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調株距的播種器芯盤,屬于播種機配件領域。
背景技術:
現在的播種機取種組件,通常包括固定板、取種盒和取種勺,而現有市面上固定板都是整體式的,由固定板上的孔位來限位和固定取種勺和取種盒,但是由于播種機播種的種子種類繁多,不同種子的播種株距是不一樣的,而現有的取種組件由于株距基本都是固定的,當需要更換播種株距時就需要更換新的取種組件,這就會給生產制造與農戶使用中帶來極大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調株距的播種器芯盤,能夠讓取種組件適用于不同株距的播種。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調株距的播種器芯盤,包括動盤,所述動盤上安裝有取種組件,所述取種組件包括若干個取種單元首尾拼接圍合而成,相鄰兩個取種單元之間可拆連接,所述取種組件上設有用于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之間周向間距的調節結構。
作為優選,每個取種單元包括固定板和安裝在固定板上的取種盒,所述調節機構設在所述固定板上。
作為優選,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設在固定板上的定位凸起和多組定位凹槽,相鄰兩個取種單元拼接時,其中一個取種單元中固定板的定位凸起卡裝到另一個取種單元中固定板的定位凹槽上。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凸起設在所述固定板的頂面,所述定位凹槽設在固定板的底面。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凸起為圓柱,所述定位凹槽為圓槽;或,所述定位凸起為凸齒,所述定位凹槽為棘齒凹面。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之間存在高度差,所述定位凸柱設在第一連接板的頂面,所述定位凹槽設在第二連接板的底面。
作為優選,所述取種單元還包括安裝在固定板上的取種勺,每個固定板的第二連接板上設有供所述取種勺穿過的穿孔,第一連接板上設有避讓所述取種勺的開口槽。
作為優選,所述取種組件通過緊固件安裝在所述動盤上,所述動盤包括下盤和可拆安裝在下盤頂部的壓盤,所述緊固件在限位在所述壓盤與下盤之間,所述壓盤上設有供緊固件穿過的連貫槽。
作為優選,所述連貫槽呈閉合的圓形環狀,所述壓盤包括外壓盤和內置在外壓盤內的內壓盤,所述連貫槽設在所述內壓盤的外周側和外壓盤的內周側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連貫槽的底部外擴形成第一沉頭槽,所述下盤的頂部設有第二沉頭槽,所述第二沉頭槽位于所述第一沉頭槽的對應下方。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將取種組件分為若干個取種單元,這若干個取種單元首尾拼接圍合而成,且相鄰兩個取種單元之間是可拆連接的,為了使得兩個取種單元的之間的周向間距可調,本實用新型中在取種組件上設置了調節結構,可以用來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之間的周向間距,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之間的周向間距相當于調節了播種株距,這樣能讓本實用新型中的取種組件可以適用于不同株距的播種,調節起來更方便、自由。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播種器芯盤實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播種器芯盤實施例一中相鄰兩塊固定板的連接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播種器芯盤實施例一中的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播種器芯盤實施例一中動盤的爆炸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播種器芯盤實施例一中動盤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至3所示,本實施例中為一種可調株距的播種器芯盤,包括動盤10,所述動盤10通過緊固件安裝有取種組件20,本實施例中緊固件為螺栓,所述取種組件20包括若干個取種單元201首尾拼接圍合而成,相鄰兩個取種單元201之間可拆連接,所述取種組件20上設有用于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201之間周向間距的調節結構,本實施例中每個取種單元201包括取種勺3、固定板4、取種盒5,動盤10上的螺栓依次穿過取種盒5、固定板4、取種勺3,將取種單元201固定在動盤10上。
本實施例中,在取種組件20上設置了調節結構,可以用來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201之間的周向間距,調節相鄰兩個取種單元201之間的周向間距相當于調節了播種株距,這樣能讓本實施例中的取種組件20可以適用于多種種子的播種,調節起來更方便、自由。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中的調節機構是設置在固定板4上,本實施例中的固定板4包括第一連接板41和第二連接板42,所述第一連接板41和第二連接板42之間存在高度差,可參見圖3,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板41低于第二連接板42,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設在第一連接板41頂面的定位凸起43和設在第二連接板42底面的多組定位凹槽44。
如圖2所示,相鄰兩個取種單元201拼接時,其中一個取種單元201中固定板4的定位凸起43卡裝到另一個取種單元201中固定板4的定位凹槽44上,本實施例中定位凸起43優選為圓柱,圓柱有有兩個,呈徑向分布,每組定位凹槽44優選為兩個徑向分布的圓槽,本實施例中定位凹槽44沿周向方向設有四組,定位凸起43可以卡入任意一組定位凹槽44內,用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安裝哪一組定位凹槽44內。
需要說明的,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本實施例的構思也應知曉,定位凸起43、定位凹槽44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展示的,定位凸起43可以為凸齒,所述定位凹槽44為可以為棘齒凹面,通過凸齒與棘齒凹面配合也可以實現調節效果,另外定位凸起43和定位凹槽44的位置也不局限于在固定板4的頂面和底面,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在固定板的側壁上,只要能完成兩者拼接且能實現周向調節的作用,都應落入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由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板41和第二連接板42之間存在高度差,其中高度差相當于第一連接板41的厚度,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當相鄰兩個固定板4拼接時,其中一個固定板4的第一連接板41剛好安裝在另一個固定板4的第二連接板42下方,從而使得兩個固定板4拼接后,兩者的頂面、底面都能處于同一平面上,便于與取種盒5、取種勺3安裝。
本實施例中,取種勺3上設有下延伸柱31,故所述第二連接板42上設有供下延伸柱31穿過的穿孔45,下延伸柱31穿過后凸出在第二連接板42的下方,兩個取種單元201在拼接時,為了避免固定板4的第一連接板41與下延伸柱31發生干涉,第一連接板41上設有避讓所述取種勺3的開口槽46,拼接時,下延伸柱31可以容納在開口槽內46。
如圖4至圖5所示,為了配合本實施例中的取種組件,對動盤10也進行結構改進,將動盤10為分體設計,具體而言包括下盤1和可拆安裝在下盤1頂部的壓盤2,所述螺栓在限位在所述壓盤2與下盤1之間,所述壓盤上設有供螺栓穿過的連貫槽201,所述連貫槽201和/或所述下盤1上用于容置螺栓的頭部的第一沉頭槽202。
本實施例中這樣設計后,安裝孔實際變為一個連貫性的孔,連貫性的孔的優勢在于螺栓穿在內部后可實現可調的效果,螺栓可在連貫槽201內實現滑動,可以調整成多種孔位,由于上文中取種單元之間的周向間距可調,而本實施例中動盤的安裝位置也是可調,動盤和取種組件實現相互配合,相輔相成。
此外,所述連貫槽201和/或所述下盤1上設有容置螺栓的頭部的第一沉頭槽202,螺栓的頭部,即外徑較大端,通常是六角形頭部則可容置在第一沉頭槽202內,使得下盤1和壓盤2之間可以緊密貼合,不產生間隙。本領域技術人員也應知曉螺栓還可以是其他緊固件,比如螺釘、卡簧柱等零件。
本實施例中的下盤1的中心設有與播種機驅動裝置連接的軸安裝端11,軸安裝端11徑向朝外分別設有第一定位圓臺12和第二定位圓臺13,本實施例中連貫槽201呈閉合的圓形環狀,所述壓盤2包括內壓盤21和外壓盤22,所述外壓盤22呈圓環形,所述內壓盤21位于外壓盤22內部,所述內壓盤21的外周壁與外壓盤22的內周壁之間形成所述連貫槽201。
具體如圖2所示,內壓盤21安裝在第一定位圓臺12上,內壓盤21的截面主要分為第一水平段211、豎直段212、第二水平段213,第一水平段211、豎直段212貼合匹配在第一定位圓臺12上,第二水平段213貼合在第二定位圓臺13的頂面上,其中第一水平段211上設有通孔,螺釘穿過通孔與第一定位圓臺12的頂面固定,內壓盤21與第一定位圓臺12匹配定位,可提高內壓盤21的安裝位置精度。
外壓盤22是固定安裝在第二定位圓臺13上,所述外壓盤22的外周壁朝下延伸有定位凸緣221,所述定位凸緣221貼合在所述第二定位圓臺13的側壁,第二定位圓臺13的側壁對外壓盤22的徑向位置起到限位作用,提高外壓盤22的安裝位置精度。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沉頭槽202設置在連貫槽201的底部,即設在壓盤2的底面,本實施例中第一沉頭槽202由連貫槽201外擴形成,這樣方便螺栓的頭部放置,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沉頭槽202也呈閉合的圓形環狀。
為了放置螺栓的頭部厚度較厚,所述下盤1的頂部設有第二沉頭槽14,所述第二沉頭槽14位于所述第一沉頭槽202的對應下方,這樣設計,可以減少內壓盤21、外壓盤22的自身厚度,減少成本,所述第二沉頭槽14也優選為呈閉合的圓形環狀。
本實施例安裝時,先將內壓盤21、外壓盤22從下盤1上拆下,將螺栓的頭部放入到下盤1的第二沉頭槽14內,然后將內壓盤21、外壓盤22分別安裝到下盤1上,螺栓便被限位在壓盤2與下盤1之間,且螺栓能在連貫槽201內實現周向滑動,從而方便與各種播種株距的取種組件匹配安裝。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的動盤有所區別,本實施例中動盤上的壓盤上不設置第一沉頭槽,第一沉頭槽僅僅設在下盤上,下盤上的第二沉頭槽省去。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