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大棚蠶豆與大蒜間作早熟高效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利用大棚種植春化蠶豆已成為近年來蠶豆生產的一大創新,這項技術改變了傳統蠶豆的上市時間,比露地蠶豆提早三到六個月,冬春季節蠶豆青莢稀缺,市場價格高,種植效益好。一般地,大棚蠶豆密度多為1500株/畝,平均行距1.5米,株距35~40厘米,前期營養生長期間植株較矮小,分枝較少,蠶豆行間土地留白較多,大棚土壤利用率不高,還有較大的增產增效的潛力待發掘。
大棚蠶豆種植期間,部分菜農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間作種植青菜等作物,但由于青菜生長期間需水較多,而蠶豆喜歡高爽田塊,因此形成一定的矛盾;蠶豆生長期間,蚜蟲等會引起病毒病,若缺乏間作經驗,間作搭配不當,可能會引起病蟲害加重,對大棚持續生產非常不利。
傳統的大蒜種植,以秋播冬種為主,多為9、10月份露地或地膜覆蓋種植,次年5~6月份收獲蒜薹及蒜頭,雖近年大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捧,價格陡升,但由于產品上市集中,價格相對不高,大蒜的種植效益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大棚蠶豆與大蒜間作早熟高效種植方法,旨在解決現有大棚蠶豆種植中土地利用率低、間作種植搭配不合理、病蟲害加重的問題,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大棚土壤利用效率,促進大棚增產增效、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收獲大蒜的效益,進而使大棚經濟效益好上加好。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大棚蠶豆與大蒜間作早熟高效種植方法,將大棚蠶豆與大蒜進行間作種植,7月底至10月初,起壟移栽春化蠶豆苗,同期播種大蒜;于12月初至春節期間收獲蠶豆青莢,于10月上旬至春節期間采收青蒜,未采收青蒜的大蒜保留至來年春天收獲蒜薹和蒜頭。
具體地,所述大棚蠶豆和大蒜在種植時,大棚內兩側蠶豆行與大棚棚體之間分別間作2~3行大蒜,大棚內中間兩行蠶豆之間間作4~5行大蒜;蠶豆平均行距為1.5m,株距為30~35cm,畝栽1200~1500株;大蒜行距為10cm,株距為6~8cm,畝栽1.1萬~1.5萬株,大蒜行與蠶豆行之間的間距不低于30cm。間距安排合理,滿足蠶豆和大蒜所需的生長空間,同時最大程度的利用大棚內空間。
具體地,所述春化蠶豆苗的移栽及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7月底至10月初起壟移栽,六米大棚移栽4行,八米大棚移栽6行,移栽后連續澆3天活棵水,活棵之后要及時摘除主莖;
(2)7~8月份移栽時,在大棚頂部加蓋遮陽網,并將裙膜掀起確保大棚內通風,控制溫度在30℃以下,7~10天滴灌一次;
(3)待溫度降至15℃左右時,覆蓋薄膜及第一層棚膜,白天保持兩頭通風;待溫度降至零下時,架第二層棚膜用以增溫;待來年2月中旬最高溫度穩大于10℃時,去除棚內二層膜,白天開啟膜棚向陽面通風口,保持棚內溫度在20~22℃,注意控制棚內溫度不超過25℃,直至鮮莢采摘結束;
(4)蠶豆生長期間,注意疏枝控高,確保株高控制在80cm以下,分枝數在8個以下,蠶豆進入開花期,待花序達7~8個時,及時摘除蠶豆頂心,防止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不足,落花落果嚴重;
(5)蠶豆生長期間注意通風降濕、防水排澇,加強防治病蟲害,不用除草劑。
對于大棚蠶豆種植和收獲的時間安排,7月底至8月初移栽春化蠶豆苗,12月初即可收獲蠶豆青莢;8月底至9月初移栽春化蠶豆苗,來年1月初即可收獲蠶豆青莢;9月底至10月初移栽春化蠶豆苗,春節期間可收獲蠶豆青莢。
具體地,所述大蒜在收獲青蒜時,從大棚內中間開始采收,大棚內兩側的大蒜可采收青蒜,也可保留至來年春天收獲蒜薹和蒜頭。便于田間管理。
具體地,所述大蒜的播種及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播種前,將蒜種濕潤后,放在2~4℃的溫度下冷藏15~20天;
(2)播種前,畝施1000kg有機肥和50kg復合肥;
(3)7月底至10月初,播種大蒜,播種后蓋土并澆水;
(4)大蒜苗期追肥2~3次,收獲前15天時再追施1次速效肥;
(5)大蒜生長期間注意防治病蟲害。
對于大棚大蒜種植和收獲的時間安排,7月底至8月初播種大蒜,10月上旬可收獲青蒜;8月底至9月初播種大蒜,11月上旬可收獲青蒜;9月底至10月初播種大蒜,元旦至春節期間可收獲青蒜。
3.有益效果
(1)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蠶豆苗期及現蕾期植株矮小、分枝較少,土地利用率較低,間作大蒜后可以充分利用留白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且不影響蠶豆的生長,每畝還可增收青蒜1000~1250kg,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壤的產出效率。
(2)有利于殺菌驅蟲,預防或減少病蟲害發生,節本增效。大蒜生長過程中會散發大蒜素,而大蒜素具有很好的殺菌驅蟲作用,因此,在蠶豆行間間作大蒜,能夠預防或減少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用藥,節本增效。
(3)有利于減少土壤氮素競爭,減少氮肥投入,節約成本。蠶豆是固氮作物,而大蒜生長需要充足的氮肥,二者間作種植后,蠶豆不僅可以生物固氮,還可節約土壤中部分氮營養,供大蒜吸收利用,因此二者間作后氮素營養互補,從而減少了土壤氮素的競爭,減少施肥量,節約成本。
(4)有利于增加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大蒜前期高溫條件下有大棚遮陽網降溫,后期低溫條件下有大棚覆蓋促進生長,因而產量高、品相好,又值國慶、元旦、春節期間上市,較露地大蒜上市提前,市場行情較好,一般每畝青蒜產量為1000~1250kg,每畝可增收3000~4500元左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7月底至8月初,起壟移栽春化蠶豆苗,同期播種大蒜,兩側蠶豆行和大棚之間分別間作2~3行大蒜,中間兩行蠶豆之間間作4~5行大蒜,蠶豆平均行距1.5m,株距30~35cm,畝栽1200~1500株,大蒜行距10cm,株距6~8cm,畝栽1.1萬~1.5萬株,大蒜與蠶豆間距不低于30cm。
具體地,所述春化蠶豆苗的移栽及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7月底至10月初起壟移栽,六米大棚移栽4行,八米大棚移栽6行,移栽后連續澆3天活棵水,活棵之后要及時摘除主莖;
(2)7~8月份移栽時,在大棚頂部加蓋遮陽網,并將裙膜掀起確保大棚內通風,控制溫度在30℃以下,7~10天滴灌一次;
(3)待溫度降至15℃左右時,覆蓋薄膜及第一層棚膜,白天保持兩頭通風;待溫度降至零下時,架第二層棚膜用以增溫;待來年2月中旬最高溫度穩大于10℃時,去除棚內二層膜,白天開啟膜棚向陽面通風口,保持棚內溫度在20~22℃,注意控制棚內溫度不超過25℃,直至鮮莢采摘結束;
(4)蠶豆生長期間,注意疏枝控高,確保株高控制在80cm以下,分枝數在8個以下,蠶豆進入開花期,待花序達7~8個時,及時摘除蠶豆頂心,防止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不足,落花落果嚴重
(5)蠶豆生長期間注意通風降濕、防水排澇,加強防治病蟲害,不用除草劑。
具體地,所述大蒜的播種及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內容;
(1)播種前,將蒜種濕潤后,放在2~4℃的溫度下冷藏15~20天;
(2)播種前,畝施1000kg有機肥和50kg復合肥;
(3)7月底至10月初,播種大蒜,播種后蓋土并澆水;
(4)大蒜苗期追肥2~3次,收獲前15天時再追施1次速效肥;
(5)大蒜生長期間注意防治病蟲害。
大棚蠶豆于12月前后采收青莢上市,上市期比露地蠶豆提早150~180天,畝產可達1500kg,每畝收益9900元左右;大蒜于國慶節采收青蒜上市,上市期比露地提早20多天,畝產可達1200kg,每畝增收4300元左右。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8月底至9月初,起壟移栽春化蠶豆苗,同期播種大蒜。
其他同實施例1。
大棚蠶豆于元旦前后采收青莢上市,上市期比露地蠶豆提早120~150天,畝產可達1800kg,每畝收益9950元左右;大蒜于11月上旬采收青蒜上市,畝產可達1100kg,每畝增收3850元左右。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9月中旬至10月初,起壟移栽春化蠶豆苗,同期播種大蒜。
其他同實施例1。
大棚蠶豆于春節期間采收青莢上市,上市期比露地蠶豆提早90~120天,畝產可達2000kg,每畝收益10000元左右;大蒜于元旦至春節期間采收青蒜上市,可一次采收,也可根據市場行情分批采收,畝產1000kg,每畝增收3600元左右。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的種植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大蒜的收獲:中間蠶豆行之間青蒜全部采收,畝收青蒜600kg,每畝增收2100元;靠近大棚兩側的大蒜,保留至第二年春天收獲蒜薹和蒜頭,每畝可收獲蒜薹65kg,畝增收300元,可收獲蒜頭90kg,蒜頭畝增收1100元左右,合計增收3500元/畝。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而并非用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明的實質精神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