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是一種使用誘變劑處理種子的自動化儀器。
背景技術:
化學誘變劑,如秋水仙素等,在作物誘變育種中應用很廣泛,通過誘發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加倍,改變其遺傳結構和功能,進而從變異體中選育出產量高、性狀優的作物新品種。但絕大多數化學誘變劑都具有毒性,在人工操作中易對人體生命健康造成傷害;且勞動強度較大、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因此,自動化的種子誘變處理機械應運而生。但是,現有的種子浸泡與清洗機結構復雜、不易操作,不能滿足目前市場需求;內部常設有機械攪拌裝置,促進了誘變液和種子的充分混合,但對種子幼芽損傷較大;種子的處理量受處理裝置尺寸的嚴格限制,不適宜大規模生產;清洗次數不能自由設置,易出現誘變液大量殘留的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能夠實現藥劑定量注入、定時浸泡、藥劑回收,以及定次、定時和定量清洗;減少了誘變劑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提高了工作效率;對種子損傷率低,滿足育種要求,能夠完全代替人工,節約成本,省時省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包括機殼1和機架7,機殼1罩在機架7外部,構成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機體,該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還包括廢液桶4、浸泡桶5、藥液桶6和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
其中,所述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包括電控箱8、注水管道a、注液管道b、回液管道c和排廢管道d;
所述注水管道a從進水端至出水端依次連接有減壓閥12、電磁閥13和注水單向閥14;
所述注液管道b從進液端至出液端依次連接有注液泵21和注液單向閥17;
所述回液管道c從出液端至進液端依次連接有回液泵20和回液單向閥19;
所述排廢管道d從出液端至進液端依次連接有排廢泵22和排廢單向閥23;
注水管道a的進水端通過水龍頭連接裝置3與水源連接;注液管道b的進液端與藥液桶6的出液口連接;注水管道a的出水端與注液管道b的出液端通過第一三通“t”形水管接頭15相互連接,并通過第一連接管道與浸泡桶5的進液口連接;
回液管道c和排廢管道d的進液端通過第二三通“t”形水管接頭18相互連接,并通過第二連接管道與浸泡桶5的出液口連接;
回液管道c的出液端與藥液桶6的進液口連接;
排廢管道d的出液端與廢液桶4的進液口連接;
所述電控箱8分別與減壓閥12、電磁閥13、注液泵21、回液泵20、排廢泵22和設置在機殼1外表面的顯示屏2連接。
在所述第一連接管道上設置有流量計16。
所述減壓閥12和電磁閥13的兩端均設置有四分快擰接頭11。
所述注水管道a的進水端、注液管道b的進液端、回液管道c的出液端、排廢管道d的出液端、與浸泡桶5的進液口連接的第一連接管道端和與浸泡桶5的出液口連接的第二連接管道端均設置有兩通快擰接頭10。
所述廢液桶4包括可氣密連接的桶體和桶蓋;所述廢液桶4的桶體上設置有進液口;在廢液桶4的桶體內部設置有通水軟管,通水軟管的首端與桶體上設置的進液口連接,末端與桶底接觸;
所述浸泡桶5和藥液桶6具有相同的結構,均包括可氣密連接的桶體和桶蓋;所述桶體上分別設置有進液口和出液口;在桶體內部設置有兩條通水軟管,通水軟管首端分別與桶體上設置的進液口和出液口連接,末端均與桶底接觸。
所述廢液桶4、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體內部的通水軟管的末端均設置有濾網24。
所述廢液桶4、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蓋上均設置有對外泄壓閥26;所述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蓋上設置有對內泄壓閥27。
所述廢液桶4的進液口、浸泡桶5的進液口和出液口以及藥液桶6的進液口和出液口均設置有穿板快插接頭25。
所述浸泡桶5、藥液桶6和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設置在機體內部,廢液桶4設置在機體外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整體結構簡單、外觀簡潔大方、工作性能可靠、操作簡單方便、內部零件易更換維修、使用壽命較長、占地面積小、可實現產業化生產;針對性強,市場上種子誘變處理的儀器推廣使用較少。
(2)目前主要是人工勞作,費時費力,而且秋水仙素等誘變劑對人體傷害較大。使用該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可自動進行種子誘變處理,減少接觸秋水仙素,并集中回收處理液及清洗液,節省人工處理、清洗時間。
(3)可自由選擇和切換手動或自動控制功能,通過流量計和管路自動控制系統能夠實現藥劑定量注入,定時浸泡,藥劑回收,及定次、定時和定量清洗,對種子損傷率低,滿足育種要求,能夠完全代替人工,避免因時間限制的晚睡早起,上班即可移栽幼芽,節約勞動成本,省時省力。
(4)裝有誘變劑的容器和種子處理發生容器均可外置,并可根據需要調整體積規格,可實現大劑量種子的誘變處理,滿足市場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的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注水管道a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注液管道b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回液管道c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排廢管道d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廢液桶4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
1機殼2顯示屏
3水龍頭連接裝置4廢液桶
5浸泡桶6藥液桶
7機架8電控箱
9管路自動控制系統10兩通快擰接頭
11四分快擰接頭12減壓閥
13電磁閥14注水單向閥
15第一三通“t”形水管接頭16流量計
17注液單向閥18第二三通“t”形水管接頭
19回液單向閥20回液泵
21注液泵22排廢泵
23排廢單向閥24濾網
25穿板快插接頭26對外泄壓閥
27對內泄壓閥
a注水管道b注液管道
c回液管道d排廢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包括機殼1、廢液桶4、浸泡桶5、藥液桶6、機架7和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
其中,機殼1罩在機架7外部,構成種子自動浸泡清洗儀機體;所述浸泡桶5、藥液桶6和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設置在自動浸泡清洗儀機體內部,廢液桶4設置在機體外部。
所述管路自動控制系統9包括電控箱8、注水管道a、注液管道b、回液管道c和排廢管道d。
如圖3至圖7所示,所述注水管道a從進水端至出水端依次連接有減壓閥12、電磁閥13和注水單向閥14。
所述注液管道b從進液端至出液端依次連接有注液泵21和注液單向閥17。
所述回液管道c從出液端至進液端依次連接有回液泵20和回液單向閥19。
所述排廢管道d從出液端至進液端依次連接有排廢泵22和排廢單向閥23。
注水管道a的進水端通過水龍頭連接裝置3與水源連接。注液管道b的進液端與藥液桶6的出液口連接。注水管道a的出水端與注液管道b的出液端通過第一三通“t”形水管接頭15相互連接,并通過第一連接管道與浸泡桶5的進液口連接,分別實現對浸泡桶5內注入清洗液和誘變液的過程。回液管道c和排廢管道d的進液端通過第二三通“t”形水管接頭18相互連接,并通過第二連接管道與浸泡桶5的出液口連接,分別實現浸泡桶5內的誘變液回收和對廢清洗液的排放。回液管道c的出液端與藥液桶6的進液口連接。排廢管道d的出液端與廢液桶4的進液口連接。
優選地,在注水管道a的出水端和注液管道b的出液端與浸泡桶5的進液口之間的第一連接管道上設置有流量計16。
優選地,減壓閥12和電磁閥13的兩端均與四分快擰接頭11擰接在一起。
優選地,注水管道a的進水端、注液管道b的進液端、回液管道c的出液端、排廢管道d的出液端、與浸泡桶5的進液口連接的第一連接管道端和與浸泡桶5的出液口連接的第二連接管道端均設置有兩通快擰接頭10。
所述電控箱8分別與減壓閥12、電磁閥13、注液泵21、回液泵20、排廢泵22和設置在機殼1外表面的顯示屏2連接。
如圖8所示,所述廢液桶4包括可氣密連接的桶體和桶蓋;所述廢液桶4的桶體上設置有進液口;在廢液桶4的桶體內部設置有通水軟管,通水軟管的首端與桶體上設置的進液口連接,末端與桶底接觸。
如圖9所示,所述浸泡桶5和藥液桶6具有相同的結構,均包括可氣密連接的桶體和桶蓋;所述桶體上分別設置有進液口和出液口;在桶體內部設置有兩條通水軟管,通水軟管首端分別與桶體上設置的進液口和出液口連接,末端均接近桶底。
所述廢液桶4、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體內部的通水軟管的末端均設置有濾網24。
所述廢液桶4的進液口、浸泡桶5的進液口和出液口以及藥液桶6的進液口和出液口均設置有穿板快插接頭25。
所述廢液桶4、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蓋上均設置有對外泄壓閥26;所述浸泡桶5和藥液桶6的桶蓋上設置有對內泄壓閥27。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首先,在浸泡桶5中放置要進行處理的種子,最好用網紗進行包裹,便于取放;在藥液桶6中放置相應量的誘變液。開機啟動后,設置所需浸泡的誘變液和清洗液的體積、浸泡時間及清洗循環次數。
藥液桶6中的誘變液由注液管道b的注液泵21抽取并通過注液管道b注入浸泡桶5,對浸泡桶5中的種子進行種子誘變處理。浸泡一定時間完成誘變處理后,將浸泡桶5中處理完種子的誘變液由回液管道c的回液泵20抽取經回液管道c回收到藥液桶6,以便下次繼續使用。
然后,通過注水管道a的減壓閥12和電磁閥13將清水通過注水管道a注入浸泡桶5,對浸泡桶5中的種子進行種子浸泡清洗處理。浸泡一定時間完成浸泡清洗處理后,將浸泡桶5中浸泡清洗完的廢液由排廢管道d的排廢泵22經排廢管道d抽取排放到廢液桶4中。
最后,重復種子浸泡清洗處理過程洗掉殘余藥液,完成種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