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土壤改良的方法,具體涉及一種與暗管相配套的加快旱田排鹽速度的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土壤鹽堿化又叫土地鹽漬化,是指土壤層中可溶性鹽含量向增高的方向發展成為鹽漬土的過程,一般將耕層(0~20cm)內可溶鹽含量大于0.1%的土壤稱為鹽漬土。一般而言,地下水位較高(旱季為55cm),地下水含鹽量也高,水中鹽分在毛細上升作用下,迅速上升到地面,從而造成鹽堿化;如果多年平均蒸發量超過多年平均降雨量,那么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帶動鹽分上升并且水去鹽留,又會加重耕層土壤鹽堿積累。
暗管排鹽是將帶有孔隙的管道鋪設于地下一定深度(地下水位以上或以下),待灌溉或降雨后匯入管道的水分,或者是直接匯入到管道中地下水,通過管道排出土地,帶走鹽分,起到改良鹽堿地的目的。
在水田鋪設暗管,由于水田的灌溉水量較大,對鹽分的沖洗效果好,排鹽效果好于旱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旱田排鹽效果的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與暗管相配套的加快旱田排鹽速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在暗管上方的兩側,平行于暗管的鋪設方向各挖一條深50-60厘米、底寬不小于20厘米的灌水溝,溝的兩端用小埂堵住,堵頭小埂的高度30厘米,低于地面20厘米。
步驟二、各灌水溝通過橫溝與進水渠的進水口相連,橫溝深20-30厘米、寬20-30厘米,溝底與灌水溝堵頭小埂的上面相平。
步驟三、在旱生作物的整個生育期,通過進水渠向灌水溝內注水,水深以灌水溝兩端堵頭小埂不向外溢出的最高深度為準,約20-30厘米。
步驟四、水通過土壤間的空隙會不斷下滲,當灌水溝內的水深小于10厘米時,及時補水。
步驟五、保證灌水溝通暢,如有淤堵,及時清理。
步驟六、堵頭小埂一旦因雨水沖刷而降低,要及時修補。
步驟七、在雨季,灌水溝同時也是排水溝,起到排水的作用。
本技術:
通過在旱田內,設置與暗管相配套的灌溉設施,包括灌水溝、橫溝、進水渠和排水渠,通過在灌水溝內保持一定高度的水,促使旱田內能夠長期有水分下滲,保證暗管的排鹽效果。另外,本申請通過設置堵頭小埂的高度低于地面20厘米,既能夠控制灌水溝內水的高度,又能夠避免灌水溝內水量過高造成水的浪費。而且,堵頭小埂的設置,與橫溝的深度配套,可以有效的保持橫溝進水的效果,避免橫溝內滯留水分影響排鹽效果。
本申請可以有效加快旱田的暗管排鹽速度,提高旱田暗管排鹽效果,在實際生產中具有極大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暗管與灌水溝的位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灌溉設施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2所示,一種與暗管相配套的加快旱田排鹽速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在暗管2上方的兩側,平行于暗管的鋪設方向各挖一條深50-60厘米、底寬不小于20厘米的灌水溝1,溝的兩端用小埂堵住,堵頭小埂6的高度30厘米,堵頭小埂6的最高處低于地面20厘米。
步驟二、各灌水溝1通過橫溝5與進水渠3的進水口7相連,橫溝5深20-30厘米、寬20-30厘米,溝底與灌水溝堵頭小埂6的上面相平。橫溝的另一端與排水渠4連通,多余的水會流入排水渠4中。
步驟三、在旱生作物的整個生育期,通過進水渠3向灌水溝1內注水,水深以灌水溝兩端堵頭小埂不向外溢出的最高深度為準,約20-30厘米。
步驟四、水通過土壤間的空隙會不斷下滲,當灌水溝內的水深小于10厘米時,及時補水。
步驟五、保證灌水溝通暢,如有淤堵,及時清理。
步驟六、堵頭小埂一旦因雨水沖刷而降低,要及時修補。
步驟七、在雨季,灌水溝1同時也是排水溝,起到排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