、覆蓋度及景觀效果與野外苔蘚一致。
第④組5種苔蘚植物均長勢良好,長度、覆蓋度及景觀效果與野外苔蘚一致。
第⑤組5種苔蘚植物均長勢良好,長度、覆蓋度及景觀效果與野外苔蘚一致。
6)試驗結論
通過對上組數據的分析對比,可知苔蘚植物在土壤厚度≥1cm時,能獲得良好的生長效果,其長度、覆蓋度及景觀效果與野外環境下是一致的。
苔蘚植物作為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生高等植物類群之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維管組織,是由水生生活方式向陸地生活方式的過渡類群,屬孢子植物。緣于其可變水性、體表直接吸收水分和營養以及獨特的繁殖與傳播方式,苔蘚植物能忍受惡劣的環境條件,能在高溫、高寒、干旱和弱光等其他陸生植物難以生存的環境下生長繁衍,是生態系統演變關鍵的拓荒者之一,被譽為先鋒植物和拓荒者,幾乎存在于除海洋外所有的生態系統之中。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苔原和荒漠等生態系統中,苔蘚植物是重要的初級生產者。而且,苔蘚群落具有很強的吸水和保水能力,以及從環境中滯留有限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使其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
另一方面,苔蘚植物型體小,重量輕,生長所需基質少,部分種類抗旱能力特別強,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廣。而且,苔蘚植物的假根系統能夠與基質緊密結合,抗風和抗倒伏能力強,因此特別適合于屋頂、墻體等環境的立體綠化。
如圖2至圖3所示,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發明的實施效果,在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植物營養層還包括蓄水層25和生態混凝土層23,蓄水層25設置于防水層26和阻根層24之間,生態混凝土層23設置于阻根層24和土壤養護層22之間。
其中,防水層26的厚度為0.3-0.5cm,本實施方式可選0.3cm、0.4cm、0.5cm,蓄水層25的厚度為0.5-1cm,本實施方式可選0.5cm、0.6cm、0.8cm、1cm,阻根層24的厚度為10-15cm,本實施方式可選10cm、12cm、15cm,生態混凝土層23的厚度為10-12cm,本實施方式可選10cm、11cm、12cm。
另外,生態混凝土層23為蜂窩式結構,阻根層24為聚氨酯薄膜。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增加蓄水層25和生態混凝土層23,有效實現滲水和蓄水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發明的實施效果,在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支架本體20為由底座、以及設置于底座四周的擋板形成的框架結構,任一一個擋板的內側設置有氧氣氣管。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增加氧氣氣管,增加含氧量,避免植物營養層板結。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發明的實施效果,在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本實施方式還提供一種具有自生養植物墻支架的植物墻,包括:
固定墻10;
自生養植物墻支架,自生養植物墻支架設置于固定墻10的外表面上;
墻體防水層11,墻體防水層11設置于固定墻10內;
裝飾層13,裝飾層13設置于固定墻10的外表面上;
分流水管12,分流水管12設置于墻體防水層11和裝飾層13之間的固定墻內,分流水管12的出水端位于自生養植物墻支架的一側。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分流水管12方便了對自生養植物墻支架內植物的水分的提供。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