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養蠶裝置。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世界蠶業發源地,蠶絲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也是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優良的家蠶品種是蠶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家蠶也是公認的鱗翅目模式昆蟲,是遺傳學研究的極好材料,對基礎生命科學研究和農業害蟲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擁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特色分明的家蠶基因資源,是優良新品種培育的寶貴財富,失之則不能再造,必需長期安全保存。
保存家蠶基因資源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使不同品種穩定繼代傳遞而保持其固有性狀不變,血統純正。因此,防止不同品種間的錯亂混雜是家蠶種質資源保存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工作。家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蛾)四個時期,品種混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發育時期。不同時期的混雜需采取不同措施進行防止。本發明主要防止發生在熟蠶上蔟階段的品種混雜。
熟蠶上蔟后在蔟中到處游走尋找結繭位置,當游走到蠶蔟邊緣時,上層蔟中的蠶就有可能掉落到下層蔟中,或者當同層兩具蔟由于放置不規范而緊鄰接觸時,兩蔟中的熟蠶也可能彼此游走混雜。為防止這些混雜行為的發生,通常的做法是在熟蠶上蔟后立即用孔目適當的網狀物將蠶蔟覆蓋(俗稱覆蔟網)。現行覆蔟網使用時須將四角打結固定于蠶匾四角,存在以下不足:(a)四角打結增加操作環節,影響工效;(b)反復打結拉扯,覆蔟網易破損,影響使用壽命;(c)這種覆蓋方式,網的四邊難以與蠶箔緊密貼合,熟蠶可以從網箔間隙逃出造成混雜。
為有效防止混雜事故發生,急需一種使用方便、防范嚴密的覆蔟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避免分區上簇的熟蠶自由游走造成彼此混雜的隔離裝置,特別是一種自束式蠶用覆簇網。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束式蠶用覆簇網,包括在蠶箔上鋪吸水紙,在吸水紙上放蠶簇,蠶簇上放待結繭的熟蠶,其特別之處在于:在放有熟蠶的蠶簇上覆蓋一自束式復簇網,限制熟蠶的活動范圍。
一種如上述的自束式蠶用覆簇網制作方法,包括(1)用塑料扁絲生產基網,所述基網的孔目至多為40目;(2)用熱裁割技術將基網裁割成網片,網片尺寸略大于蠶箔的面積;(3)在網片邊緣縫裝一圈松緊布,利用網片和松緊布包復蠶簇。
采用上述方案,形成的蠶用復簇網能有效的限制熟蠶的活動范圍,實現了本發明的目的。
下面結合圖示及實施例對方案作更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自束式蠶用覆簇網的立體圖;
圖2為一種自束式蠶用覆簇網放有熟蠶的蠶箔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為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蠶用覆簇網1,用寬2mm的黑色聚乙烯扁絲生產基網,幅寬110cm,孔目為40目的網布卷材,使用聚乙烯對家蠶無毒害作用,黑顏色有利于營造弱光安靜的營繭環境,幅寬110cm依據常用蠶箔的寬度80cm確定,余量30cm使蠶網能有效包閉蠶箔,孔徑大小固定,保證使用時熟蠶不能依靠身體的鉆擠使網眼變大而逃逸出網,孔目40目依老熟家蠶最小橫截面積確定,保證所有品種的家蠶都適用,且網眼疏密適當,有利于簇中濕氣排出。
采用熱裁割技術將基網裁割成長130cm,寬110cm的網片,熱裁割工藝使剪口線頭自動粘結而不垮網。
網片縫裝松緊布2,裁好的成型網片130cm×110cm,周長480cm;蠶箔100cm×80cm,周長360cm。將長320cm,寬1.5cm的松緊布拉長至480cm,沿網片四周與其縫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自然狀態下口徑周長320cm的網兜狀物,即是具有自束功能的覆簇網。
熟蠶上簇操作,將蠶箔3鋪吸水紙4,其上放置塑料折疊蠶簇5作好上簇準備,所述的塑料折疊蠶簇是用較硬的塑料絲定型編織成彎曲起伏的網片,供熟蠶吐絲結繭,將適量數量的熟蠶6均勻放于簇中,如圖2所示。二人配合,將覆簇網兜松緊口拉伸開罩于蠶簇之上,蔸口繞至蠶箔背面放開,在松緊布的彈性作用下,覆簇網蔸口自動束緊緊貼于蠶箔背面,形成一個密閉空間,防止熟蠶自由游走混雜,自從使用本裝置后,基本上杜絕熟蠶混雜,保證了制種的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