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蜂養殖箱及養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及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中蜂又稱中華蜜蜂,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優良蜂種,具有抗病、抗螨,易于定地飼養等優點;特別是對山區氣候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利用山區大宗蜜源及零星蜜源上有著西蜂無法比擬的優勢。
中蜂已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7000萬年,早在殷商時期,中蜂開始被古人馴服、養殖。1896年開始,隨著意大利蜜蜂被大量引入和養殖,逐漸取代了中蜂的經濟地位。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馴化蜜蜂的國家之一,由于意蜂的養殖使得中蜂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中蜂功不可沒。中蜂善采百花蜜,不挑剔,很多野生植物都要靠中蜂來授粉繁殖。中蜂誕生7000萬年以來,為生態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前些年中蜂減少,已破壞了固有的自然生態體系,使物種多樣性減少。
除了生態方面的原因,保護中蜂也有其經濟效益。隨著消費者消費品質的提高,中蜂產出的百花蜜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百花蜜由于釀蜜周期長,所含的水量也更小,而且還有著中草藥價值,近年來百花蜜的價格開始超過意蜂產出的蜜。“百花蜜沒有大規模的用飼料養殖,也不用擔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
因此發展中蜂養殖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業。而要養好中蜂就要研究開發出更利于中蜂養殖的蜂箱,正所謂“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目前,中國飼養中蜂主要用高窄式蜂箱、從化式蜂箱、中蜂10框蜂箱、gn式蜂箱、格子式蜂箱,還有不少群眾使用一些較原始的養蜂工具即傳統土蜂箱進行中蜂的養殖。上述傳統蜂箱各有優點和缺點,如格子蜂箱的優點是繁蜂快,缺點是分蜂困難,難取到規整的巢蜜,在夏衰冬衰時,舊脾不易取出利用。其它傳統蜂箱也都有各自優缺點,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總的來說,目前還沒有一種蜂箱能完全適應中蜂的養殖,普遍表現為:群勢不容易壯大、維持強群難、分蜂困難、易飛逃、分蜂后群勢變小恢復期長、過箱困難、產蜜量小、取蜜困難、蜂箱利用價值低、管理復雜麻煩、管理工作量大、不宜于觀察蜂群養殖情況、飼喂麻煩易打擾蜂群、蜂箱變化單一、占地面積大、農戶養殖技術掌握困難、不利于在廣大農村散養推廣、不美觀等問題。如何克服上面的為問題并把各種蜂箱的優點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并研究發明一種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以及一套與蜂箱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中蜂養殖技術方法是目前養蜂市場所需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及養殖方法。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包括蜂箱底座、底板、箱體側板、巢門、巢門蓋、巣框、隔板、豎式隔王板、橫式隔王板、巢門鎖定條、長舌飼喂器、分層橫隔板座、快捷飼喂蓋、盒式飼喂器、副蓋、飼喂箱、箱蓋和扣式連接件,橫向的所述蜂箱底座上設有底板槽和位于所述底板槽上方的巢門槽,橫向的所述底板安裝于所述底板槽上,多個豎向的所述箱體側板相互合圍連接形成箱體,多個橫向的所述分層橫隔板座豎向間隔安裝于所述箱體上并橫向穿過所述箱體使所述箱體形成豎向的多層,每一層的所述箱體上均設有一個或多個觀察孔,所述飼喂箱安裝于最上層的所述箱體的上方且橫向的所述副蓋安裝于所述飼喂箱與最上層的所述箱體之間,橫向的所述箱蓋安裝于所述飼喂箱的上方,相鄰的兩層所述箱體之間、所述飼喂箱與最上層的所述箱體之間、所述蜂箱底座與最下層的所述箱體之間分別通過所述扣式連接件連接,所述蜂箱底座的所述底板槽上和所述分層橫隔板座上分別安裝有橫向的所述巢門且所述巢門橫向穿過所述箱體,所述巢門通過置于所述箱體外側的所述巢門鎖定條鎖定,所述豎式隔王板分別安裝于一層或多層所述箱體的所述底板上和所述分層橫隔板座上并用于隔離蜂王橫向通過且不影響工蜂橫向通過,所述橫式隔王板安裝于一組或多組的相鄰兩層所述箱體之間并用于隔離蜂王豎向通過且不影響工蜂豎向通過,所述巢門蓋安裝于所述巢門的上方,每一層的所述箱體內安裝有多個所述巢框,所述巣框上設有用于限定相鄰的兩個所述巢框之間蜂路距離的蜂路固定耳,所述隔板安裝于所述巢框的旁邊并用于調整所述箱體內部空間大小,多個所述長舌飼喂器分別安裝于所述底板上和所述分層橫隔板座上,一個或多個所述快捷飼喂蓋安裝于所述分層橫隔板座或所述底板上,多個所述盒式飼喂器分別安裝于所述快捷飼喂蓋和所述飼喂箱內。
說明:上述各部件名稱(即蜂箱底座、底板、箱體側板、巢門、巢門蓋、巣框、隔板、豎式隔王板、橫式隔王板、巢門鎖定條、長舌飼喂器、分層橫隔板座、快捷飼喂蓋、盒式飼喂器、副蓋、飼喂箱、箱蓋和扣式連接件)對應的結構都是現有技術可以輕易實現的結構,名稱中有功能限定定語,以對該部件的結構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定,在養蜂產業中,上述部件名稱都是較為常用的。
具體地,多個豎向的所述箱體側板之間通過榫卯機構連接且以插銷鎖死;所述底板上設有凸條且通過該凸條與所述箱體側板和所述豎式隔王板連接;所述觀察孔內安裝有10目不銹鋼紗網,所述觀察孔的外側安裝有可以開關的窗門;所述副蓋的中間留有用于蜜蜂上下進出所述飼喂箱的蜂路;所述飼喂箱的中間留有用于蜜蜂上下進出所述箱體的蜂路;所述巢門的內側安裝有用于防止蜂王出逃和外蜂侵襲且不影響工蜂通過的巢門防跑片;所述盒式飼喂器內有設有泡沫使其可隨液面自由上下浮動。
一種上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采用的養殖方法,包括分蜂飼養、雙王同群飼養和多王同群飼養;
其中,所述分蜂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1.1)每年分蜂季節觀察蜂群有沒有產生王臺并封蓋,將封蓋王臺所在的巣框和封蓋子脾較多的巣框選出來;
(1.2)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加入空巢脾的巣框,或將繼箱中的空閑蜜脾巣框調入下方巢箱中方便老蜂王產卵,根據繁殖季節調節巣框數量滿足蜂王產子需要一般控制在8至10框為度,調節巣框和隔板位置使蜂群處于底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3)在底箱上安裝分層橫隔板座和橫式隔王板,使得蜂王不得進入上面繼箱之中;
(1.4)在分層橫隔板座上安裝繼箱,并將將封蓋王臺所在的巣框和封蓋子脾較多的巣框調入繼箱,保持與底箱巣框數一致或始終多一框;調節巣框和隔板位置使蜂群處于繼箱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5)在繼箱上安裝上副蓋,在副蓋上安裝飼喂箱,在飼喂箱上安裝箱蓋;
(1.6)在分層橫隔板座上安裝巢門,方向與底箱相反,打開一邊巢門,開啟一半位置,取走巢門防跑片,安裝上巢門蓋;
(1.7)在分層橫隔板座上安裝巢門鎖定條,從后面用長舌飼喂器喂水;
(1.8)取下底部巢門后方安裝的巢門鎖定條,放上盒式飼喂器用1:1的糖漿進行獎勵飼喂,促進蜂王產卵,安裝上快捷飼喂蓋;
(1.9)20日后打開上層蜂群箱體觀察口,檢查新蜂王是否開始產卵,確認交配成功已經產卵后,在巣門處加上巢門防跑片。
(1.10)10至20日后觀察上面新蜂王產子情況,根據需要添加巣框和繼箱,當群勢達到40框蜂時可以進行分蜂;
(1.11)分蜂:先準備一個新的蜂箱底座并安裝上底板,將分層橫隔板座上面的箱體搬下安裝在蜂箱底座上,再安裝上巢門、巢門防跑片、巢門蓋、巢門鎖定條,將新分出的蜂群搬到理想的位置后打開巢門,自此分蜂完成;
所述雙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2.1)組織雙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2.2)在底層箱體中間放上一張豎式隔王板,在豎式隔王板的左右分別一張有巢礎的巢框后再各放4框蜂,將帶有蜂王的巢框放于豎式隔王板兩邊,使得蜂王不能相遇,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
(2.3)放上第二個箱體,底箱中豎式隔王板的正上方放上一張豎式隔王板并在在豎式隔王板的左右分別放置5框蜂,蓋上副蓋、飼喂箱和箱蓋;
(2.4)將后方的巢門鎖定條更換成巣門并加上巢門防跑片,打開一側巣門同時關掉前方對應巣門,完成操作;
或者,所述雙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3.1)組織雙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3.2)在底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
(3.3)在底箱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放上第二個箱體,安裝巢門、巢門防跑片、巢門蓋、巢門鎖定條鎖定,方向與底箱相反;
(3.4)在上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上下對齊;
(3.5)蓋上副蓋、飼喂箱和箱蓋;
(3.6)將上方的巢門打開,完成操作;
所述多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4.1)組織多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4.2)在底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
(4.3)在底箱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然后放上第二個箱體,安裝巢門、巢門防跑片、巢門蓋、巢門鎖定條鎖定,方向與底箱相反;
(4.4)在上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上下對齊;
(4.5)在第二個箱體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放上第三個箱體,安裝巢門、巢門防跑片、巢門蓋、巢門鎖定條鎖定,方向與第二箱相反;
(4.6)蓋上副蓋、飼喂箱和箱蓋;
(4.7)分別將各層的巢門打開,完成操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將整個箱體進行多層設置,并設置多個功能部件實現相應多個功能,使整個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具有解決中蜂不上繼箱、群勢容易壯大、易于維持強群、易于分蜂、不易飛逃、不易失王、分蜂后群勢強大、易于過箱、產蜜量大、取蜜容易、蜂箱利用價值高、管理簡單、管理工作量小、宜于觀察蜂群養殖情況、飼喂容易不易打擾蜂群、蜂箱變化多樣、占地面積小、農戶養殖技術易于掌握、利于在廣大農村散養推廣、美觀的優點;本發明合理利用養殖箱的多部件組合結構,通過分蜂不分群的養殖方法,實現了始終維持強群大群發展的目的,具有發展速度快、操作簡便、易于管理、學習容易、極大提升蜂農經濟效益的優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的其中一層箱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了內部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包括蜂箱底座1、底板2、箱體側板(圖中未標記)、巢門4、巢門蓋6、巣框9、隔板10、豎式隔王板11、橫式隔王板(圖中未示)、巢門鎖定條7、長舌飼喂器8、分層橫隔板座13、快捷飼喂蓋14、盒式飼喂器(圖中未示)、副蓋16、飼喂箱17、箱蓋18和扣式連接件19,橫向的蜂箱底座1上設有底板槽(圖中未示)和位于所述底板槽上方的巢門槽(圖中未示),橫向的底板2安裝于所述底板槽上,多個豎向的所述箱體側板相互合圍連接形成箱體3,多個橫向的分層橫隔板座13豎向間隔安裝于箱體3上并橫向穿過箱體3使箱體3形成豎向的多層,每一層的箱體3上均設有一個或多個觀察孔(圖中未標記),飼喂箱17安裝于最上層的箱體3的上方且橫向的副蓋16安裝于飼喂箱17與最上層的箱體3之間,橫向的箱蓋18安裝于飼喂箱17的上方,相鄰的兩層箱體3之間、飼喂箱17與最上層的箱體3之間、蜂箱底座1與最下層的箱體3之間分別通過扣式連接件19連接,蜂箱底座1的所述底板槽上和分層橫隔板座13上分別安裝有橫向的巢門4且巢門4橫向穿過箱體3,巢門4通過置于箱體3外側的巢門鎖定條7鎖定,多個豎式隔王板11分別安裝于一層或多層(具體根據需要而定)箱體3的底板2上和分層橫隔板座13上并用于隔離蜂王橫向通過且不影響工蜂橫向通過,所述橫式隔王板安裝于一組或多組(具體根據需要而定)的相鄰兩層箱體3之間并用于隔離蜂王豎向通過且不影響工蜂豎向通過,巢門蓋6安裝于巢門4的上方,每一層的箱體3內安裝有多個巢框9,巣框9上設有用于限定相鄰的兩個巢框9之間蜂路距離的蜂路固定耳,隔板10安裝于巢框9的旁邊并用于調整箱體3內部空間大小,多個長舌飼喂器8分別安裝于底板2上和分層橫隔板座13上,多個快捷飼喂蓋14安裝于分層橫隔板座13或底板2上,多個所述盒式飼喂器分別安裝于快捷飼喂蓋14和飼喂箱17內。
更具體地,多個豎向的所述箱體側板之間通過榫卯機構連接且以插銷鎖死;底板2上設有凸條且通過該凸條與所述箱體側板和豎式隔王板11連接;所述觀察孔內安裝有10目不銹鋼紗網,所述觀察孔的外側安裝有可以開關的窗門;副蓋16的中間留有用于蜜蜂上下進出飼喂箱17的蜂路;飼喂箱17的中間留有用于蜜蜂上下進出箱體3的蜂路;巢門4的內側安裝有用于防止蜂王出逃和外蜂侵襲且不影響工蜂通過的巢門防跑片;所述盒式飼喂器內有設有泡沫使其可隨液面自由上下浮動。
結合圖1,為了更便于理解,下面對本發明所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的最具體結構進行具體描述:
蜂箱底座1由左右兩根側梁和前后兩根橫梁通過傳統的榫卯機構連接且以插銷鎖死構成,蜂箱底座1的左右側梁以所述箱體前后寬度尺寸從中點向前后平分后的位置設方形穿孔,蜂箱底座1的左右側梁的上面設有相對應的放置底板2的底板槽和放置巢門的巢門槽,所述底板槽和兩個巢門槽的深度為所述底板2的厚度加20mm,蜂箱底座1的左右側梁的兩個巢門槽間距為箱體3的前后寬度加2mm,蜂箱底座1的左右側梁的兩側居中安裝扣式連接件19,蜂箱底座1的左右側梁的底部根據需要可設有萬向輪以方便小距離移動,蜂箱底座1的前后橫梁兩頭出榫頭尺寸與所述側梁上的方形穿孔一致,蜂箱底座1的前后橫梁兩頭出榫頭設有放置插銷的穿孔以便于鎖死榫頭,蜂箱底座1具有組裝方便、便于更換、便于挪動、便于分箱、使用便捷、堅固耐用等特點;底板2上以箱體3的前后箱體側板對應位置在底板2的中間設有向上凸出且以前后箱體側板的長度三分之一為長并以前后箱體側板的厚度為寬的凸條,底板2上的凸條高度為18mm,底板2上的凸條起到與所述豎式隔王板緊密接合使得所述豎式隔王板具備其應有的功能同時實現鎖死底板2使之不會移動的作用,底板2分為夏版和標準版兩種類型,夏版的底板2的中央位置設置通風口用于夏季降溫以利于中蜂安全度夏、防止夏衰,夏版的底板2的通風口內側安裝10目不銹鋼紗網起到防護作用且箱外安裝12伏特電腦機箱風扇配合箱蓋18上安裝的12伏特太陽能發電板使用,也可直接使用12v電源,底板2具有更換方便、便于打掃、清潔衛生通風透氣等特點;箱體3由前后箱體側板和左右箱體側板通過傳統的燕尾榫卯機構連接且以鋼釘鎖死構成,箱體3的前后箱體側板上設有相對應的放置巣框9的巣框槽同時可放置隔板和豎式隔王板11,箱體的前后箱體側板都設有觀察孔且在觀察孔內部安裝10目不銹鋼紗網起到防護作用,所述觀察孔外側安裝窗門,可根據氣候打開或關閉以調節箱內溫度,箱體3具有添加繼箱方便、無巢箱繼箱之分、更換方便、檢查方便、可配合電子內窺鏡和手機進行不用開箱觀察、由下方添加繼箱更適合中蜂自然習性等特點;巢門4的下部設有左右兩個活動巢門可根據需要開啟巢門4的大小,巢門4的內側即靠近箱體3的一面設有相對應的放置巢門防跑片的凹槽,可根據需要放置巢門防跑片;所述巢門防跑片是根據中蜂工蜂尺寸設計制作的塑料配件有防止蜂王出逃和意蜂等外蜂天敵的侵襲且不影響工蜂的通過;巢門蓋6的左右支撐板在箱體3的一側下方各設有巢門凹槽以便放置在巢門6的上方,巢門蓋6起到保護蜜蜂和防雨作用;巢門鎖定條7的下方設有放置長舌飼喂器8的凹槽且尺寸與長舌飼喂器8的飼喂舌一致以防止蜜蜂進出,巢門鎖定條7可根據需要進行上下翻轉以起到密封鎖定和飼喂鎖定的作用;巣框9在前后左右設有蜂路固定耳以固定巣框9之間蜂路距離為8mm;隔板10的作用是根據需要調整箱體3的內部使用空間大小安裝于巣框9旁;豎式隔王板11主要用于控制蜂王左右活動空間和可培育左右雙王同群且防止兩個蜂王相遇;豎式隔王板11的中間有根據中蜂工蜂尺寸設計制作的塑料配件且不影響工蜂的通過;所述橫式隔王板是根據中蜂工蜂尺寸設計制作的塑料配件主要用于控制蜂王上下活動空間和可培育上下多王同群且防止兩個蜂王相遇且不影響工蜂的通過;分層橫隔板座13由左右側梁和前后橫板通過傳統的榫卯機構連接構成,所述左右側梁的內側設有與所述前后橫板對應的燕尾槽,所述左右側梁的上面設有相對應的放置巢門4的兩個巢門槽,所述左右側梁的兩個巢門槽間距為箱體3的前后寬度加2mm,所述前后橫板的左后兩側設有與所述左右側梁對應的燕尾榫頭,所述前后橫板上方以箱體3的前后箱體側板對應位置在底板2的中間位置設有向上凸出且以前后箱體側板長度的三分之一為長并以前后箱體側板的厚度為寬的凸條且該凸條高度為10mm;快捷飼喂蓋14主要用于夏季獎勵飼喂,由左右側板和前側板及防雨蓋板構成,快捷飼喂蓋14的左右側板兩側下后方設有與分層橫隔板座13的巢門槽相對應的巢門榫頭凸起,快捷飼喂蓋14的前側板中央設有觀察孔且在觀察孔內部安裝10目不銹鋼紗網起到防護作用;所述盒式飼喂器由塑料注塑而成,內有用eva泡沫沖壓而成的防溺格,可隨液面上下自由浮動;副蓋16由左右兩根側木和前后四根橫木用傳統的榫卯機構連接構成,副蓋16的前后四根橫木的中間兩根間距離設有8mm空隙(蜂路),副蓋16除中間8mm空隙外的兩個空白部分均安裝10目不銹鋼紗網起到防護作用,副蓋16的兩側框內安裝有10目不銹鋼紗網,副蓋16的中間留有蜂路供蜜蜂上下進出飼喂箱17;飼喂箱17由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通過傳統的燕尾榫卯機構連接且以鋼釘鎖死以及中間隔板和兩根中間橫梁構成,飼喂箱17的兩根中間橫梁兩頭設置突出的燕尾榫頭且兩根燕尾榫頭之間的距離為8mm,用作蜂路,飼喂箱17的左右箱板內側設有與所述兩根中間橫梁對應的兩個燕尾榫槽,飼喂箱17的左右箱板下面燕尾榫槽兩側居中設置通風口且內部安裝10目不銹鋼紗網起到防護作用,飼喂箱17的通風口根據尺寸用eva泡沫制作風口門以適應通風需求,飼喂箱17的中間隔板中央設有與飼喂箱17的兩根中間橫梁對應的8mm空隙(蜂路),飼喂箱17的四周由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內側設有與飼喂箱17的中間隔板對應的安裝凹槽,飼喂箱17的中間留有蜂路供蜜蜂上下進出箱體3,飼喂箱17的蜂路與副蓋16中間的蜂路相連接且上下對應一致使蜜蜂只能上下出入;箱蓋18由前后箱板左右箱板通過傳統的燕尾榫卯機構連接且以鋼釘鎖死和兩張防雨板一根頂梁構成,箱蓋18的前后箱板和左右箱板底部設有與飼喂箱17對應的箱槽,箱蓋18的前后箱板中間設有向上的山墻便于安裝防雨板,箱蓋18的兩張防雨板分左右安裝于箱蓋18的前后箱板上,箱蓋18的頂梁安裝于兩張防雨板人字頂部;扣式連接件19為標準可調節長度的成品連接件。
說明:上述前后左右為假設的四個水平方向;上述結構中,外面看不見的內部結構未在圖中示出,但結合圖1可以理解。
結合圖1,本發明所述多功能模塊化集約式中蜂養殖箱采用的優選養殖方法,包括分蜂飼養、雙王同群飼養和多王同群飼養;
其中,所述分蜂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1.1)每年分蜂季節觀察蜂群有沒有產生王臺并封蓋,將封蓋王臺所在的巣框9和封蓋子脾較多的巣框9選出來;
(1.2)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加入空巢脾的巣框9,或將繼箱中的空閑蜜脾巣框9調入下方巢箱中方便老蜂王產卵,根據繁殖季節調節巣框數量滿足蜂王產子需要一般控制在8至10框為度,調節巣框9和隔板10的位置使蜂群處于底箱(即最下層的箱體3)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3)在底箱上安裝分層橫隔板座13和橫式隔王板,使得蜂王不得進入上面繼箱之中;
(1.4)在分層橫隔板座13上安裝繼箱,并將將封蓋王臺所在的巣框9和封蓋子脾較多的巣框9調入繼箱,保持與底箱巣框數一致或始終多一框;調節巣框9和隔板10的位置使蜂群處于繼箱箱居中位置左右空隙一致;
(1.5)在繼箱上安裝上副蓋16,在副蓋16上安裝飼喂箱17,在飼喂箱17上安裝箱蓋18;
(1.6)在分層橫隔板座13上安裝巢門4,方向與底箱相反,打開一邊巢門4,開啟一半位置,取走巢門防跑片,安裝上巢門蓋6;
(1.7)在分層橫隔板座13上安裝巢門鎖定條7,從后面用長舌飼喂器8喂水;
(1.8)取下底部巢門4后方安裝的巢門鎖定條7,放上盒式飼喂器用1:1的糖漿進行獎勵飼喂,促進蜂王產卵,安裝上快捷飼喂蓋14;
(1.9)20日后打開上層蜂群箱體3的觀察口,檢查新蜂王是否開始產卵,確認交配成功已經產卵后,在巣門4處加上巢門防跑片。
(1.10)10至20日后觀察上面新蜂王產子情況,根據需要添加巣框9和繼箱,當群勢達到40框蜂時可以進行分蜂;
(1.11)分蜂:先準備一個新的蜂箱底座1并安裝上底板2,將分層橫隔板座13上面的箱體3搬下安裝在蜂箱底座1上,再安裝上巢門4、巢門防跑片、巢門蓋6、巢門鎖定條7,將新分出的蜂群搬到理想的位置后打開巢門4,自此分蜂完成;
所述雙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2.1)組織雙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2.2)在底層箱體3中間放上一張豎式隔王板11,在豎式隔王板11的左右分別一張有巢礎的巢框后再各放4框蜂,將帶有蜂王的巢框放于豎式隔王板11的兩邊,使得蜂王不能相遇,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10;
(2.3)放上第二個箱體,底箱(即最下層的箱體3)中豎式隔王板11的正上方放上一張豎式隔王板11并在在豎式隔王板11的左右分別放置5框蜂,蓋上副蓋16、飼喂箱17和箱蓋18;
(2.4)將后方的巢門鎖定條7更換成巣門4并加上巢門防跑片,打開一側巣門4同時關掉前方對應巣門4,完成操作;
或者,所述雙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3.1)組織雙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3.2)在底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9,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10;
(3.3)在底箱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13,放上第二個箱體,安裝巢門4、巢門防跑片、巢門蓋6、巢門鎖定條7鎖定,方向與底箱相反;
(3.4)在上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9,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10,上下對齊;
(3.5)蓋上副蓋16、飼喂箱17和箱蓋18;
(3.6)將上方的巢門打開,完成操作;
所述多王同群飼養包括以下步驟:
(4.1)組織多王同群時用同群分蜂而來的蜂群組織;
(4.2)在底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9,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10;
(4.3)在底箱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13,然后放上第二個箱體3,安裝巢門4、巢門防跑片、巢門蓋6、巢門鎖定條7鎖定,方向與底箱相反;
(4.4)在上層箱體中間放上8框蜂其中一框有蜂王,在兩側各放上一張有巢礎的巢框9,最后在兩邊分別放上隔板10,上下對齊;
(4.5)在第二個箱體3上放上橫式隔王板后安裝分層橫隔板座13,放上第三個箱體3,安裝巢門4、巢門防跑片、巢門蓋6、巢門鎖定條7鎖定,方向與第二箱相反;
(4.6)蓋上副蓋16、飼喂箱17和箱蓋18;
(4.7)分別將各層的巢門4打開,完成操作。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發明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