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青貯玉米栽培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滴灌條件下麥后免耕復播青貯玉米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小麥與青貯玉米輪作體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小麥1個播幅種植24行小麥,鋪設6條滴管帶,鋪設滴管帶的小麥間行距20cm,其余小麥行距為13.3cm。麥后復播主要采取小麥收獲后重新犁地、整地后再播種,這種耕作制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點:一是采用麥收后騰地、犁地、整地后播種的傳統種植方式,麥收到出苗一般需要15天以上,而這15天正是光熱資源較豐富的時期,對后茬作物的生長至為重要,由于播期延誤,影響了下茬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二是由于新整地土質較松軟,滴水時水分不容易浸潤到種子行,出苗水耗水較多,再加上水資源虧缺和重新整地造成生產成本較高,影響復播作物的收益,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三是上述耕作制度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有益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利于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種滴灌條件下麥后免耕復播青貯玉米栽培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滴灌條件下麥后免耕復播青貯玉米栽培方法,步驟如下:
1、青貯玉米的品種選擇:選擇生產期短,抗逆性強的早熟品種;
2、播種前準備:小麥成熟后,立即進行小麥收割,收割時小麥的留根高度為10-12cm,小麥以及雜草及時清理干凈,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灑水,進行土壤潤濕;
3、進行播種:采用24行播種機帶中耕干齒播種,下種量4.0-4.5kg每畝,播深4.5-6cm,行距為55-60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帶,播行和滴灌帶間距10-15cm;
3、出苗后及時進行移苗,保證幼苗之間疏密均勻,定苗后,及時澆水并除雜草;
4、青貯玉米生長期間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蟲的防治;
5、青貯玉米成熟后,立即收獲并存儲好。
優選地,所述步驟4中的施肥方法是:青貯玉米生長初期施肥量為15-20kg每畝;穗期(拔節至抽雄)是青貯玉米需水肥的臨界期,施肥量為30-40kg每畝;花粒期(抽穗開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貯玉米脫肥早衰,保持葉片功能旺盛,施肥量為5-10kg每畝。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在小麥收割后,無需耕地、整地,無需收回滴灌帶,減輕一定的工作強度,通過選用生產期短,抗逆性強的早熟青貯玉米,便于青貯玉米收到光熱作用,增加出苗率,提高種植產量,增加收入,提高經濟效應。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一種滴灌條件下麥后免耕復播青貯玉米栽培方法,步驟如下:
1、青貯玉米的品種選擇:選擇生產期短,抗逆性強的早熟品種;
2、播種前準備:小麥成熟后,立即進行小麥收割,收割時小麥的留根高度為10cm,小麥以及雜草及時清理干凈,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灑水,進行土壤潤濕;
3、進行播種:采用24行播種機帶中耕干齒播種,下種量4.0kg每畝,播深4.5cm,行距為55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帶,播行和滴灌帶間距10cm;
4、出苗后及時進行移苗,保證幼苗之間疏密均勻,定苗后,及時澆水并除雜草;
所述青貯玉米生長初期施肥量為15kg每畝;穗期(拔節至抽雄)是青貯玉米需水肥的臨界期,施肥量為30kg每畝;花粒期(抽穗開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貯玉米脫肥早衰,保持葉片功能旺盛,施肥量為5kg每畝。
5、青貯玉米生長期間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蟲的防治;
6、青貯玉米成熟后,立即收獲并存儲好。
實施例2:
一種滴灌條件下麥后免耕復播青貯玉米栽培方法,步驟如下:
1、青貯玉米的品種選擇:選擇生產期短,抗逆性強的早熟品種;
2、播種前準備:小麥成熟后,立即進行小麥收割,收割時小麥的留根高度為12cm,小麥以及雜草及時清理干凈,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灑水,進行土壤潤濕;
3、進行播種:采用24行播種機帶中耕干齒播種,下種量4.5kg每畝,播深6cm,行距為60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帶,播行和滴灌帶間距15cm;
4、出苗后及時進行移苗,保證幼苗之間疏密均勻,定苗后,及時澆水并除雜草;
所述青貯玉米生長初期施肥量為20kg每畝;穗期(拔節至抽雄)是青貯玉米需水肥的臨界期,施肥量為40kg每畝;花粒期(抽穗開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貯玉米脫肥早衰,保持葉片功能旺盛,施肥量為10kg每畝。
5、青貯玉米生長期間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蟲的防治;
6、青貯玉米成熟后,立即收獲并存儲好。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