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農用機械,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耘耕機。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農村,農田的耘耕都是常見的農田作業方式,早先時候,農田耘耕都是用牛拉人扶的方式,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田機械化作業已廣泛實施,淘汰了牛拉人扶的方式。但是,針對一些小型的試驗田,或者大棚內的農田,稍大一些的農機就無用武之地了,只能靠最古老的方式,完全靠人力拉犁來進行耕耘,再有,對小面積、細長的農田,或農田的拐角處,也都只能靠人工耕耘來完成,很費體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在小面積農田中使用的耘耕機。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耘耕機,包括機架體,所述機架體上面設置發動機和變速機,變速機設置在發動機的前方,變速機與發動機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變速機的下方連接有旋耕刀,旋耕刀的后方設置有犁,犁的后方設置行走輪,行走輪與變速機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旋耕刀的前方設置有支撐輪。
上述方案中,所述變速機采用無級變速,變速機的輸出軸兩端分別安裝有兩片旋耕刀,且兩片旋耕刀相互錯開,不在同一個旋轉平面內。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撐輪、變速機、犁以及行走輪設置在同一個豎直平面內。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撐輪通過輪撐固定于機架體的前端,輪撐上設置有可調節支撐輪高低的長調節孔。
上述方案中,所述犁的后端上設置有長槽孔,犁通過長槽孔固定在所述機架體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行走輪軸上設置有行走離合裝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機架體的后面設置有手推把手,手推把手上設置有控制發動機轉速的油門操縱裝置和控制行走輪離合裝置的操縱裝置。
本發明一種耘耕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該耘耕機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非常適合大棚內及小面積田地中的耕耘作業。
2、該耘耕機的旋耕刀設置在整機的前部,可以耕耘到田地的任何一個死角處,耕耘作業徹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耘耕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1.支撐輪,2.輪撐,3.長調節孔,4.機架體,5.變速機,6.從動帶輪,7.輸出鏈輪,8.輸出帶輪,9.主動帶輪,10.發動機,11.手推把手,12.輸入帶輪,13.離合裝置,14.行走輪,15.長槽孔,16.犁,17.輸入鏈輪,18.旋耕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耘耕機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發明一種耘耕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中,該耘耕機是一種小型手扶自走式單輪耘耕機,包括機架體4,在機架體4的上部設置提供動力的發動機10和傳遞動力的變速機5,變速機5設置在發動機10的前方,變速機5上設置有接收動力的從動帶輪6和輸出動力的輸出帶輪8,變速機5與發動機10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變速機5的下方連接有旋耕刀18,變速機5與旋耕刀18之間通過鏈條傳動連接,變速機5采用無級變速,變速機5的下邊輸出軸兩端分別安裝有兩片旋耕刀18,且兩片旋耕刀18相互錯開,不在同一個旋轉平面內。旋耕刀18的后方設置有犁16,犁16的后端上設置有長槽孔15,犁16通過長槽孔15固定在所述機架體4上。犁16的后方設置行走輪14,行走輪14與變速機5之間通過皮帶傳動連接,行走輪14的轉動軸上設置有驅動行走的離合裝置13。旋耕刀18的前方設置有支撐輪1,支撐輪1通過輪撐2固定于機架體4的前端,輪撐上2設置有可調節支撐輪1高低的長調節孔3。支撐輪1、變速機5、犁18以及行走輪14設置在同一個豎直平面內。機架體4的后面設置有手推把手11,手推把手11上設置有控制發動機轉速的油門操縱裝置和控制行走輪離合裝置的操縱裝置,分別控制發動機的轉速以及行走輪的行走。
這種耘耕機體型小巧,便于操作,先啟動發動機10怠速運轉,手扶手推把手11,扳動控制行走輪離合裝置的操縱裝置,動力通過主動帶輪9和從動帶輪6傳遞到變速機5上,再由輸出帶輪8和輸入帶輪12傳遞到行走輪上,驅動整機前行。此時,加大控制發動機轉速的油門操縱裝置,提高變速機5的轉速,使得旋耕刀18通過輸出鏈輪7和輸入鏈輪17的鏈條傳動帶動旋耕刀18轉動,進行耕地作業,旋耕刀18后端的犁16也同時犁出一條深溝,行走輪14在深溝中行走。
這種耘耕機不但能進行耕地作業,而且也可以進行施肥作業,一機多用。該耘耕機的旋耕刀設置在整機的前部,可以耕耘到田地的任何一個死角處,耕耘作業徹底。該耘耕機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非常適合大棚內及小面積田地中的耕耘作業。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術內容作出些許的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