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小麥病害防治,具體涉及一種含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由小麥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引起的小麥赤霉病(fusariumheadblight),是世界范圍內小麥上危害嚴重的病害。小麥赤霉病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還因產真菌毒素而嚴重威脅食品安全。長期以來,化學防治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防治的藥劑以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尤其是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為主打藥劑。在中國,自1992年首次發現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菌株以來,在藥劑的選擇壓力下,抗性種群的發展與蔓延十分迅速。多菌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逐年下降,抗性治理的形式變得嚴峻起來。因此,必須調整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策略,合理使用殺菌劑,同時也需要開發、引進與推廣新藥劑。
氟唑菌酰羥胺是先正達(中國)有限公司研發的一種新型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殺菌劑,化學名稱:3-(二氟甲基)-n-甲基-n-[1-甲基-2-(2,4,6-三氯苯基)乙基]-1h-吡唑-4-甲酰胺,分子式:c16h16cl3f3n3o2。氟唑菌酰羥胺對小麥赤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是全球范圍內防治小麥赤霉病難得的一種新藥劑。
百菌清是是一種廣譜、保護性殺菌劑,能與病原菌細胞中的三磷酸甘油醛脫氫酶發生作用,與該酶中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質相結合,從而破壞該酶活性,使病原菌細胞的新陳代謝受破壞而失去生命力。百菌清沒有內吸傳導作用,但噴到植物體上之后,能在體表上有良好的黏著性,不易被雨水沖刷掉,因此藥效期較長。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針對現有技術中小麥赤霉病防治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含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農藥組合物,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本發明還提供了該農藥組合物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方面的應用。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如本發明所述的含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農藥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所述有效成分為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所述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質量比為15:1~1:10。
作為優選,所述的農藥組合物中有效成分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質量比為10:1~1:10,進一步優選為4:1~1:4。
上述農藥組合物除了包含有效成分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還包含一定量的助劑,制成農藥上的各種劑型。
所述助劑為填料、潤濕劑、分散劑、溶劑、表面活性劑、乳化劑、穩定劑、增稠劑、防凍劑、抗沉淀劑、消泡劑中的一種或幾種。
所述農藥組合物的劑型可為可濕性粉劑(wp)、懸浮劑(sc)、水分散粒劑(ws)或水乳劑(ew)等多種劑型,所述的農藥組合物制劑成品中有效成分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百分含量為1%~90%,進一步為10%~30%。
當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時,以質量百分比計,一種較優的組成為:10~15%氟唑菌酰羥胺,1~10%百菌清,70~80%高嶺土,5~6%羧甲基纖維素鈉,4~5%拉開粉。
當組合物的劑型為懸浮劑時,以質量百分比計,一種較優的組成為:1~14%氟唑菌酰羥胺,5~15%百菌清,5~10%木質素磺酸鈉,5~7%烷基萘磺酸鹽,0.1~5%聚乙烯醇,0.1~5%乙二醇,0.01~2%有機硅,余量為水。
當組合物的劑型為水分散粒劑時,以質量百分比計,一種較優的組成為:1~2%氟唑菌酰羥胺,10~12%百菌清,10~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12%木質素磺酸鈉,3~5%羧甲基纖維素鈉,4~6%乙二醇,2~4%有機硅,余量為水。
當組合物的劑型為水乳劑時,以質量百分比計,一種較優的組成為:3~5%氟唑菌酰羥胺,7~9%百菌清,18~20%二甲苯,6~8%吐溫-40,4~6%乙二醇,1~2%有機硅,余量為水。
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的農藥組合物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方面的應用。所述應用的方法包括:以有效量的農藥組合物于小麥揚花期進行噴施,一般的,有效成分的施用量為100~300g/hm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延緩抗藥性的產生與發展:本發明提供的農藥組合由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復配而成,可與生產中的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福美雙、咪鮮胺、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多種現有的藥劑輪換使用,延緩了小麥赤霉病菌對現有藥劑抗藥性的發展與蔓延;同時減輕了小麥赤霉病菌分別對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潛在抗藥性。
(2)減藥增效:將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復配后,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與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福美雙、咪鮮胺、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多種現有藥劑相比可在減少用藥量的同時提高對小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p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可濕性粉劑各組分配比為:10%氟唑菌酰羥胺,1%百菌清,80%高嶺土(填料),5%羧甲基纖維素鈉(表面活性劑),4%拉開粉(潤濕劑)。
制備方法:
按上述配比備料并經常規可濕性粉劑加工制備方法,制備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p。
實施例2
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懸浮劑各組份配比為:1%氟唑菌酰羥胺,10%百菌清,5%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5%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0.1%聚乙烯醇(增稠劑),0.1%乙二醇(防凍劑),0.01%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余量。
制備方法:
將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按上述1:10的質量比加入水中,在攪拌釜中攪拌至均相液體,加入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攪拌均勻后,在80~150rpm機械攪拌下緩慢加入用水稀釋后的聚乙烯醇(增稠劑),乙二醇(防凍劑),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100%含量;研磨時采用空氣壓縮管道輸送液料,采用4臺串聯的砂磨機進行連續砂磨,制成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
實施例3
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p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可濕性粉劑各組分配比為:10%氟唑菌酰羥胺,10%百菌清,70%高嶺土(填料),6%羧甲基纖維素鈉(表面活性劑),4%拉開粉(潤濕劑)。
制備方法:
按上述配比備料并經常規可濕性粉劑加工制備方法,制備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p。
實施例4
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懸浮劑各組份配比為:6.67%氟唑菌酰羥胺,13.33%百菌清,10%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10%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5%聚乙烯醇(增稠劑),5%乙二醇(防凍劑),2%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余量。
制備方法:
將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按上述1:2的質量比加入水中,在攪拌釜中攪拌至均相液體,加入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攪拌均勻后,在80~150rpm機械攪拌下緩慢加入用水稀釋后的聚乙烯醇(增稠劑),乙二醇(防凍劑),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100%;研磨時采用空氣壓縮管道輸送液料,采用4臺串聯的砂磨機進行連續砂磨,制成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
實施例5
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懸浮劑各組份配比為:13.33%氟唑菌酰羥胺,6.67%百菌清,5%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5%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0.1%聚乙烯醇(增稠劑),0.1%乙二醇(防凍劑),0.01%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余量。
制備方法:
將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按上述2:1的質量比加入水中,,在攪拌釜中攪拌至均相液體,加入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烷基萘磺酸鹽(潤濕劑),攪拌均勻后,在80~150rpm機械攪拌下緩慢加入用水稀釋后的聚乙烯醇(增稠劑),乙二醇(防凍劑),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100%;研磨時采用空氣壓縮管道輸送液料,采用4臺串聯的砂磨機進行連續砂磨,制成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
實施例6
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s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水分散粒劑各組分配比為:1%氟唑菌酰羥胺,10%百菌清,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潤濕劑),10%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3%羧甲基纖維素鈉(增稠劑),4%乙二醇(防凍劑),2%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余量。
制備方法:
將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按上述1:10的質量比加入水中,在攪拌釜中攪拌至均相液體,加入木質素磺酸鈉(分散劑),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潤濕劑),攪拌均勻后在80~130rpm/min機械攪拌下緩慢加入用水稀釋后的羧甲基纖維素鈉(增稠劑)、乙二醇(防凍劑)和有機硅(消泡劑),最后用水補足100%含量;研磨時采用空氣壓縮管輸送料液,采用4臺串聯的砂磨機進行連續砂磨,制成1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ws。
實施例7
1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ew的制備:
按質量百分比計,水乳劑各組分配比為:3%氟唑菌酰羥胺,7%百菌清,18%二甲苯(有機溶劑),6%吐溫-40(乳化劑),4%乙二醇(防凍劑),1%有機硅(消泡劑),用水補足余量。
制備方法:
先將水加入攪拌釜中,然后依次加入防凍劑和消泡劑,開動高速剪切混合機混合20-30分鐘后,緩慢加入由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有機溶劑以及乳化劑混合均勻的油相液體,高速攪拌約1.5小時后,制成1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ew。
試驗例1
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單劑及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1)供試菌株:小麥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采自江蘇省句容市小麥田,由鎮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植保研究室分離、鑒定、并保存備用。菌株保存于馬鈴薯蔗糖瓊脂(psa)斜面上(4℃)。
(2)供試藥劑:20%氟唑菌酰羥胺sc,由先正達(中國)有限公司提供;98%百菌清原藥,由江蘇百靈農化有限公司提供。
(3)試驗方法:參照《農藥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2-2006》,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進行供試藥劑單劑和不同配比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4)數據分析:采用dps13.0專業版數據處理系統,計算藥劑單劑和不同配比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絲生長抑制的回歸方程、ec50及其95%置信限。
根據wadley法,計算增效系數(sr)。根據增效系數(sr)評價藥劑混用的聯合作用類型,即sr<0.5為拮抗作用,0.5≤sr≤1.5為相加作用,sr>1.5為增效作用。sr=ec50(eth)/ec50(eob),ec50(eth)=(a+b)/[(a/ec50a)+(b/ec50b)]。其中,a、b分別為藥劑單劑,a、b為相應單劑在混劑中的比例,ec50(eth)為混劑ec50理論值,ec50(eob)為混劑ec50實測值。
(5)結果與分析:
表1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及其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生物活性(毒力)測定結果
室內測定結果表明,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抑制小麥赤霉病菌菌絲生長的ec50值分別為0.1482和2.0619μg/ml。有效成分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復配,配比比例在10:1~1:10之間,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抑菌的增效系數在1.5631~2.2262之間,具有增效作用;配比比例在4:1~1:4之間時,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菌抑菌的增效系數均大于2.0,具有更好的增效作用(表1)。綜合兩種藥劑的特性及室內配比篩選的結果,初步認定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復配的優選配比設定在4:1~1:4之間。
試驗例2
將實施例5所制得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2:1),以20%氟唑菌酰羥胺sc[先正達(中國)有限公司]和20%百菌清sc(將百菌清原藥按實施例5配制懸浮劑的方法制備)做單劑對比,同時以25%多菌靈·三唑酮wp(揚州蘇靈農藥化工有限公司)作為對照藥劑,開展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處理方法:試驗地點位于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園區內的試驗田,土壤為馬肝土,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1.75%。小麥品種為鎮麥10號,試驗期間大田管理著常規。試驗設6個處理,分別為: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600g/hm2和900g/hm2,20%氟唑菌酰羥胺sc900g/hm2,20%百菌清sc900g/hm2,25%多菌靈·三唑酮wp2250g/hm2(推薦劑量)和清水空白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8個小區,小區面積為30m2,小區設保護行并隨機區組排列。于小麥揚花10%時(2017年4月25日)施藥1次,噴液量為750l/hm2,空白對照區噴施等量清水。試驗期間不再噴施其他殺菌劑,田間管理按常規進行。小麥赤霉病發生穩定后調查發病情況,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調查各處理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每處理調查約500穗,并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分別為:病情指數=[σ(各級病穗數×相應病級數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級代表值]×100;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試驗結果得出,5個藥劑施藥1次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由高至低依次為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900g/hm2、20%氟唑菌酰羥胺sc900g/hm2、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600g/hm2、20%百菌清sc900g/hm2和25%多菌靈·三唑酮wp2250g/hm2。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900g/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均高于單劑20%氟唑菌酰羥胺sc和20%百菌清sc900g/hm2以及對照藥劑25%多菌靈·三唑酮wp2250g/hm2的防效且差異顯著(表2)。這表明含氟唑菌酰羥胺和百菌清的農藥組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較好,與單劑相比田間藥效也增效明顯;在一定劑量下施用時的防效顯著優于常規藥劑25%多菌靈·三唑酮wp在推薦劑量下施用的防效,結果見表2。
表220%氟唑菌酰羥胺·百菌清sc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防效(施藥1次)
注:同列數據后標有不同小寫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