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迷宮形人工魚礁,屬于魚類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人工魚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環境中用于修復和優化水域生態環境的構造物。它通過適當地制作和放置,來增殖和誘集各類海洋生物,達到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但是,現有的人工魚礁存在以下問題:(1)礁體表面積過小,不利于貝類或者藻類的附著;(2)礁體沒有庇護腔,不利于魚類棲息、繁殖、索餌、隱蔽;(3)礁體水質交換性能有限,容易被沉積物埋沒。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新的迷宮形人工魚礁,所述礁體結構新穎,類迷宮形狀,礁體內部設有庇護腔,所述礁體表面積大,有利于藻類貝類的附著成長。
本發明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迷宮形人工魚礁,包括礁體,礁體為梯臺形結構,礁體頂部中心設有與外界通透的正方形的庇護腔,礁體前部和礁體后部均設置有若干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ⅰ,礁體左部和礁體右部設置有若干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ⅱ,礁體四周側壁設置有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ⅲ,礁體由長方體槽ⅰ、長方體槽ⅱ和長方體槽ⅲ切割為的立體式的迷宮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礁體四周側壁由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ⅲ切割成六份,其中上面的三份與礁體頂部構成長方體槽的帶有四棱臺結構,下面三份構成帶有長方體槽的正方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長方體槽ⅰ與長方體槽ⅱ相互垂直,長方體槽ⅲ垂直于長方體槽ⅰ與長方體槽ⅱ構成的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庇護腔為從礁體頂部貫通到礁體底部的正方體空腔。
進一步地,所述迷宮結構由長方體槽ⅰ、長方體槽ⅱ、長方體槽ⅲ和礁體四周側壁構成,礁體四周側壁設置有與庇護腔相貫通的通透孔。
進一步地,所述礁體的材質為鋼筋混凝土。
所述人工魚礁為梯臺形結構,礁體頂部中心設有與外界通透的正方形庇護腔,礁體前部和后部側面由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五份,礁體左部和右部側面由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三份,礁體四周側壁由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六份,橫向縱向的立體式構成類迷宮形狀,提高礁體空間利用率與礁體表面積,適合多種魚類匯聚其中,供魚類棲息、繁殖、索餌、隱蔽,為魚類增殖創造優越環境。所述礁體通透性良好,增加了礁體的表面積,有利于貝類等附著生物的生長,同時分散水流,增加水質交換,減少沉積物埋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迷宮形人工魚礁,所述礁體結構新穎,類迷宮形狀,礁體內部設有庇護腔,所述礁體表面積大,有利于藻類貝類的附著成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庇護腔;2、礁體前部;3、礁體后部;4、礁體左部;5、礁體右部;6、長方體槽ⅰ;7、長方體槽ⅱ;8、長方體槽ⅲ。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目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迷宮形人工魚礁,包括礁體,礁體為梯臺形結構,礁體頂部中心設有與外界通透的正方形的庇護腔1,礁體前部2和礁體后部3均設置有若干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ⅰ6,礁體左部4和礁體右部5設置有若干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ⅱ7,礁體四周側壁設置有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ⅲ8,礁體由長方體槽ⅰ6、長方體槽ⅱ7和長方體槽ⅲ8切割為的立體式的迷宮結構。
所述礁體四周側壁由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槽ⅲ8切割成六份,其中上面的三份與礁體頂部構成長方體槽的帶有四棱臺結構,下面三份構成帶有長方體槽的正方體結構。
所述長方體槽ⅰ6與長方體槽ⅱ7相互垂直,長方體槽ⅲ8垂直于長方體槽ⅰ6與長方體槽ⅱ7構成的平面。
所述庇護腔1為從礁體頂部貫通到礁體底部的正方體空腔。
所述迷宮結構由長方體槽ⅰ6、長方體槽ⅱ7、長方體槽ⅲ8和礁體四周側壁構成,礁體四周側壁設置有與庇護腔1相貫通的通透孔。
所述礁體的材質為鋼筋混凝土。由混凝土和鋼筋一體化澆筑加工而成。
實施例二: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人工魚礁為梯臺形結構,礁體頂部中心設有與外界通透的正方形庇護腔1,礁體前部2和礁體后部3側面由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五份,礁體左部4和礁體右部5側面由平行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三份,礁體四周側壁由垂直于端面軸線方向的長方體切割成六份,橫向縱向的立體式構成類迷宮形狀,提高礁體空間利用率與礁體表面積,適合多種魚類匯聚其中,供魚類棲息、繁殖、索餌、隱蔽,為魚類增殖創造優越環境。所述礁體通透性良好,增加了礁體的表面積,有利于貝類等附著生物的生長,同時分散水流,增加水質交換,減少沉積物埋沒。
本發明所述礁體結構新穎,類迷宮形狀,礁體內部設有庇護腔1,所述礁體表面積大,有利于藻類貝類的附著成長。
需要說明的是,實施例二中給出的礁體前部2、礁體后部3、礁體左部4和礁體右部5的分割份數,是根據需要進行劃分的。不限于礁體前部2和礁體后部3為五份,礁體左部4和礁體右部5為三份,礁體四周側壁為六份,僅僅用于說明本發明在立體空間如何實現立體式的迷宮結構。通過長方體切割側壁構成的長方體槽,將梯臺形結構的礁體人為的增加表面積,有利于貝類等附著生物的生長,同時分散水流,增加水質交換,減少沉積物埋沒。
本發明可廣泛運用于魚類養殖場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己,并不以本發明為限制,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