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葡萄園套種竹蓀的方法。
背景技術:
農作物間套種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復合種植在耕地上的方式,合理安排農作物間套種,可充分利用地力、光能,實現一季多收,以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目前農作物間套種一般采用株型“一高一矮”或“一胖一瘦”、生育期“一早一晚”、適應性“一蔭一陽”等搭配,如玉米套種大豆、木薯套種辣椒、幼齡果園套種花生等。
一般成齡果園樹冠較大,林下空地不多,很少套種其他作物。葡萄枝條較軟,須搭架固定成形,葡萄園多采用籬架或平棚架式,平棚的葡萄架下空地較多,目前南方葡萄園多采用避雨栽培,葡萄架下遮蔭的空地基本上不套種其他作物,對資源造成了比較大的浪費。
中國的平菇資源豐富,也是最早栽培、利用平菇的國家之一。平菇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發現香菇、平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現有市場上的平菇良莠不濟,占地空間大,空間利用率低,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1、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1)葡萄種植:
搭建大棚:在栽培地上搭建避雨大棚,規格為長25m×寬8m×高4.0m×4拱鋼架塑料薄膜連棟大棚,在避雨大棚內搭建水平鐵絲棚架,棚架高2m,在避雨大棚內挖葡萄種植槽,葡萄種植槽規格為長20m×寬0.5m×深0.6m,回填土后在葡萄種植槽內種植葡萄植株,株行距2m×5m;
施種植肥:葡萄幼樹種植前,在葡萄種植槽內根據葡萄株行距規格定種植穴,每穴施葡萄種植肥后進行回填土,所述葡萄種植肥包括硫酸銨25份、米糠油23份、蟹殼粉20份、羽毛粉18份、板藍根粉20份、常青藤20份、噻蟲嗪20份、辣椒素18份、保加利亞乳桿菌18份,調節ph值為4.5-6.0;
種子處理:選擇自然成熟、健壯的葡萄種子放入60-80℃、1mol/l氯化鈉溶液中浸泡0.5小時,利用藥劑浸泡葡萄種子7-8小時,所述藥劑按百分比計由8%香豆酸、4%聚乙二醇、6%維生素b12、82%清水組成;將培養皿里放一塊濕毛巾,將上述葡萄種子置于濕毛巾中,在25-30℃的環境溫度下催芽,每隔3-4小時,噴灑一次磁化水,持續噴灑3-4次,至50%葡萄種子露白停止催芽;對上述葡萄種子進行溫和消毒,消毒之后,種子表面噴灑0.1mmol/l的水楊酸溶液,種子表面濕潤即可;
種植葡萄:回填土后,每穴種植葡萄幼樹1株,淋定根水4-5l/株,進行水肥一體化滴灌管理,在3-8月,每3-5天采用滴灌灌水一次,每次滴水1h,每穴滴水5l,每兩周灌大量元素水溶性復合肥和花生麩浸出液組成的營養液1次,兩者以體積比1:1配成濃度為0.2%-0.5%的營養液進行滴灌,ph值為4.5-6.0;
管理:選擇“單主干雙主枝”整形修剪方式對葡萄進行整形,葡萄幼樹生長期單臂整形,副梢與主蔓垂直,水平鐵絲棚架高度2m以下的主蔓不留側蔓,2m以上的主蔓兩側每20cm留1個副梢,開花前1周疏花序,壯枝留1-2穗,中庸枝留1個花序,弱枝、畸形花序及多余花序去除,特大花序疏去副穗和上部2-5個小分枝,每序留15-20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去掉尖端部分,再去除穗尖;中等花穗去副穗、穗尖,留20-22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同樣去掉尖端部分,小花序基本不疏,掐穗尖要根據花序大小酌定,一般去掉花序1/5-1/4,謝花后20天,去掉形狀不正、過密、部位不當、有傷痕或擠壓的果粒,每穗留30-50粒,果穗用紙袋套袋;
8月下旬成熟采收:在葡萄生長過程中,要適時噴施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白腐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葡萄果粒成熟時及時采收;
(2)平菇套種:
培養料的制作:培養料的選擇上常用以下方法:玉米芯88%、米糠10%、尿素0.5%、石灰1.5%;按上述配方配料,首先把主料和輔料拌勻,易溶于水的輔料溶于水,然后把水均勻潑在料上,邊潑邊翻,翻勻為止,含水量控制在65%,以手用力握有水滴下為宜,堆積發酵;
整畦接種:在葡萄架下空地開挖畦,規格為長50cm×寬50cm×深35cm,行距為5m,鋪上1層10-12cm發酵好的料,接種1層,再鋪1層發酵料,接1層種,重復3次;
發菌管理:溫度控制在24-26℃,最高不超過30℃,每周翻堆1次,結合翻堆清除有雜菌的菌袋,定期通風換氣,經常對發菌場進行消毒治蟲;
覆土選擇與處理:選用含腐殖質高、透氣性良好的土壤,取表層10cm以下的土壤,暴曬2-3天并過篩,土粒大小不超過2cm,加入2%的生石灰,把ph調至8,然后用2%的高錳酸鉀噴霧,將土粒調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覆蓋薄膜悶堆3-4天,以殺死土壤中的害蟲和雜菌;
出菇管理:覆土后要保持土層濕潤,適當通風,溫度控制在20-26℃,覆土后十幾天菌絲長滿,此后管理要以增濕通風為主,要均勻噴霧,濕度提高到85%-90%;溫度控制在16-22℃,每天翻動薄膜通風1次,給以一定的溫差和散射光,刺激菇蕾的產生;覆土后20天左右菇蕾破土而出;菇蕾出土后溫度保持在20℃左右,不能直接往菇蕾上噴水,現蕾后7-15天即可采收;
采收及采后管理:當菌蓋呈圓柱形,邊緣緊抱菌柄、高5-12cm,菌蓋直徑1.5-3cm,采收時應采大留小,每茬菇采完后,及時清理畦內菇根和雜物,采菇處形成的凹陷部分用細土填平,并補充1次2%的石灰水,待2-3天后噴1次重水,蓋上薄膜,促進下茬菇的發生,每茬菇間隔10-15天,當菇蕾出現時再按上述方法進行管理。
2、有益效果
一、葡萄園內存在的土壤環境,為雞腿菇的生長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為生長出優質高產的平菇奠定了基礎。
二、葡萄園內陰涼潮濕,為平菇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免去了大田栽培搭建蔭棚的麻煩,且滿足了葡萄和平菇對于光照的不同需求,節約了成本,將大幅提高葡萄園復合栽培的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對最優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一
(1)葡萄種植:
搭建大棚:在栽培地上搭建避雨大棚,規格為長25m×寬8m×高4.0m×4拱鋼架塑料薄膜連棟大棚,在避雨大棚內搭建水平鐵絲棚架,棚架高2m,在避雨大棚內挖葡萄種植槽,葡萄種植槽規格為長20m×寬0.5m×深0.6m,回填土后在葡萄種植槽內種植葡萄植株,株行距2m×5m;
施種植肥:葡萄幼樹種植前,在葡萄種植槽內根據葡萄株行距規格定種植穴,每穴施葡萄種植肥后進行回填土,所述葡萄種植肥包括硫酸銨25份、米糠油23份、蟹殼粉20份、羽毛粉18份、板藍根粉20份、常青藤20份、噻蟲嗪20份、辣椒素18份、保加利亞乳桿菌18份,調節ph值為4.5;
種子處理:選擇自然成熟、健壯的葡萄種子放入60℃、1mol/l氯化鈉溶液中浸泡0.5小時,利用藥劑浸泡葡萄種子7小時,所述藥劑按百分比計由8%香豆酸、4%聚乙二醇、6%維生素b12、82%清水組成;將培養皿里放一塊濕毛巾,將上述葡萄種子置于濕毛巾中,在25℃的環境溫度下催芽,每隔3小時,噴灑一次磁化水,持續噴灑3次,至50%葡萄種子露白停止催芽;對上述葡萄種子進行溫和消毒,消毒之后,種子表面噴灑0.1mmol/l的水楊酸溶液,種子表面濕潤即可;
種植葡萄:回填土后,每穴種植葡萄幼樹1株,淋定根水4l/株,進行水肥一體化滴灌管理,在3-8月,每3天采用滴灌灌水一次,每次滴水1h,每穴滴水5l,每兩周灌大量元素水溶性復合肥和花生麩浸出液組成的營養液1次,兩者以體積比1:1配成濃度為0.2%的營養液進行滴灌,ph值為4.5;
管理:選擇“單主干雙主枝”整形修剪方式對葡萄進行整形,葡萄幼樹生長期單臂整形,副梢與主蔓垂直,水平鐵絲棚架高度2m以下的主蔓不留側蔓,2m以上的主蔓兩側每20cm留1個副梢,開花前1周疏花序,壯枝留1穗,中庸枝留1個花序,弱枝、畸形花序及多余花序去除,特大花序疏去副穗和上部2個小分枝,每序留15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去掉尖端部分,再去除穗尖;中等花穗去副穗、穗尖,留20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同樣去掉尖端部分,小花序基本不疏,掐穗尖要根據花序大小酌定,一般去掉花序1/5,謝花后20天,去掉形狀不正、過密、部位不當、有傷痕或擠壓的果粒,每穗留30粒,果穗用紙袋套袋;
8月下旬成熟采收:在葡萄生長過程中,要適時噴施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白腐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葡萄果粒成熟時及時采收;
(2)平菇套種:
培養料的制作:培養料的選擇上常用以下方法:玉米芯88%、米糠10%、尿素0.5%、石灰1.5%;按上述配方配料,首先把主料和輔料拌勻,易溶于水的輔料溶于水,然后把水均勻潑在料上,邊潑邊翻,翻勻為止,含水量控制在65%,以手用力握有水滴下為宜,堆積發酵;
整畦接種:在葡萄架下空地開挖畦,規格為長50cm×寬50cm×深35cm,行距為5m,鋪上1層10cm發酵好的料,接種1層,再鋪1層發酵料,接1層種,重復3次;
發菌管理:溫度控制在24℃,最高不超過30℃,每周翻堆1次,結合翻堆清除有雜菌的菌袋,定期通風換氣,經常對發菌場進行消毒治蟲;
覆土選擇與處理:選用含腐殖質高、透氣性良好的土壤,取表層10cm以下的土壤,暴曬2天并過篩,土粒大小不超過2cm,加入2%的生石灰,把ph調至8,然后用2%的高錳酸鉀噴霧,將土粒調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覆蓋薄膜悶堆3天,以殺死土壤中的害蟲和雜菌;
出菇管理:覆土后要保持土層濕潤,適當通風,溫度控制在20-26℃,覆土后十幾天菌絲長滿,此后管理要以增濕通風為主,要均勻噴霧,濕度提高到85%;溫度控制在16℃,每天翻動薄膜通風1次,給以一定的溫差和散射光,刺激菇蕾的產生;覆土后20天左右菇蕾破土而出;菇蕾出土后溫度保持在20℃左右,不能直接往菇蕾上噴水,現蕾后7天即可采收;
采收及采后管理:當菌蓋呈圓柱形,邊緣緊抱菌柄、高5cm,菌蓋直徑1.5cm,采收時應采大留小,每茬菇采完后,及時清理畦內菇根和雜物,采菇處形成的凹陷部分用細土填平,并補充1次2%的石灰水,待2天后噴1次重水,蓋上薄膜,促進下茬菇的發生,每茬菇間隔10天,當菇蕾出現時再按上述方法進行管理。
實施例二
(1)葡萄種植:
搭建大棚:在栽培地上搭建避雨大棚,規格為長25m×寬8m×高4.0m×4拱鋼架塑料薄膜連棟大棚,在避雨大棚內搭建水平鐵絲棚架,棚架高2m,在避雨大棚內挖葡萄種植槽,葡萄種植槽規格為長20m×寬0.5m×深0.6m,回填土后在葡萄種植槽內種植葡萄植株,株行距2m×5m;
施種植肥:葡萄幼樹種植前,在葡萄種植槽內根據葡萄株行距規格定種植穴,每穴施葡萄種植肥后進行回填土,所述葡萄種植肥包括硫酸銨25份、米糠油23份、蟹殼粉20份、羽毛粉18份、板藍根粉20份、常青藤20份、噻蟲嗪20份、辣椒素18份、保加利亞乳桿菌18份,調節ph值為6.0;
種子處理:選擇自然成熟、健壯的葡萄種子放入80℃、1mol/l氯化鈉溶液中浸泡0.5小時,利用藥劑浸泡葡萄種子8小時,所述藥劑按百分比計由8%香豆酸、4%聚乙二醇、6%維生素b12、82%清水組成;將培養皿里放一塊濕毛巾,將上述葡萄種子置于濕毛巾中,在30℃的環境溫度下催芽,每隔3-4小時,噴灑一次磁化水,持續噴灑4次,至50%葡萄種子露白停止催芽;對上述葡萄種子進行溫和消毒,消毒之后,種子表面噴灑0.1mmol/l的水楊酸溶液,種子表面濕潤即可;
種植葡萄:回填土后,每穴種植葡萄幼樹1株,淋定根水5l/株,進行水肥一體化滴灌管理,在3-8月,每5天采用滴灌灌水一次,每次滴水1h,每穴滴水5l,每兩周灌大量元素水溶性復合肥和花生麩浸出液組成的營養液1次,兩者以體積比1:1配成濃度為0.5%的營養液進行滴灌,ph值為6.0;
管理:選擇“單主干雙主枝”整形修剪方式對葡萄進行整形,葡萄幼樹生長期單臂整形,副梢與主蔓垂直,水平鐵絲棚架高度2m以下的主蔓不留側蔓,2m以上的主蔓兩側每20cm留1個副梢,開花前1周疏花序,壯枝留1-2穗,中庸枝留1個花序,弱枝、畸形花序及多余花序去除,特大花序疏去副穗和上部5個小分枝,每序留20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去掉尖端部分,再去除穗尖;中等花穗去副穗、穗尖,留22個小分枝,較長的小分枝同樣去掉尖端部分,小花序基本不疏,掐穗尖要根據花序大小酌定,一般去掉花序1/4,謝花后20天,去掉形狀不正、過密、部位不當、有傷痕或擠壓的果粒,每穗留50粒,果穗用紙袋套袋;
8月下旬成熟采收:在葡萄生長過程中,要適時噴施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白腐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葡萄果粒成熟時及時采收;
(2)平菇套種:
培養料的制作:培養料的選擇上常用以下方法:玉米芯88%、米糠10%、尿素0.5%、石灰1.5%;按上述配方配料,首先把主料和輔料拌勻,易溶于水的輔料溶于水,然后把水均勻潑在料上,邊潑邊翻,翻勻為止,含水量控制在65%,以手用力握有水滴下為宜,堆積發酵;
整畦接種:在葡萄架下空地開挖畦,規格為長50cm×寬50cm×深35cm,行距為5m,鋪上1層12cm發酵好的料,接種1層,再鋪1層發酵料,接1層種,重復3次;
發菌管理:溫度控制在26℃,最高不超過30℃,每周翻堆1次,結合翻堆清除有雜菌的菌袋,定期通風換氣,經常對發菌場進行消毒治蟲;
覆土選擇與處理:選用含腐殖質高、透氣性良好的土壤,取表層10cm以下的土壤,暴曬3天并過篩,土粒大小不超過2cm,加入2%的生石灰,把ph調至8,然后用2%的高錳酸鉀噴霧,將土粒調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覆蓋薄膜悶堆4天,以殺死土壤中的害蟲和雜菌;
出菇管理:覆土后要保持土層濕潤,適當通風,溫度控制在26℃,覆土后十幾天菌絲長滿,此后管理要以增濕通風為主,要均勻噴霧,濕度提高到90%;溫度控制在22℃,每天翻動薄膜通風1次,給以一定的溫差和散射光,刺激菇蕾的產生;覆土后20天左右菇蕾破土而出;菇蕾出土后溫度保持在20℃左右,不能直接往菇蕾上噴水,現蕾后7-15天即可采收;
采收及采后管理:當菌蓋呈圓柱形,邊緣緊抱菌柄、高12cm,菌蓋直徑3cm,采收時應采大留小,每茬菇采完后,及時清理畦內菇根和雜物,采菇處形成的凹陷部分用細土填平,并補充1次2%的石灰水,待3天后噴1次重水,蓋上薄膜,促進下茬菇的發生,每茬菇間隔15天,當菇蕾出現時再按上述方法進行管理。
上面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