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毛竹筍,在中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毛竹筍是中國傳統佳肴,味香質脆,食用和栽培歷史極為悠久。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
由于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冬筍鮮嫩可口,常常作為美味佳肴,特別是冬季的竹筍,富含的甜味豐富,且對生長環境十分講究,所需要的生長環境條件較為嚴格,而對于普通的大棚生長嚴重影響冬季竹筍的平直,冬季竹筍也由于氣候等原因大大影響了其產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生長周期,提高冬季竹筍產量。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及食味的冬筍種植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整地:先將土地碎土,然后深松0.7~1.1m,并開挖苗穴,直徑為0.4m,深度0.4m,每畝開挖400-600株;
(2)施肥:向每個苗穴中施加綠肥,待綠肥腐熟沉實后,用基肥進行淺層覆蓋3-5cm厚度;
(3)種植:每年的11-12月份進行種植,平放竹蔸,竹桿與地面傾斜為15度角放置,回填松土,壓實,填土深度為竹蔸離土面15~20cm,淋足定根水即可;
(4)護理:保持苗穴表面土壤的濕度為30-40%。
所述的步驟2)中基肥中添加有草木灰,所述的步驟3)中回填時竹蔸留一節于土層表面,所述步驟3)在預留的竹蔸一節上包裹有濾紙,所述步驟3)中基肥的原料配比為復合肥:磷肥:氮肥=3:1:2,所述步驟2)中綠肥的用量為每穴2-3kg。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方法,通過步驟的整地、施肥、種植、護理操作,大大降低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生長周期,整地、施肥操作,保證了竹筍在生長過程中避免被土層所凍傷,在成無法出苗狀況,先期將綠肥進行滲透苗穴,大大增強了竹筍的竹蔸在生長過程中進行扎根,提升了生長速率,以便吸收更多的營養成分,竹蔸一節上包裹有濾紙,防止裸露的竹蔸在冬季易被凍傷,但又能利于竹蔸正常的呼吸生長,使得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生長便于農業上的操作,整個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方法能有效降低提高冬季竹筍產量的種植生長周期,可在農業上被廣泛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及食味的冬筍種植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整地:先將土地碎土,然后深松0.7~1.1m,并開挖苗穴,直徑為0.4m,深度0.4m,每畝開挖400-600株;
(2)施肥:向每個苗穴中施加綠肥,待綠肥腐熟沉實后,用基肥進行淺層覆蓋3-5cm厚度;
(3)種植:每年的11-12月份進行種植,平放竹蔸,竹桿與地面傾斜為15度角放置,回填松土,壓實,填土深度為竹蔸離土面15~20cm,淋足定根水即可;
(4)護理:保持苗穴表面土壤的濕度為30-40%。
步驟2)中基肥中添加有草木灰。
步驟3)中回填時竹蔸留一節于土層表面。
步驟3)在預留的竹蔸一節上包裹有濾紙。
步驟3)中基肥的原料配比為復合肥:磷肥:氮肥=3:1:2。
步驟2)中綠肥的用量為每穴2-3kg。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方法,申請人做出如下實驗,作為驗證,實驗組對照組各10株生長相似的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幼苗,分別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和普通的農業方法進行種植。三個月后,觀察生長狀況。
實驗組10組,10株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幼苗生長狀況良好,平均增重1.9kg。且烹飪后食味鮮美。
對照組10組,10株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幼苗生長狀況一般根部平均結果的重量為1.1kg,并出現一株死亡狀況,烹飪后食味一般,缺乏竹筍的鮮嫩。
由上述實驗即可得到本發明所提供的種植方法大大降低了提高冬季竹筍產量幼苗生長,便于農業推廣。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