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植物培育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制種方法。
背景技術:
香樟又名樟木、烏樟、紅心樟、小葉樟等,為我國珍貴用材樹種和優良園林綠化樹種,與楠、梓、桐合稱為江南四大名木。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目前,播種仍然是香樟育苗采用的主要方式。香樟種子的處理是保證香樟出苗率和提高苗木質量的基礎,直接影響到育苗的效果。樟樹種子不僅存在深度生理休眠、而且種皮透氣性差、存在發芽抑制物質,導致香樟種子發芽率低、發芽不整齊,不利于香樟的規模化推廣。而不同的制種方法對香樟種子發芽率具有明顯影響,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成本低易于規模化推廣的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開發出了一種有效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制種方法。本發明的方法能有效去除香樟種子的發芽抑制物、打破種子的生理休眠,并且解決種子儲藏的保濕性問題,可以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具體而言,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制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1)在10月底,待香樟核果呈紫黑色后,從樹上采摘或等所述香樟核果自然脫落后,收集置于種子袋中;
2)將所述種子袋置于清水浸泡2-3天,撈出后揉搓,用水桶漂浮去果皮、果肉,得到沉于水桶底部的飽滿香樟種子;
3)將所述香樟種子與草木灰攪拌,脫脂12-24小時,去除發芽抑制物;
4)將所述香樟種子沖洗干凈,晾干后進行濕沙貯藏;
5)7天左右噴水一次,保持溫度在15℃以下;
6)所述香樟種子貯藏期間要經常進行檢查,若發現霉斑,應重新搓洗所述香樟種子,并更換新鮮的干凈濕沙再行貯藏;
7)播前將所述香樟種子撈出洗凈,用溫水間歇浸種3-4天。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1)中,種子袋為尼龍種子袋。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2)中,撈出后用手或腳穿膠鞋踩揉搓。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2)中,所述香樟種子與所述草木灰的體積比為1:3-3:1之間。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4)中,用小木缸或大花盤貯藏。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4)中,所述濕沙貯藏的方法如下:先在底部鋪一層5-10厘米厚的濕沙,濕沙的含水量以手握之成團、松開即散為度,再在濕沙上均勻的鋪一層種子;如此一層沙一層種子,最后一層濕沙的厚度要超過5厘米,并留足5-8厘米的空間,最后蓋上塑料薄膜。優選地,所述種子層的厚度和所述中間層沙子的厚度為2-4厘米,優選約3厘米。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7)中,溫水為約50℃。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步驟7)中,所述種子在播種前10天左右發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的方法能有效去除香樟種子的發芽抑制物、打破種子的生理休眠,并且解決種子儲藏的保濕性問題,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是一種成本低易于規模化推廣的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方法。
應當理解,前述大體的描述和后續詳盡的描述均為示例性說明和解釋,并不應當用作對本發明所要求保護內容的限制。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有效提高香樟種子發芽率的制種方法,香樟種子自10月底相繼成熟,成熟后即可用本發明的方法進行收儲,待其核果呈紫黑色后,從樹上采摘或等香樟核果自然脫落后進行收集。
在本發明中,將所述香樟核果置于清水浸泡2-3天中,撈出后用手或腳穿膠鞋踩揉,去除漂浮的果皮、果肉,得到沉于水桶底部的飽滿香樟種子。
在本發明中,將香樟種子與草木灰攪拌,脫脂12-24小時,去除發芽抑制物,對香樟種子與草木灰的比例無嚴格限定,體積之比1:3-3:1之間可以混合均勻,效果較好;將處理后的種子沖洗干凈,晾干后即可進行濕沙貯藏。
在本發明中,濕沙貯藏可以用小木缸或大花盤,先在底部鋪一層5-10厘米厚的濕沙,濕沙的含水量以手握之成團、松開即散為度,再在濕沙上均勻的鋪一層(2-4厘米,優選約3厘米)香樟種子;如此一層沙一層種子,沙子厚度也是(2-4厘米,優選約3厘米),最后一層濕沙的厚度要超過5厘米,并留足5-8厘米的空間。最后蓋上塑料薄膜,有利于種子保濕和呼吸,防止種子腐爛。
在本發明中,濕沙貯藏的香樟種子優選一個星期左右噴水一次,保持溫度在15℃以下,但不能太低凍傷香樟種子,優選在8℃以上。香樟種子貯藏期間要經常進行檢查,若發現霉斑,應重新搓洗種子,并更換新鮮的干凈濕沙再行貯藏。
在本發明中,濕沙貯藏的香樟種子優選在播前將種子撈出洗凈,用溫水(50℃)間歇浸種3-4天,香樟種子可以提前10天左右發芽。
在本發明中,“約”是指所修飾數值的上下偏移一些,例如通常是指所修飾數值的上下10%;例如“約3”通常是指2.7-3.3的數值范圍。“左右”與“約”是同樣的含義,例如“7天左右”的情況下,6-8天都是可以的。
通過參考示范性實施例,本發明的目的和功能以及用于實現這些目的和功能的方法將得以闡明。然而,本發明并不受限于以下所公開的示范性實施例;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來對其加以實現。說明書的實質僅僅是幫助相關領域技術人員綜合理解本發明的具體細節。
實施例
2015年11月中旬,在江西省永修縣,采集香樟成熟種子,制種后于次年2月將種子播于江西省南昌縣育苗基地,發芽率在92%左右。其方法是將從樹上采摘或自然脫落的成熟核果收集裝于尼龍種子袋中。將種子袋置于清水浸泡2-3天,撈出后用手或腳穿膠鞋踩揉,然后用水桶漂浮去果皮、果肉,得到沉于水桶底部的飽滿種子。再將種子與草木灰攪拌,脫脂12小時至24小時,去除發芽抑制物;將種子沖洗干凈,晾干后即可進行濕沙貯藏。用小木缸或大花盤貯藏。先在底部鋪一層5厘米至10厘米厚的濕沙,濕沙的含水量以手握之成團、松開即散為度,再在濕沙上均勻的鋪一層約3厘米種子;如此一層沙一層種子,沙子厚度也是約3厘米,最后一層濕沙的厚度要超過5厘米,并留足5厘米至8厘米的空間。最后蓋上塑料薄膜,有利于種子保濕和呼吸,防止種子腐爛。一個星期左右噴水一次,保持溫度在15℃以下。種子貯藏期間要經常進行檢查,若發現霉斑,應重新搓洗種子,并更換新鮮的干凈濕沙再行貯藏。播前將種子撈出洗凈,用溫水(50℃)間歇浸種3-4天,種子可提前10天左右發芽,而且出苗整齊。發芽率可提高至90%以上。
結合這里披露的本發明的說明和實踐,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易于想到和理解的。說明和實施例僅被認為是示例性的,本發明的真正范圍和主旨均由權利要求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