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市政園林技術領域,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
背景技術:
水資源是寶貴的,尤其在雨水不充沛的缺水地區,在這些地方,農業灌溉需要嚴格遵守節水的原則進行,以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原有的粗放式灌溉早已不適應現代需求,精細化管理成為發展方向,這其中滴灌尤其節水,但是其設備投入大,成本高,而噴灌成本較低且較為節水,現有的噴罐車采用機油驅動,不太環保,噴灌溶液噴灌裝置上的噴灌架一般都為整體固定式的,不能展開也不能折疊,且噴罐車內不具有拌勻功能,一般采取人工拌勻噴灌溶液的方式,當需要向水中加藥劑時,無法實現自動拌合,導致溶液濃度不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包括噴灌基座以及設置在所述噴灌基座頂部的儲水噴灌裝置和安裝在所述噴灌基座左側面上的噴灌架裝置,所述儲水噴灌裝置由儲水箱以及噴灌泵組成,所述儲水箱內轉接有向下伸延的拌勻軸,所述儲水箱下方的所述噴灌基座內設有第一滑接腔,所述拌勻軸底部尾梢探到所述第一滑接腔內且尾梢固定設有第一錐轉輪,所述第一錐轉輪右側的第一滑接腔內滑接有第一滑接塊,所述第一滑接塊上側的左側面內設有第一驅動裝置,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左側配合連接有探到所述第一滑接塊左側面外且用以與所述第一錐轉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轉輪,所述第一滑接腔下方的所述噴灌基座內設有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左側的所述噴灌基座內設有向左側伸延設置的第二滑接腔,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右側的所述噴灌基座內設有向上伸延設置的第三滑接腔,所述第三滑接腔頂部伸延段的左側與所述第一滑接腔右側底部聯通設置,所述第三滑接腔內滑接有第二滑接塊,所述第二滑接塊底部段螺旋紋配合連接有左右伸延設置的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一螺旋桿左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右側端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三滑接腔右側內壁轉接,所述第二滑接塊頂部段的左側面與所述第一滑接塊底部段的右側面之間固定設有推臂,所述第二滑接腔左側伸延尾梢的頂部上方的所述噴灌基座內設有通穿所述噴灌基座左側外端面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用以與所述噴灌架裝置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滑接腔內設有鎖接轉換控管裝置,所述儲水噴灌裝置上頂部左側固定設置有光感器,所述儲水噴灌裝置左側壁頂部固定設置有照明燈,所述光感器和照明燈電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噴灌泵設置在所述儲水箱左側的所述噴灌基座頂部,所述噴灌泵右側面與所述儲水箱之間設有排出管。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噴灌架裝置包括連接塊、固定在所述連接塊左側面的固接架以及固定在所述連接塊右側面且向右側伸延設置的插接桿,所述插接桿右側伸延段內設有鎖接孔,所述固接架內設有上下伸延設置的供給管,所述供給管頂部伸延尾梢固定設有端部,所述端部頂部與所述噴灌泵左側面之間設有供給彈性管,所述供給管底部伸延尾梢設有前后伸延設置的噴灌管,所述噴灌管底部設有多個噴灌頭。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鎖接轉換控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插接槽與所述第二滑接腔之間的豎槽以及與所述第二滑接腔滑接的第三滑接塊,所述豎槽頂部端與所述插接槽聯通設置,所述所述豎槽底部端與第二滑接腔聯通設置,所述第三滑接塊左側段的頂面內設有斜角滑接槽,所述第三滑接塊右側面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向右側伸延設置的第二螺旋桿,所述第二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左側端配合連接,所述豎槽左側內壁內設有導接槽,所述導接槽內設有導接塊,所述導接塊頂部的所述導接槽內設有彈性件,所述豎槽內滑接有鎖接桿,所述鎖接桿與所述導接塊固定連接,所述鎖接桿底部尾梢設有用以與所述斜角滑接槽滑接的斜角滑接頭。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驅動裝置左側配合連接探到第一滑接塊左側面外且用以與第一錐轉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轉輪,第一滑接腔下方的噴灌基座內設第二驅動裝置,第三滑接腔內滑接第二滑接塊,第二滑接塊底部段螺旋紋配合連接左右伸延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左側伸延尾梢與第二驅動裝置右側端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第三滑接腔右側內壁轉接,第二滑接塊頂部段的左側面與第一滑接塊底部段的右側面之間固定設推臂,從而實現拌勻工作的轉換配合連接,減少移動過程中產生的晃動造成損傷,提高使用壽命。
2.通過噴灌架裝置包括連接塊、固定在連接塊左側面的固接架以及固定在連接塊右側面且向右側伸延設置的插接桿,插接桿右側伸延段內設鎖接孔,固接架內設上下伸延設置的供給管,供給管頂部伸延尾梢固定設端部,端部頂部與噴灌泵左側面之間設供給彈性管,供給管底部伸延尾梢設前后伸延設置的噴灌管,噴灌管底部設多個噴灌頭,從而實現快速拆裝工作,方便拆裝維護以及噴灌工作,同時,減少占地面積,方便移動搬運工作。
3.通過鎖接轉換控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插接槽與第二滑接腔之間的豎槽以及與第二滑接腔滑接的第三滑接塊,第三滑接塊左側段的頂面內設斜角滑接槽,第三滑接塊右側面內螺旋紋配合連接向右側伸延設置的第二螺旋桿,第二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第二驅動裝置左側端配合連接,豎槽左側內壁內設導接槽,導接槽內設導接塊,導接塊頂部的導接槽內設彈性件,豎槽內滑接鎖接桿,鎖接桿與導接塊固定連接,鎖接桿底部尾梢設用以與斜角滑接槽滑接的斜角滑接頭,從而實現自動控管鎖接工作,提高整體噴灌工作進程,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自動控管鎖接以及解鎖工作,方便拆卸和安裝,便于移動搬運以及維護工作,省時省力,且能實現自動高效拌勻噴灌溶液,使噴灌溶液充分混合、拌勻均勻,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本噴灌裝置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外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內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噴灌工作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噴灌架裝置左側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噴灌架裝置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市政園林用新能源噴灌車,包括噴灌基座6以及設置在所述噴灌基座6頂部的儲水噴灌裝置7和安裝在所述噴灌基座6左側面上的噴灌架裝置8,所述儲水噴灌裝置7由儲水箱71以及噴灌泵72組成,所述儲水箱71內轉接有向下伸延的拌勻軸710,所述儲水箱71下方的所述噴灌基座6內設有第一滑接腔66,所述拌勻軸710底部尾梢探到所述第一滑接腔66內且尾梢固定設有第一錐轉輪664,所述第一錐轉輪664右側的第一滑接腔66內滑接有第一滑接塊661,所述第一滑接塊661上側的左側面內設有第一驅動裝置662,所述第一驅動裝置662左側配合連接有探到所述第一滑接塊661左側面外且用以與所述第一錐轉輪664配合連接的第二錐轉輪6621,所述第一滑接腔66下方的所述噴灌基座6內設有第二驅動裝置64,所述第二驅動裝置64左側的所述噴灌基座6內設有向左側伸延設置的第二滑接腔61,所述第二驅動裝置64右側的所述噴灌基座6內設有向上伸延設置的第三滑接腔62,所述第三滑接腔62頂部伸延段的左側與所述第一滑接腔66右側底部聯通設置,所述第三滑接腔62內滑接有第二滑接塊622,所述第二滑接塊622底部段螺旋紋配合連接有左右伸延設置的第一螺旋桿621,所述第一螺旋桿621左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64右側端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621右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三滑接腔62右側內壁轉接,所述第二滑接塊622頂部段的左側面與所述第一滑接塊661底部段的右側面之間固定設有推臂623,所述第二滑接腔61左側伸延尾梢的頂部上方的所述噴灌基座6內設有通穿所述噴灌基座6左側外端面的插接槽63,所述插接槽63用以與所述噴灌架裝置8配合連接,所述第二滑接腔61內設有鎖接轉換控管裝置,所述儲水噴灌裝置7上頂部左側固定設置有光感器701,所述儲水噴灌裝置7左側壁頂部固定設置有照明燈702,所述光感器701和照明燈702電連接。
其中,所述噴灌泵72設置在所述儲水箱71左側的所述噴灌基座6頂部,所述噴灌泵72右側面與所述儲水箱71之間設有排出管721,從而實現自動控管供給以及噴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員勞動量。
其中,所述噴灌架裝置8包括連接塊81、固定在所述連接塊81左側面的固接架83以及固定在所述連接塊81右側面且向右側伸延設置的插接桿82,所述插接桿82右側伸延段內設有鎖接孔821,所述固接架83內設有上下伸延設置的供給管84,所述供給管84頂部伸延尾梢固定設有端部87,所述端部87頂部與所述噴灌泵72左側面之間設有供給彈性管88,所述供給管84底部伸延尾梢設有前后伸延設置的噴灌管85,所述噴灌管85底部設有多個噴灌頭86,從而實現快速拆裝工作,方便拆裝維護以及噴灌工作,同時,減少占地面積,方便移動搬運工作。
其中,所述鎖接轉換控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插接槽63與所述第二滑接腔61之間的豎槽651以及與所述第二滑接腔61滑接的第三滑接塊611,所述豎槽651頂部端與所述插接槽63聯通設置,所述所述豎槽651底部端與第二滑接腔61聯通設置,所述第三滑接塊611左側段的頂面內設有斜角滑接槽613,所述第三滑接塊611右側面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向右側伸延設置的第二螺旋桿612,所述第二螺旋桿612右側伸延尾梢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64左側端配合連接,所述豎槽651左側內壁內設有導接槽653,所述導接槽653內設有導接塊6531,所述導接塊6531頂部的所述導接槽653內設有彈性件6532,所述豎槽651內滑接有鎖接桿652,所述鎖接桿652與所述導接塊6531固定連接,所述鎖接桿652底部尾梢設有用以與所述斜角滑接槽613滑接的斜角滑接頭6521,從而實現自動控管鎖接工作,提高整體噴灌工作進程,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
初始狀態時,第三滑接塊611位于第二滑接腔6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導接塊6531受到彈性件6532的頂壓力,使導接塊6531位于導接槽653內的最底部位置,同時,由導接塊6531帶動鎖接桿652底部的斜角滑接頭6521完全位于斜角滑接槽613內,此時,使鎖接桿652頂面與插接槽63內底壁處于同一水平面,同時,第二滑接塊622位于第三滑接腔62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由第二滑接塊622通過推臂623帶動第一滑接塊661位于第一滑接腔66內的最右側位置,使第一滑接塊661左側端的第二錐轉輪6621最大程度遠離第一錐轉輪664。
當需要噴灌使用時,將噴灌架裝置8移動至噴灌基座6的左側位置,使噴灌架裝置8內的插接桿82與插接槽63處于相對位置,然后通過向右側移動噴灌架裝置8,使噴灌架裝置8上的插接桿82逐漸進入插接槽63內,直至插接桿82完全進入插接槽63內時,此時,噴灌架裝置8上的連接塊81與噴灌基座6左側面相抵接,同時,使插接桿82內的鎖接孔821移動至豎槽651頂部正上方相對位置,然后通過控管第二驅動裝置64帶動第二螺旋桿612以及第一螺旋桿621轉動,此時由第二螺旋桿612帶動第三滑接塊611逐漸沿第二滑接腔61內的左側方向滑動,同時,由第一螺旋桿621帶動第二滑接塊622逐漸沿第三滑接腔62內的左側方向滑動,此時,由第三滑接塊611頂面內的斜角滑接槽613與鎖接桿652底部的斜角滑接頭6521頂壓滑接,使鎖接桿652帶動導接塊6531克服彈性件6532的頂壓力逐漸向上滑動,同時,使鎖接桿652頂部端逐漸探到鎖接孔821內,此時,由第二滑接塊622帶動推臂623推動左側端的第一滑接塊661逐漸沿第一滑接腔66內的左側方向滑動,直至如圖3所示第三滑接塊611滑動至第二滑接腔61內的最左側位置時,此時,使斜角滑接頭6521的底面與斜角滑接槽613右側的第三滑接塊611頂面滑動頂壓配合連接,同時,使導接塊6531克服彈性件6532的頂壓力最大程度移動至導接槽653內的上方位置,此時,鎖接桿652頂面最大程度探到鎖接孔821內完成鎖接連接,同時,使第二滑接塊622移動至第三滑接腔62內的最左側位置,此時,由推臂623推動左側端的第一滑接塊661最大程度移動至第一滑接腔66內的左側位置,同時,使第二錐轉輪6621與第一錐轉輪664嚙合連接,此時,控管第二驅動裝置64停止轉動,同時,控管第一驅動裝置662帶動第二錐轉輪6621轉動,進而由第二錐轉輪6621帶動第一錐轉輪664以及第一錐轉輪664頂部的拌勻軸710實現拌勻轉動工作,當拌勻完成后,通過噴灌泵72開啟,使拌勻完成的噴灌溶液經排出管721流入噴灌泵72內,然后經噴灌泵72增壓后經供給彈性管88輸送至噴灌架裝置8內的噴灌頭86上,從而實現霧化噴灌工作,當需要拆卸時,通過控管第二驅動裝置64反轉即可。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驅動裝置左側配合連接探到第一滑接塊左側面外且用以與第一錐轉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轉輪,第一滑接腔下方的噴灌基座內設第二驅動裝置,第三滑接腔內滑接第二滑接塊,第二滑接塊底部段螺旋紋配合連接左右伸延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左側伸延尾梢與第二驅動裝置右側端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第三滑接腔右側內壁轉接,第二滑接塊頂部段的左側面與第一滑接塊底部段的右側面之間固定設推臂,從而實現拌勻工作的轉換配合連接,減少移動過程中產生的晃動造成損傷,提高使用壽命。
2.通過噴灌架裝置包括連接塊、固定在連接塊左側面的固接架以及固定在連接塊右側面且向右側伸延設置的插接桿,插接桿右側伸延段內設鎖接孔,固接架內設上下伸延設置的供給管,供給管頂部伸延尾梢固定設端部,端部頂部與噴灌泵左側面之間設供給彈性管,供給管底部伸延尾梢設前后伸延設置的噴灌管,噴灌管底部設多個噴灌頭,從而實現快速拆裝工作,方便拆裝維護以及噴灌工作,同時,減少占地面積,方便移動搬運工作。
3.通過鎖接轉換控管裝置包括設置在插接槽與第二滑接腔之間的豎槽以及與第二滑接腔滑接的第三滑接塊,第三滑接塊左側段的頂面內設斜角滑接槽,第三滑接塊右側面內螺旋紋配合連接向右側伸延設置的第二螺旋桿,第二螺旋桿右側伸延尾梢與第二驅動裝置左側端配合連接,豎槽左側內壁內設導接槽,導接槽內設導接塊,導接塊頂部的導接槽內設彈性件,豎槽內滑接鎖接桿,鎖接桿與導接塊固定連接,鎖接桿底部尾梢設用以與斜角滑接槽滑接的斜角滑接頭,從而實現自動控管鎖接工作,提高整體噴灌工作進程,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自動控管鎖接以及解鎖工作,方便拆卸和安裝,便于移動搬運以及維護工作,省時省力,且能實現自動高效拌勻噴灌溶液,使噴灌溶液充分混合、拌勻均勻,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本噴灌裝置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