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區分小麥初生根、次生根的分根套管裝置。
背景技術:
根系作為重要地下部分,可以吸收水分養分,感知脅迫信號,長生激素等活性物質,小麥根系從結構上可分為初生根、次生根,根系發育時間、著生點、長度等各方面不同,因此系統研究根系生長發育對了解小麥抗性、高產等特性至關重要。又因為小麥根系能夠達到180cm以上,土壤中較難獲取等原因,沒有簡單有效的能夠分清初生次生根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現有雙管分根法分離根系不徹底,小麥苗期轉移分根造成小麥存活率較低等問題,因此本技術方案根據試驗實踐結合傳統雙管分根進行改進。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能區分小麥初生根、次生根的分根套管裝置,包括內PVC管和外PVC管,內PVC管設置在外PVC管內部縱向中心線位置;內PVC管頂部設有分根錐形帽,分根錐形帽頂部中間位置設有填土注水孔,分根錐形帽上部錐形側面上分布有多個種植孔;內PVC管管壁側面分布有多個水分平衡孔。
管材采用PVC管或其他硬質材料,外管長度為80-180cm(根據植株培養時間長短、數量及根系分布、長度挑選合適長度、直徑的PVC管),內管避每平方分米均勻扎3-5個小孔,保證內外管水分平衡,根據試驗需求在錐形帽中間部每隔一定距離環繞打種植孔(孔徑約5mm),內管頂端的錐形帽頂部低于外管大約3cm,兩管底部用PVC板封底。套管根據試驗設計及其他因素均勻排列埋于大田或旱棚中,將土壤填入內外套管中,澆水沉降,使內管錐形帽頂部與土壤齊平。播種時,將種子放置在于錐形帽種植孔中,待小麥發芽后,扒開土壤確認初生根全部扎進內管中。分蘗時、再次調整,確認次生根全部扎在內外管之間,實現無損害初生根、次生根分離。根據試驗設計,不同時期將管挖出,每一定長度將管橫截,置土于根袋中,在清水中浸軟土壤,將雜質、爛根除去,從而可以獲得不同剖面根系分布,也可以利用縱切獲得根系的垂直分布。
該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實用新型的優勢在于內管頂部錐形帽的設計,既可以實現更好的初生根、次生根分離,又可以填土,注水;內管壁有水分平衡孔,可以保證初生根、次生根的生長環境一致,具有分離徹底,操作方便,干擾少,苗存活率較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裝置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說明:1、填土注水孔;2、種植孔;3、分根錐形帽;4、水分平衡孔;5、內PVC管;6、外PVC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所示的能區分小麥初生根、次生根的分根套管裝置,包括內PVC管5和外PVC管6,內PVC管5設置在外PVC管6內部縱向中心線位置;內PVC管5頂部設有分根錐形帽3,分根錐形帽3頂部中間位置設有填土注水孔1,分根錐形帽3上部錐形側面上分布有多個種植孔2;內PVC管5管壁側面分布有多個水分平衡孔4。
管材采用PVC管或其他硬質材料,外管長度為80-180cm(根據植株培養時間長短、數量及根系分布、長度挑選合適長度、直徑的PVC管),內管避每平方分米均勻扎3-5個小孔,保證內外管水分平衡,根據試驗需求在錐形帽中間部每隔一定距離環繞打種植孔(孔徑約5mm),內管頂端的錐形帽頂部低于外管大約3cm,兩管底部用PVC板封底。套管根據試驗設計及其他因素均勻排列埋于大田或旱棚中,將土壤填入內外套管中,澆水沉降,使內管錐形帽頂部與土壤齊平。播種時,將種子放置在于錐形帽種植孔中,待小麥發芽后,扒開土壤確認初生根全部扎進內管中。分蘗時、再次調整,確認次生根全部扎在內外管之間,實現無損害初生根、次生根分離。根據試驗設計,不同時期將管挖出,每一定長度將管橫截,置土于根袋中,在清水中浸軟土壤,將雜質、爛根除去,從而可以獲得不同剖面根系分布,也可以利用縱切獲得根系的垂直分布。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