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
背景技術:
水源區林地人為活動強度相對較低,植被覆蓋率高,能有效減緩雨水對地表的沖蝕,與其它面源污染相比污染負荷較低,但是不當的經營管理會讓林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
毛竹生長快、采伐周期短、成材早而且經濟價值高,在南方水源區廣泛分布,是我國亞熱帶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林類型之一。林農為提高毛竹經濟林的效益,多營建林分結構單一的經濟純林,并且采用較高強度的經營措施,如劈山、墾復,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等,導致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地表徑流帶走了土壤中大量的有機質和施用的化肥和農藥,并注入水體,造成了河流和水庫的富營養化,使供水水庫水質受到污染,直接影響到供水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
水土流失是水源區面源污染產生的重要原因。降水是引起侵蝕的主要動力和影響因子。水源區毛竹林面源污染的防治應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林區植被結構、提升生態功能為目標。毛竹林林分結構的改變不僅可以影響林冠截留、灌草及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及貯水量,也可以影響雨水對地表的沖蝕強度和徑流量的大小。但是,目前我國關于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集中在控制施肥、垃圾和污水處理、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并沒有關于通過改善水源區林地植被結構與生態功能來控制面源污染的相關措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的技術方案。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植物配置:選用適宜當地生長、有經濟價值、耐蔭的灌木及小喬木,進行林分植物配置,建立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林分結構,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區毛竹林涵養水源能力及改善水質功能;
2)造林:選擇生長健壯的苗木進行栽植;
3)管理:毛竹林前期除草整枝、栽植前的水肥管理及在栽植后管理。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1)中林分植物配置具體包括:上層為毛竹,下層為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和/或上層為毛竹,下層為小喬木類常綠耐蔭經濟樹種。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中造林具體方法為: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行狀栽植,穴狀整地,種植穴規格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小喬木類苗木去梢,根據苗木木質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漿,行狀栽植,穴狀整地,種植穴規格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3)中管理具體包括:選擇自然稀疏毛竹林帶,前期注意除草,修枝;苗木栽植前每穴施有機肥2kg為基肥;香榧前期進行遮陰,后期保持足夠光照。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為香榧和朱砂根;所述的小喬木類常綠耐蔭經濟樹種為紅豆杉和披針葉紅茴香。
所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香榧選擇3+2齡壯苗;朱砂根選擇2年生苗,帶土球;小喬木選擇2年以上,地徑1cm以上苗,帶土球。
上述的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設計合理,通過該方法調整水源區毛竹林林分結構,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樣性,提升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有利于防治水源區面源污染,保護水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一種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區毛竹林結構調整方法
1)植物配置:選用適宜當地生長、有經濟價值、耐蔭的灌木及小喬木,進行林分植物配置,林分植物配置具體包括:上層為毛竹,下層為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香榧和朱砂根),和/或上層為毛竹,下層為小喬木類常綠耐蔭經濟樹種(紅豆杉和披針葉紅茴香),建立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林分結構,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區毛竹林涵養水源能力及改善水質功能;
2)造林:選擇生長健壯的苗木進行栽植,具體為香榧選擇3+2齡壯苗;朱砂根選擇2年生苗,帶土球;小喬木選擇2年以上,地徑1cm以上苗,帶土球;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行狀栽植,穴狀整地,種植穴規格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小喬木類苗木去梢,根據苗木木質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漿,行狀栽植,穴狀整地,種植穴規格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
3)管理:選擇自然稀疏毛竹林帶,前期注意除草,修枝;苗木栽植前每穴施有機肥2kg為基肥;香榧前期進行遮陰,后期保持足夠光照。
試驗例1:
本發明的方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孝豐鎮賦石村山區毛竹林進行示范,該地點位于浙北重要水源地——賦石水庫集水區,屬于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00-1900mm,降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7.32%。該地區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水庫面臨富營養化污染威脅。
為改造高度集約化、單一經營的毛竹林,豐富水源區毛竹林生物多樣性,提升毛竹林水土保持能力,改善水源區毛竹林生態功能,于2011年1-4月開始對毛竹林進行改造,具體改造措施如下:
1.示范地的選擇與管理:選擇自然稀疏的毛竹林帶,用于改造示范的毛竹林進行除草、修枝。
2.林下苗木樹種選擇: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在保持水土,改善水質的前提下,選擇適宜毛竹林下栽植的耐蔭經濟樹種。在該示范地,選擇的林下樹種有香榧、紅豆杉、南方紅茴香、朱砂根。改造模式有:模式一:毛竹+披針葉茴香;模式二:毛竹+香榧;模式三:毛竹+南方紅豆杉;模式四:毛竹+朱砂根。即上層為毛竹,下層為灌木類耐蔭經濟樹種或小喬木類常綠耐蔭經濟樹種。
3.苗木質量:選擇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苗木。香榧選擇3+2齡壯苗,朱砂根以2年生為好,南方紅豆衫、紅茴香選擇2年以上的苗齡,地徑1cm以上,所有苗木均帶土球。
4.栽植:行狀栽植,穴狀整地,香榧和朱砂根種植穴規格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南方紅豆杉及紅茴香種植穴規格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栽植前每穴施有機肥2kg為基肥;南方紅豆杉、紅茴香苗木去稍,根據苗木木質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漿。
5.栽植后管理:種植后澆灌生根水,保證成活率,注意防火防水,禁止放牧、踐踏等人為干擾。香榧前期注意遮陰,后期注意保持足夠光照。
6.實施效果:與毛竹純林對比,四種改造模式兩年累計徑流減少38%~67%,模式一至四總磷流失分別減少82.2%、81.9%、70.3%和63.2%,總氮流失分別減少77.2%、71.5%、46.5%、53.3%,硝態氮流失分別減少76.2%、68%、37.4%、42.7%,銨態氮流失分別減少80.4%、63.3%、51.4%和42.8%。可見,進行竹林林分結構改造減少了水土流失;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20%以上,從源頭削減了可能進入水體的營養物質,對涵養水源、改善水質有積極作用。
檢查驗收與建檔
檢查驗收
造林單位必須預先做好造林規劃設計議案,經林業主管部門批準才能施工,由主管部門對主要作業、主要環節進行檢查驗收,具體辦法參照gb/t23231-2009和gb/t23235-2009的規則執行。
建檔
造林后建立經營檔案,內容包括造林地基本情況、苗木定植情況、檢查驗收結果、病蟲害防治、損失情況等,具體參照gb/t18337.3-2001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