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昆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大量蚜蟲和蚧蟲等害蟲嚴重危害農作物的生長,只能依靠農藥噴灑來殺死害蟲,而農藥殘余又嚴重傷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運用生物治理害蟲成為人們熱門研究的工作。目前,人們采用大批量繁殖瓢蟲,來用于防治蚜蟲和蚧殼蟲等農林害蟲,業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而瓢蟲的存活率和存活時間與保存溫度、相對濕度和保存期有密切關系,最適宜的溫濕度組合為室內的溫度要控制在12-28℃之間,相對濕度在60%-80%,成蟲產卵時要求溫度較高,可在25℃飼養。但飼養若蟲以平均溫度20℃左右為宜。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智能培養來控制溫濕度,使有害昆蟲的天敵——瓢蟲的生產不受季節影響,能夠進行大規模繁殖培養,以滿足治理害蟲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種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該瓢蟲智能培養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智能控制培養箱內的溫濕度,克服了瓢蟲的繁殖培養受季節影響的缺陷,能夠大批量繁殖瓢蟲,滿足治理害蟲的需要,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包括瓢蟲飼養箱箱體,其特征在于:該瓢蟲智能培養裝置還包括培養單元和溫濕度智能控制單元;所述瓢蟲飼養箱箱體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瓢蟲飼養箱箱體的上部分為硬質透明箱體,下部分為木質結構箱體,所述瓢蟲飼養箱箱體的后壁設有紗網,在瓢蟲飼養箱箱體的頂部設有透明塑料制成的放大鏡,用于觀察瓢蟲生活狀態;
所述培養單元是由木質網格、產卵放置屜、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和飼養盒組成;所述木質網格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下部的本質結構箱體內,在木質網格的上方鋪設有保濕毯;所述產卵放置屜安裝在木質網格的上方,在產卵放置屜的側壁上設有端部帶有毛刷的搖柄,用于將落在箱體底部的瓢蟲蟲卵手動搖到產卵放置屜內;所述蠶豆苗人工培養盒設置在產卵放置屜旁邊,用于將野外采集的蚜蟲放在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內的豆苗上,進行蚜蟲繁殖,作為瓢蟲的飼料;所述飼養盒安裝在產卵放置屜的上方,在飼養盒的底部放置有飼料盤,在飼養盒的頂部設有有加水孔,在側端設有加料孔,所述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和飼養盒均由不銹鋼作支架,紗布作面;
所述溫濕度智能控制單元包括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加水盒、上水濕簾、風扇、加熱棒、溫濕度傳感器、控制模塊和顯示器;所述溫濕度傳感器有多個,分別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內,對不同位置進行溫濕度檢測,均與控制模塊連接,所述加水盒、上水濕簾、風扇和加熱棒均與控制模塊連接,所述控制模塊和顯示器安裝在瓢蟲飼養箱箱體左側的上部,顯示器用以顯示瓢蟲飼養箱箱體的溫濕度;所述加水盒通過連接管與設在瓢蟲飼養箱箱體頂部的加水孔相通;所述上水濕簾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的后部,用以調節箱體內的溫度和濕度;所述風扇安裝在瓢蟲飼養箱箱體的左側,用以調節箱體內的溫度;
所述溫濕度傳感器對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溫濕度進行檢測,檢測后將溫濕度的數據進行信號轉換再傳送到控制模塊,并與控制模塊內設定的溫濕度數據進行比較,再通過控制模塊分別控制加水盒、上水濕簾、風扇和加熱棒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相對濕度小于60%,則加水盒通過細水管對保濕毯進行噴水,同時,上水濕簾進行上循環,對瓢蟲飼養箱箱體內進行加濕,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相對濕度大于80%,則加水盒和上水濕簾不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溫度超過30度,則風扇和上水濕簾開始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溫度低于12度,則加熱棒開始工作,對瓢蟲飼養箱箱體進行加熱升溫。
一種瓢蟲培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瓢蟲成蟲在產卵時,將瓢蟲飼養箱箱體中產卵放置屜內的溫度控制在25±5℃、相對濕度在60%-80%之間;
2)設置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將帶有毛刷的搖柄將瓢蟲蟲卵手動搖到產卵放置屜內,在產卵放置屜旁邊設置蠶豆苗人工培養盒;
3)野外采集蚜蟲并進行繁殖;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內的豆苗上,進行蚜蟲繁殖,作為瓢蟲的飼料;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大量繁殖蚜蟲;
4)若蟲飼養;蟲卵孵化為若蟲后,將若蟲放置在飼養盒中,控制若蟲飼養的溫濕度,使飼養盒內的溫度保持在平均溫度20℃±2℃、濕度保持在60%-70%之間;
5)成蟲飼養;若蟲長大成成蟲后,將成蟲放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中進行飼養,每天投一次飼料,使成蟲正常生活并繁殖后代,并使瓢蟲飼養箱箱體內的溫度保持在20-30℃、相對濕度60%-80%之間;
6)瓢蟲大量繁殖后,將其均勻散放到田間、林地內,消滅蚜蟲和蚧蟲等有害害蟲。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本發明的瓢蟲智能培養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第二,本發明設置有溫濕度智能控制單元,能智能控制培養箱內的溫濕度,克服了瓢蟲的繁殖培養受季節影響的缺陷,能夠大批量繁殖瓢蟲,滿足治理害蟲的需要;第三,本發明利用瓢蟲來治理蚜蟲和蚧蟲等害蟲,減少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保證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中木質網格和保濕毯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的智能控制原理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由圖1、圖2、圖3可見,本實施例的一種瓢蟲智能培養裝置及其培養方法,包括瓢蟲飼養箱箱體1、培養單元和溫濕度智能控制單元。本實施例的瓢蟲飼養箱箱體1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上部分為正方體或長方體透硬質透明箱體,本實施例中,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上部分為硬質透明玻璃,也可以是正方體或長方體的透明塑料盒體。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下部分為木質結構箱體,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底板為木板,上部分為硬質透明玻璃嵌入下部分為木質結構箱體內。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后壁設有紗網2,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頂部設有透明塑料制成的放大鏡3,用于觀察瓢蟲生活狀態,本實施例中,為便于觀察,可以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左右兩側壁上也安裝放大鏡。
由圖1、圖2可見,本實施例的培養單元是由木質網格4、產卵放置屜5、蠶豆苗人工培養盒6和飼養盒7組成。木質網格4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下部的本質結構箱體內加熱棒16的上方,在木質網格4的上方鋪設有保濕毯8。產卵放置屜4安裝在木質網格4的上方,在產卵放置屜5的側壁上設有端部帶有毛刷的搖柄9,用于將落在箱體底部的瓢蟲蟲卵手動搖到產卵放置屜5內。蠶豆苗人工培養盒6設置在產卵放置屜5旁邊,用于將野外采集的蚜蟲放在蠶豆苗人工培養盒6內的豆苗上,進行蚜蟲繁殖,作為瓢蟲的飼料。本實施例在實際操作中,當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瓢蟲的飼料。飼養盒7安裝在產卵放置屜5的上方,在飼養盒7的底部放置有飼料盤10,在飼養盒7的頂部設有加水孔11,在側端設有加料孔12,本實施例的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和飼養盒均由不銹鋼作支架,紗布作面;人工觀察飼養盒7的水和飼料,需要時通過加水孔11和加料孔12對飼養盒7進行加水加料。
由圖1、圖3可見,本實施例的溫濕度智能控制單元包括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加水盒13、上水濕簾14、風扇15、加熱棒16、溫濕度傳感器17、控制模塊18和顯示器19。本實施例的溫濕度傳感器17有多個,分別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本實施例中,在保濕毯8下方的本質網格4內以及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左右兩側均安裝有溫濕度傳感器17,用于對不同位置進行溫濕度檢測,且多個溫濕度傳感器17均與控制模塊18連接。本實施例的加水盒13、上水濕簾14、風扇15和加熱棒16也均與控制模塊18連接,控制模塊18和顯示器19安裝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左側的上部,顯示器19用以顯示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溫濕度。本實施例的加水盒13通過連接管20與設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頂部的加水孔相通;所述上水濕簾14設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后部,用以調節箱體內的溫度和濕度;所述風扇15安裝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的左側,用以調節箱體內的溫度。
在本實施例扣,溫濕度傳感器17對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溫濕度進行檢測,檢測后將溫濕度的數據進行信號轉換再傳送到控制模塊18,并與控制模塊18內設定的溫濕度數據進行比較,再通過控制模塊18分別控制加水盒13、上水濕簾14、風扇15和加熱棒16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相對濕度小于60%,則加水盒13通過細水管對保濕毯8進行噴水,同時,上水濕簾14進行上循環,對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進行加濕,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相對濕度大于80%,則加水盒13和上水濕簾14不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溫度超過30度,則風扇15和上水濕簾14開始工作;如果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溫度低于12度,則加熱棒16開始工作,對瓢蟲飼養箱箱體1進行加熱升溫。
本實施例在操作時,將產卵放置屜5放入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由卵孵出的若蟲通過飼養長成成蟲,成蟲通過若蟲、成蟲通道進入成蟲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成長,到產卵時,即在產卵放置屜5中產卵,產卵后,將帶有卵的產卵放置屜5放到若蟲飼養盒7中,卵孵化為若蟲,再長成成蟲,如此往復。
本實施例的一種瓢蟲培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瓢蟲成蟲在產卵時,將瓢蟲飼養箱箱體1中產卵放置屜5內的溫度控制在25±5℃、相對濕度在60%-80%之間;
2)設置蠶豆苗人工培養盒;將帶有毛刷的搖柄9將瓢蟲蟲卵手動搖到產卵放置屜5內,在產卵放置屜5旁邊設置蠶豆苗人工培養盒6;
3)野外采集蚜蟲并進行繁殖;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蠶豆苗人工培養盒6內的豆苗上,進行蚜蟲繁殖,作為瓢蟲的飼料;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大量繁殖蚜蟲;
4)若蟲飼養;蟲卵孵化為若蟲后,將若蟲放置在飼養盒7中,控制若蟲飼養的溫濕度,使飼養盒7內的溫度保持在平均溫度20℃±2℃、濕度保持在60%-70%之間;
5)成蟲飼養;若蟲長大成成蟲后,將成蟲放置在瓢蟲飼養箱箱體1中進行飼養,每天投一次飼料,使成蟲正常生活并繁殖后代,并使瓢蟲飼養箱箱體1內的溫度保持在20-30℃、相對濕度60%-80%之間;
6)瓢蟲大量繁殖后,將其均勻散放到田間、林地內,消滅蚜蟲和蚧蟲等有害害蟲。
本實施例的每個瓢蟲飼養箱箱體1可飼養若蟲600頭,可飼養成蟲300頭。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