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美洲鰣養殖,尤其是工廠化養殖美洲鰣倒池的方法。
背景技術:
美洲鰣(alosasapidissima)俗稱美國鰣魚,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西岸從加拿大魁北克省到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河流和海洋中。美洲鰣系生殖洄游魚類,豐腴肥碩,肉鮮味美,具很高的經濟價值,被世界各地廣泛引種。在國內,上海市水產研究所于1998年率先從美國密西西比河引種野生美洲鰣所產的受精卵,然后進行受精卵孵化、苗種培育以及養殖。由于美洲鰣因與中國鰣的外形相似、肉質相媲美,在長江鰣魚瀕臨滅絕的情況下,美洲鰣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塘邊價格也非常高,60-100元/斤,養殖效益非常好,養殖戶紛紛養殖美洲鰣,目前,美洲鰣養殖模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以及工廠化養殖,其中養殖最多的是工廠化養殖,由于美洲鰣游泳速度快、受驚嚇極易撞到池壁,所以養殖戶均采用面積較大的工廠化養殖池養殖美洲鰣,一般養殖池的面積在50m2以上,過大的養殖池很難吸底清污,這就需要經常倒池來清除池底和池壁粘附的殘餌、排泄物等一些污染物,但是美洲鰣性情急躁,移池操作困難,極易造成移池操作的機械損傷甚至死亡,導致養殖成活率低,這嚴重限制了美洲鰣的規模化生產。因此,急需一套技術,在不需要裝載運輸美洲鰣的情況下,徹底清理和消毒養殖池,提高美洲鰣養殖成活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工廠化養殖美洲鰣過程中倒池難的問題,提供一種工廠化養殖美洲鰣原池倒池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養殖池的構建和原池倒池的操作步驟組成,其特征是養殖池采用鋼筋混凝土長方形水泥池,長20m×寬11m×高1.8m,水深1.6-1.7m,池底平坦,有3-5°坡度,在長方形水泥池中間縱向砌一堵寬10cm、高50-70cm的混磚隔墻,將長方形水泥池隔成a、b兩縱向倉,a倉有進水口,b倉無進水口,隔墻一端有60-70cm寬的閘口,閘口平時無閘板,倒池時插上閘板,a、b倉末端均設有多孔排水管和排水閥,多孔排水管為4寸pvc塑料管,管上打小孔,孔的直徑為6-7mm,孔的密度上稀下密,上端孔間距3cm,下端孔間距為1.0-1.5cm,養殖早期用20目聚乙烯網包裹排水管,排水管高度與養殖池深度一樣,排水管進入池底后與排水閥連接,養殖池內用氣石連續充氣;原池倒池操作:倒池前,先打開a、b兩倉的排水閥,經多孔排水管過篩排水,池水水位降至隔墻頂端位置時,關閉a、b兩倉的排水閥,將a倉的氣石移入b倉,并均勻散布于b倉,使b倉氣石密度加倍,密度為0.4-0.6個/㎡,氣量呈現沸騰狀;用網目為2×3mm的聚乙烯皮條網拉網逐步把美洲鰣圍到隔墻有閘口的一端,逐步收緊網圍,讓大部分美洲鰣經過閘口自由游入b倉,最后將網圍一端經閘口慢慢移入b倉,將網圍中沒有自由游入b倉的美洲鰣趕入b倉,插上閘板,完成一次拉網操作;重復2-3次拉網操作,把a倉中剩下的美洲鰣全部趕入b倉,徹底密封隔墻閘板,盡量不漏水,美洲鰣集中在b倉的時間不能超過1.5小時;卸除a倉多孔排水管,打開a倉排水閥,一邊排水,一邊用板刷刷洗a倉池壁及池底,并用2寸潛水泵抽取b倉的水進行沖洗,清洗干凈后,若池底有黑色斑塊,要用高錳酸鉀進行氧化消毒,從進水口進水至淹沒a倉池底,用15ppm高錳酸鉀消毒10分鐘,沖洗干凈后,插上排水管、關閉排水閥,然后打開進水閥進水,進水經60目過濾,進水與原池水的水溫溫差小于1度,a倉進水水位至隔墻頂端,停止進水;將b倉的氣石全部移入a倉,并均勻散布于a倉密度為0.4-0.6個/㎡,氣量呈現沸騰狀,逐步拉網把b倉的美洲鰣趕入a倉,具體操作:第一網先拉b倉半池,將b倉中一半的美洲鰣圍到隔墻有閘口的一端,然后拉起閘板,逐步收緊網圍,讓大部分美洲鰣經過閘口自由游回a倉,最后將網圍一端經閘口慢慢移入a倉,將網圍中沒有自由游入a倉的美洲鰣趕入a倉,插上閘板;第二網開始拉全池,重復2-3次,把b倉的美洲鰣全部趕回a倉,密封隔墻閘板;卸除b倉的多孔排水管,打開b倉排水閥,清洗方法同a倉,若b倉池底也需要高錳酸鉀消毒,采用部分打開隔墻閘門進水,清洗消毒完畢后,插上b倉排水管、關閉b倉排水閥;打開a倉進水閥,a倉再進水,a倉的水逐步滿入b倉,等b倉的水位達到隔墻的2/3時,打開隔墻閘門,讓a、b倉的水位平衡,然后將原來b倉的氣石從a倉移回b倉,并均勻散布,進水口一直進水至水深1.6-1.8m處,完成原池倒池。原池倒池成活率在98%以上。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突出特點是:解決了性情急躁的美洲鰣工廠化養殖中倒池難的問題,在不需要裝載運輸搬動到另一個新池的情況下,實現了原池倒池,徹底清理和消毒了養殖池底和池壁,同時也避免美洲鰣因裝載搬動的機械損傷,提高了美洲鰣倒池的成活率(原池倒池成活率在98%以上),也間接提高了美洲鰣工廠化養殖的養成率和經濟效益。本發明操作簡便,不用精細化的操作,不需要接受系統的培訓,易于被人們接受和推廣,適合大規模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可原池倒池的美洲鰣工廠化養殖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
1)養殖池的構建:參見附圖,采用鋼筋混凝土長方形水泥池,長20m×寬11m×高1.8m,水深1.6-1.7m,池底平坦,有3-5°坡度,在長方形水泥池中間縱向砌一堵寬10cm、高50-70cm的混磚隔墻4,將長方形水泥池隔成a、b兩縱向倉,a倉2有進水口1,b倉7無進水口,隔墻4一端有60-70cm寬的閘口3,閘口平時無閘板,倒池時插上閘板,a、b倉末端均設有多孔排水管5和排水閥6,多孔排水管5為4寸pvc塑料管,管上打小孔,孔的直徑為6-7mm,孔的密度上稀下密,上端孔間距3cm,下端孔間距為1.0-1.5cm,養殖早期用20目聚乙烯網包裹排水管,排水管高度與養殖池深度一樣,排水管5進入池底后與排水閥6連接,養殖池內用氣石連續充氣;
2)原池倒池的條件;養殖池水溫低于30度,養殖池內美洲鰣的養殖密度小于3公斤/m2,倒池前,養殖池水質正常,各項指標在正常范圍內,池底不能發臭,池底發黑面積不能超過20%,無吸底的養殖池倒池間隔時間夏季不超過15天、冬季不超過30天;
3)集中魚群到b倉:倒池前,先打開a、b兩倉的排水閥,經多孔排水管過篩排水,池水水位降至隔墻頂端位置時,關閉a、b兩倉的排水閥,將a倉的氣石移入b倉,并均勻散布于b倉,使b倉氣石密度加倍,密度為0.4-0.6個/㎡,氣量呈現沸騰狀;用網目為2×3mm的聚乙烯皮條網拉網逐步把美洲鰣圍到隔墻有閘口的一端,逐步收緊網圍,讓大部分美洲鰣經過閘口自由游入b倉,最后將網圍一端經閘口慢慢移入b倉,將網圍中沒有自由游入b倉的美洲鰣趕入b倉,插上閘板,完成一次拉網操作;重復2-3次拉網操作,把a倉中剩下的美洲鰣全部趕入b倉,徹底密封隔墻閘板,盡量不漏水,美洲鰣集中在b倉的時間不能超過1.5小時;
4)清洗a倉:卸除a倉多孔排水管,打開a倉排水閥,一邊排水,一邊用板刷刷洗a倉池壁及池底,并用2寸潛水泵抽取b倉的水進行沖洗,清洗干凈后,若池底有黑色斑塊,要用高錳酸鉀進行氧化消毒,從進水口進水至淹沒a倉池底,用15ppm高錳酸鉀消毒10分鐘,沖洗干凈后,插上排水管、關閉排水閥,然后打開進水閥進水,進水經60目過濾,進水與原池水的水溫溫差小于1度,a倉進水水位至隔墻頂端,停止進水;
5)集中魚群到a倉:將b倉的氣石全部移入a倉,并均勻散布于a倉密度為0.4-0.6個/㎡,氣量呈現沸騰狀,逐步拉網把b倉的美洲鰣趕入a倉,具體操作:第一網先拉b倉半池,將b倉中一半的美洲鰣圍到隔墻有閘口的一端,然后拉起閘板,逐步收緊網圍,讓大部分美洲鰣經過閘口自由游回a倉,最后將網圍一端經閘口慢慢移入a倉,將網圍中沒有自由游入a倉的美洲鰣趕入a倉,插上閘板;第二網開始拉全池,重復2-3次,把b倉的美洲鰣全部趕回a倉,密封隔墻閘板;
6)清洗b倉:卸除b倉的多孔排水管,打開b倉排水閥,清洗方法同a倉,若b倉池底也需要高錳酸鉀消毒,采用部分打開隔墻閘門進水,清洗消毒完畢后,插上b倉排水管、關閉b倉排水閥;
7)進水拔閘:打開a倉進水閥,a倉再進水,a倉的水逐步滿入b倉,等b倉的水位達到隔墻的2/3時,打開隔墻閘門,讓a、b倉的水位平衡,然后將原來b倉的氣石從a倉移回b倉,并均勻散布,進水口一直進水至水深1.6-1.8m處,完成原池倒池;原池倒池成活率在98%以上。
2011年-2017年,上海市水產研究所在奉賢科研基地18座簡易陸基工廠化養殖池中養殖美洲鰣,運用了此方法進行美洲鰣原池倒池徹底清理養殖池池底和池壁,獲得良好效果,原池倒池操作后,美洲鰣死亡率低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