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殺菌劑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含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殺菌組合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氰烯菌酯(phenamacril),試驗號:JS399-19,化學名稱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合成,是具有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的新型殺菌劑。該藥劑耐雨水沖刷,具有良好的內吸穿透性能及優異的保護和治療作用。氰烯菌酯對鐮刀菌屬的禾谷鐮刀菌、串珠鐮刀菌、尖孢鐮刀菌等均有很高的生物活性,適用于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和西瓜枯萎病等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治。室內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在此類藥劑高的藥劑選擇壓下極易產生抗藥性,存在一定的抗藥性風險。因此在目前抗病品種缺乏的情況下,為了延緩或克服病原菌抗藥性的形成和發展,避免連續單一的使用氰烯菌酯,應與其他類型的殺菌劑輪換或混合使用。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化學名稱:(E)-2-(2-(3-正丁基-4甲基-香豆素-7-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CAS登記號為:850881-70-8。丁香菌酯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其作用于真菌線粒體的電子傳遞鏈的復合物Ⅲ,阻止電子傳遞,抑制能量合成。對蘋果樹腐爛病、輪紋病等多種病原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而由于其作用機理單一,田間應用上長期重復使用在很多情況下可能導致真菌菌株產生選擇性,所述菌株對丁香菌酯形成適應的抗性,導致丁香菌酯對這些真菌防效降低甚至無效,造成病害擴大蔓延,作物減產,農藥浪費。由于新農藥的開發不僅投資風險大,而且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對其要求提高,限制加嚴,所以其開發周期較長。而科學合理的農藥復配不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增加速效性,延長持效期,擴大防治譜,減少用藥量,降低成本等,而且還可以克服或延緩有害生物的抗性的產生或發展,延長農藥的使用壽命,減少環境污染,保護天敵,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因此,各種新型的農藥復配劑作為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種有效手段得以大量研究和開發,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應用數量也不斷增多,在保護農作物高產優質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對現在及將來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米鳳玉,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我們在室內篩選和田間試驗的基礎上,篩選出丁香菌酯與氰烯菌酯進行復配,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經進一步研究,完成了本發明。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殺菌效果好,對小麥赤霉病等的防治效果顯著增效的組合物。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含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殺菌組合物以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為有效成分,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為1-64:64-1,優選的重量比為1-32:32-1,更進一步優選為1-16:16-1,有效成分的含量為1-85%,優選20-75%。本發明的組合物用于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等真菌性病害本發明組合物按照本
技術領域:
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劑劑型,包括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乳油、懸浮劑、油懸劑、懸乳劑、水乳劑、微乳劑等;可以選擇的助劑有乳化劑、潤濕分散劑、助懸劑、崩解劑、粘結劑、防凍劑、增稠劑、穩定劑、消泡劑等。本發明的組合物具有如下的優點:1、本發明所述的組合物具有協同增效作用。2、本發明組分合理,治療加保護作用,殺菌效果好,可以減少用藥次數,用藥成本低,減緩抗性的產生,對作物安全性好。3、本發明對小麥赤霉病、水稻惡苗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中的百分比均為重量比,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1、室內活性測定聯合作用測定(一)下面通過聯合作用測定試驗來說明丁香菌酯與氰烯菌酯混配對小麥赤霉病的聯合作用。為了防治小麥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我們對丁香菌酯與氰烯菌酯復配進行聯合作用測定,具體試驗方法以及結果如下。室內毒力測定方法為:將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原藥,根據設定的配比濃度,配置成所需的藥液,備用。試驗方法參考《NY/T1156.2-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在無菌條件下,將預先融化的培養基定量加入無菌錐形瓶中,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定量吸取藥液,分別加入上述錐形瓶,充分搖勻。然后等量倒入3個以上直徑為9cm的培養皿中,制成相應濃度的含藥平板。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為空白對照。重復4次。將培養好的病原菌,在無菌條件下,用直徑5mm的打孔器,自菌落邊緣打取菌碟,用接種針將菌碟接種于含藥平板中央,溫度25℃下培養4天,十字交叉法測定測量菌落直徑,根據下面公式計算不同處理抑制病菌生長50%的有效中劑量(EC50值),并比較抗菌活性。按Wadley方法評價殺菌劑組合的增效作用,首先分別構建單劑A,B以及混劑AB的劑量-反應曲線,通過邏輯斯蒂值-對數或最恰當的概率-對數轉換后,劑量-反應曲線轉化為直線,據此計算不同防治水平下的EC50或EC90值。計算組合物的理論值〔E=(a+b)/[(a/ECA)+(b/ECB)],其中E為理論值,a為氰烯菌酯單劑在混劑中的比例,b為丁香菌酯單劑在混劑中的比例,ECA為氰烯菌酯單劑的EC50值,ECB為丁香菌酯單劑的EC50值〕及增效系數(組合物的實測值/理論值)。以增效系數評價復配藥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的聯合作用,實際防效與理論防效之比大于1,即為增效作用。表1本發明的組合物對小麥赤霉病菌的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表明:氰烯菌酯與丁香菌酯按表1的比例32:1~1:32混用,對小麥赤霉病菌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當比例為1:1時,增效作用最為明顯,同時我們也發現,增效作用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例如在1:1時增效系數最大,到1:8時,又比較小,在1:16時又增大,表現出非曲線的現象。室內活性測定(二):為了防治農業生產上的水稻惡苗病,發明人以丁香菌酯與氰烯菌酯進行了相互復配的增效研究,具體方法為:試驗對象:水稻惡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試驗方法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1156.2-2006》。首先將單劑及各混配藥劑設置5個不同濃度梯度。將融化的PDA培養基冷卻至60-70℃,按設計量加入定量藥劑,制成含有不同藥量的含藥培養基,重復3次,待其充分冷卻后,接種直徑為5mm的水稻惡苗病菌菌碟,25℃恒溫培養7天進行調查,分別測量每個處理的菌落生長直徑,并計算抑菌率,通過抑制率的機率值和系列濃度的對數值之間的線性回歸分析,求出各藥劑的EC50值,用Wadley方法計算組合物的理論值及增效系數,以此來評價供試藥劑對病菌的活性。表2氰烯菌酯與丁香菌酯組合對水稻惡苗病菌的室內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聯合作用測定結果表明:氰烯菌酯與丁香菌酯按表2的比例64:1~1:64混用,對水稻惡苗病菌均具有增效作用。2、制劑實施例本發明組合物各種劑型的加工工藝均為現有技術,根據不同情況可以有所變化。實施例1:5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可濕性粉劑丁香菌酯25%,氰烯菌酯25%,木質素磺酸鈉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5%,茶皂素10%,白炭黑5%,凹凸棒土補足至100%。實施例2:25%丁香菌酯·氰烯菌酯乳油丁香菌酯5%,氰烯菌酯20%,十二烷基苯磺酸鈣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聚丙烯酸鈉7%,大豆油加至100%。實施例3:25%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劑丁香菌酯20%,氰烯菌酯5%,木質素磺酸鈉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8%,硫酸銨2%,高嶺土補足至100%。實施例4:51%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懸浮劑丁香菌酯50%,氰烯菌酯1%,十二烷基苯磺酸鈉1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黃原膠2%,丙二醇1%,加水至100g。實施例5:4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微乳劑丁香菌酯10%,氰烯菌酯3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5%,木質素磺酸鈣4%,丙三醇2%,氮酮1%,水補足至100%。實施例6:6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油懸浮劑丁香菌酯10%,氰烯菌酯50%,脫水山梨醇單硬脂酸酯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3%,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有機膨潤土1%,氣相二氧化硅0.5%,尿素2%,礦物油補足100%。3、田間藥效試驗供試藥劑:實施例1-6中的制劑。對照藥劑:20%丁香菌酯懸浮劑(對照藥劑1),25%氰烯菌酯懸浮劑(對照藥劑2)。防治作物:小麥。防除對象:小麥赤霉病。試驗方法:試驗于小麥田內進行,每個組別處理3次重復,處理面積約為20m2,按照試驗小區的面積,準確稱量好各種藥劑,于小麥揚花初期第一次施藥,3-5d后第二次施藥,20天后進行病情調查,比較各種藥劑的活性。結果見表3。表3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處理藥劑用量(ga.i/畝)病指防效(%)實施例12088.62實施例22090.14實施例32088.25實施例42090.57實施例52087.26實施例62091.67對照藥劑13078.48對照藥劑22584.51大田試驗結果表明,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復配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較好,與單劑相比,防效有了較大的提高,增效作用明顯。根據田間目測,在試驗劑量范圍內,作物生長正常,未見植株產生藥害及異?,F象,對小麥安全。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