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植物苗期抗鹽堿能力方法。
背景技術:
鹽堿脅迫是世界上主要的非生物脅迫之一。全世界鹽堿地面積為9.6×108hm2,且每年有10%的速度增長潛力,已成為干旱半干旱區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農業部組織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我國鹽漬土面積為5.2億畝(不包括濱海灘涂),其中鹽土2.4億畝,堿土1299.91萬畝,各類鹽化、堿化土壤為2.7億畝。在5.2億畝鹽漬土中已開墾種植的有1億畝左右。提高植物的耐鹽堿能力,是促進鹽堿地區農作物或者牧草業發展的關鍵。
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是植物生活史中對外界環境壓力反應最為敏感時期,也是決定植物能否在鹽堿環境下定植的關鍵時期。因此,幼苗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作物的產量或牧草的生物量等。因此,提高植物苗期的耐鹽堿能力,提升幼苗的質量,對鹽堿地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目前鹽堿地面積廣,鹽堿脅迫嚴重,植物耐鹽堿能力差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浸種育苗提高植物苗期抗鹽堿能力的方法。
本發明的一種浸種育苗提高植物苗期抗鹽堿能力的方法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葉面肥稀釋:將2.5ml~5ml的葉面肥加入到5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至刻度線,搖勻,得到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
二、浸種:將步驟二中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全部置于燒杯中,將植物種子裝在尼龍網內,然后將尼龍網完全浸沒在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中,使植物種子與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充分接觸,浸泡1d~3d;所述的植物種子的純度和凈度均大于90%;
三、播種和培養:將25粒~100粒步驟二中浸泡后的植物種子均勻播種在鋪有濾紙的培養皿內,加入5ml~10ml的蒸餾水,蓋上培養皿蓋,用封口膜將培養皿底和蓋子封口,防止水分蒸發,然后放在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所述的培養皿的直徑為9cm。
將本發明步驟三中培養完的發芽的植物種子移栽到鹽堿化田間,進行常規的水、肥以及除草等田間管理即可。
本發明是將植物種子在葉面肥稀釋液中浸種,萌發的種子吸收了葉面肥的營養成分,從而促進了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提高了植物幼苗階段這一關鍵時期植物耐鹽堿抗逆能力。
本發明的優點:
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顯著提高幼苗的質量,促進了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長,尤其是促進了根系的生長,能夠快速壯苗,壯苗作用明顯,對于提高水稻、苜蓿和羊草等農作物或牧草等幼苗質量和耐鹽堿能力都有顯著作用,為鹽堿地植物的種植提供了新的方法。
用本發明的方法培養的單株植物的根和苗的鮮重分別是常規培養的2.6倍~3倍和1.6倍~2倍;
用本發明的方法處理的根和苗干重分別為常規培養的2倍~2.5倍和1.8倍~2倍。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本實施方式為一種浸種育苗提高植物苗期抗鹽堿能力的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葉面肥稀釋:將2.5ml~5ml的葉面肥加入到5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至刻度線,搖勻,得到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
二、浸種:將步驟二中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全部置于燒杯中,將植物種子裝在尼龍網內,然后將尼龍網完全浸沒在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中,使植物種子與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充分接觸,浸泡1d~3d;所述的植物種子的純度和凈度均大于90%;
三、播種和培養:將25粒~100粒步驟二中浸泡后的植物種子均勻播種在鋪有濾紙的培養皿內,加入5ml~10ml的蒸餾水,蓋上培養皿蓋,用封口膜將培養皿底和蓋子封口,防止水分蒸發,然后放在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所述的培養皿的直徑為9cm。
本實施方式是將植物種子在葉面肥稀釋液中浸種,萌發的種子吸收了葉面肥的營養成分,從而促進了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提高了植物幼苗階段這一關鍵時期植物耐鹽堿抗逆能力。
本實施方式的優點:
本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顯著提高幼苗的質量,促進了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長,尤其是促進了根系的生長,能夠快速壯苗,壯苗作用明顯,對于提高水稻、苜蓿和羊草等農作物或牧草等幼苗質量和耐鹽堿能力都有顯著作用,為鹽堿地植物的種植提供了新的方法。
具體實施方式二: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步驟一所述的葉面肥為有機葉面肥。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本實施方式所述的有機葉面肥為富華農有機葉面肥,富華農有機葉面肥中所含活性成份如下:水溶性錳(mno)0.15%,水溶性鉀(k2o)0.32%,水溶性鋅(zn)0.38%,水溶性硼(b2o3)0.66%,水溶性鎂(mgo)4.30%,氮(n)0.31%,硫(s)4.66%,鈣(cao)0.30%;且含有22種作物必需要的氨基酸:r-氨基丁二酸,胱氨基酸,蘇氨酸(羥丁氨酸)、異白氨酸(r-氨基-β-甲基戊酸),絲氨酸(3-羥丙氨酸),白氨酸,天冬酰氨(氨基丁二酸-酰胺),酪氨酸,谷氨酸(r-氨基戊二酸),2-氨基-3苯基丙酸,吡咯啶甲酸,丁酸,甘氨酸(氨基醋酸),氨,2-氨基丙酸(丙氨酸),鳥氨酸,2-氨基異戊酸,賴氨酸(2.6-二氨基己酸),蛋氨酸(甲硫基丁氨酸),色氨基酸,組氨酸,精氨酸。
具體實施方式三: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步驟二中所述的植物種子為水稻種子、苜蓿種子或羊草種子。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用本實施方式的方法培養的單株植物的根和苗的鮮重分別是常規培養的2.6倍~3倍和1.6倍~2倍;
用本實施方式的方法培養的的植物根和苗干重分別為常規培養的2倍~2.5倍和1.8倍~2倍。
具體實施方式四: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步驟三中將50粒步驟二中浸泡后的植物種子均勻播種在鋪有濾紙的培養皿內。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五: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步驟三中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的條件為:
①、在溫度為25℃~30℃的條件下光照培養12h,然后在溫度為15℃~20℃的條件下避光培養12h;
②、重復①中步驟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植物種子發芽時間均為整數天。
通過以下試驗驗證本發明效果:
試驗一:本試驗為一種浸種育苗提高植物苗期抗鹽堿能力的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一、葉面肥稀釋:將2.5ml的葉面肥加入到5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至刻度線,搖勻,得到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
二、浸種:將步驟二中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全部置于燒杯中,將植物種子裝在尼龍網內,然后將尼龍網完全浸沒在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中,使植物種子與稀釋后的葉面肥溶液充分接觸,浸泡2d;所述的植物種子的純度和凈度均大于90%;
三、播種和培養:將25粒步驟二中浸泡后的植物種子均勻播種在鋪有濾紙的培養皿內,加入6ml的蒸餾水,蓋上培養皿蓋,用封口膜將培養皿底和蓋子封口,防止水分蒸發,然后放在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所述的培養皿的直徑為9cm;
將步驟三中培養完的發芽的植物種子移栽到鹽堿化田間,進行常規的水、肥以及除草等田間管理即可。
步驟一所述的葉面肥為富華農有機葉面肥;
步驟二中所述的植物種子為水稻種子,具體為東稻4號;
步驟三中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的條件為:
①、在溫度為25℃的條件下光照培養12h,然后在溫度為15℃的條件下避光培養12h;
②、重復①中步驟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
最終水稻種子發芽時間為5天。
試驗二:本試驗為對照試驗,具體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將25粒純度和凈度均大于90%的水稻種子(東稻4號)均勻播種在鋪有濾紙的培養皿內,加入6ml的蒸餾水,蓋上培養皿蓋,用封口膜將培養皿底和蓋子封口,防止水分蒸發,然后放在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所述的培養皿的直徑為9cm;
將培養完的發芽的植物種子移栽到鹽堿化田間,進行常規的水、肥以及除草等田間管理即可。
人工氣候箱內進行培養的條件為:
①、在溫度為25℃的條件下光照培養12h,然后在溫度為15℃的條件下避光培養12h;
②、重復①中步驟至植物種子發芽為止。
對照試驗的水稻根長和苗長分別為13.5±0.6cm和38.3±0.9cm,而用試驗一的方法處理的水稻根長和苗長分別為18.3±0.6cm和43.3±0.9cm,分別比對照組高4.8cm和5cm;
對照的根和苗鮮重則分別為0.26±0.03g和0.46±0.02g,而用試驗一的方法處理的單株水稻的根和苗的鮮重分別是0.68±0.07g和0.75±0.04g,重量分別是對照的2.6倍和1.6倍;
對照的根和苗鮮重分別為0.04±0.001g和0.09±0.01g,而用試驗一的方法處理的根和苗干重分別為0.08±0.01g和0.16±0.01g,分別是對照的2倍和1.8倍。
以上數據表明,在鹽堿脅迫下,本發明的方法處理的水稻的秧苗素質均顯著高于對照,提高了水稻的苗期的耐鹽堿能力。
表1鹽堿脅迫下試驗一的方法處理和對照試驗水稻幼苗生長指標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