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秧苗培育領域,涉及一種苗床的灌溉系統,具體是一種適合LED光源下的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灌溉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關于潮汐式苗床的灌溉系統的大部分技術是關于移動灌溉,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托盤主體底部進液,進液管路和托盤主體之間需密封,移動灌溉則是移動后密封再進液,采用的運動機構較復雜,在有限的苗床空間內使用并不方便,長時間使用,密封效果勢必大打折扣。這些方式對于大規模的植物工廠應用并不合適,而且這些苗床的使用一次只能對同一種秧苗進行培育,一次只能采用的相同的灌溉參數,大部分灌溉系統結構設計、安裝復雜,密封環節多,影響了苗床的日常使用方便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適合LED光源下的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灌溉系統,解決目前苗床灌溉系統每次只能針對同種秧苗灌溉導致效率低下、密封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適合LED光源下的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灌溉系統,包括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和配合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的灌溉系統,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上設有苗床托盤結構,苗床托盤結構包括托盤主體,托盤主體底部邊緣設有連通托盤主體內部的排液管,灌溉系統包括進液管路和回液管路,進液管路末端分支分別延伸到各個托盤主體的上方,回液管路末端分支分別與排液管連接,進液管路前端連接有營養液池,回液管路前端連接有回液池,回液池與營養液池通過管路連通。這樣設置后,苗床托盤結構包括托盤主體,當秧苗需要營養液供應時,由進液管路從托盤主體的上部排放到托盤主體內,與通過托盤主體底部進液方式相比,這種方式略去了密封環節,當托盤主體內的液位上升,達到托盤主體內指定液位高度時,停止進液,托盤主體內的秧苗可以獲取營養液,此為漲潮過程,當完成灌溉時,裝于托盤主體的排液管開啟,托盤主體內的營養液會順著排液管排放到回液管路,此為退潮過程。這種方式通過蒸騰拉力作用從根部吸收更多的營養元素,穩定了秧苗根部介質水氣含量,避免毛細根因靠近花盆邊部及底部干旱而死,其相對濕度容易控制,與頂部澆水的灌溉方式相比,能保持葉面干燥,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降低培育成本,當完成育苗周期時,取出秧苗即可。灌溉時,啟動灌溉系統進行潮汐灌溉,然后回收的營養液通過一系列的過濾、殺菌消毒后回收至回液池,回液池的營養液根據檢測情況可泵送回營養液池,使灌溉用的營養液能進行重復利用,實現營養液的再次循環利用。其中排液管設置成階梯結構,前端外徑較小,嵌入回液管路,采用適當的間隙配合,只要保證前端足夠的長度插入回液管路,無需密封即可實現排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回液管路與排液管之間連接有電磁排液閥。當需要進行育苗灌溉時,控制各托盤主體下的電磁排液閥關閉,此時回液管路上的所有電磁閥也處于關閉狀態,當需要排除營養液時,電磁排液閥打開,營養液從排液管流回到回液管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回液管路與回液池之間依次連接有管道過濾器、止回閥、循環泵、殺菌消毒倉和回液泵。排放的液體經回液管路輸送至回液池,由于經過托盤和植物吸收的回液會產生雜質和細菌,在回流至回液池前應進行過濾、消毒和殺菌作用,先通過管道過濾器過濾,過濾后的液體通過兩個方向相反布置的止回閥,此時循環泵啟動,由于電磁閥和止回閥的作用,回液只能在循環泵的作用下經過殺菌消毒倉,流經循環泵做循環殺菌消毒,當回流液通過充分的殺菌消毒后,循環泵關閉,開啟電磁閥,啟動回液泵,回流液泵送至回液池。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進液管路和回液管路前端上均設有輸送泵,進液管路和回液管路各個分支末端管路上分別均設有電磁閥。灌溉時,進液管路上的輸送泵開啟,進液管路上的電磁閥開啟,根據灌溉控制的要求,可以只打開需要灌溉的苗床托盤進液管路處的電磁閥,每個進液管路前都裝有相同的電磁閥,以便單獨控制每個托盤的進液情況;排液時,排液管上的輸送泵開啟,根據需求開啟排液管處的電磁閥,精確控制各個分支管路的排液情況。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進液管路與營養液池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營養液輸送泵。營養液輸送泵在灌溉時將營養液池內的營養液泵送到各個托盤主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托盤主體內放置有網架,網架與托盤主體之間預留進液空間,進液管路從進液空間深入到托盤主體底部。進液管路通過網架外壁和托盤主體內壁的的進液空間進行排放,確保進液管路內的營養液全部進入到托盤主體底部,并使營養液浸沒秧苗根部,保證秧苗獲取足夠的營養。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合理、緊湊,灌溉系統可根據植物工廠空間需要多層多行多列搭建,搭卸方便,可重復使用,減少了進液口和排液口的密封環節,簡化了結構設計,通過合理設置,提出了適用該多層苗床的配套灌溉系統,既能實現群組的苗床灌溉,也能實現單個苗床的灌溉,對灌溉系統進行空間布局優化,并可根據實際苗床搭建和擺放形式,進行拓展,既適合小規模的育苗試驗也適用大規模的育苗基地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灌溉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進液管路結構示意圖;
圖3為回液管路結構示意圖;
圖4為苗床托盤結構與管路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托盤主體6,網架7,進液空間8,排液管9,進液管路11,回液管路12,營養液池13,回液池14,管道過濾器15,止回閥16,循環泵17,殺菌消毒倉18,回液泵19,營養液輸送泵20,電磁排液閥3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照附圖:本實施例中的這種適合LED光源下的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灌溉系統,包括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和配合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的灌溉系統,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上設有苗床托盤結構,苗床托盤結構包括托盤主體6,托盤主體6底部邊緣設有連通托盤主體6內部的排液管9,灌溉系統包括進液管路11和回液管路12,進液管路11末端分支分別延伸到各個托盤主體6的上方,回液管路12末端分支分別與排液管9連接,進液管路11前端連接有營養液池13,回液管路12前端連接有回液池14,回液池14與營養液池13通過管路連通。
回液管路12與排液管9之間連接有電磁排液閥36。
回液管路與回液池14之間依次連接有管道過濾器15、止回閥16、循環泵17、殺菌消毒倉18和回液泵19。
進液管路11和回液管路12前端上均設有輸送泵,進液管路11和回液管路12各個分支末端管路上分別均設有電磁閥。
進液管路11與營養液池13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營養液輸送泵20。
托盤主體6內放置有網架7,網架7與托盤主體6之間預留進液空間8,進液管路11從進液空間8深入到托盤主體6底部。
適合LED光源下的搭卸式多層潮汐苗床灌溉系統的工作原理如下:
A:當需要進行育苗灌溉時,由主機控制各苗床托盤下的電磁排液閥關閉,營養液輸送泵開啟,進液管路上的電磁閥開啟,根據灌溉控制的要求,可以只打開需要灌溉的苗床托盤進液管路處的電磁閥,每個進液管路前都裝有相同的電磁閥,以便單獨控制每個托盤的進液情況;
B:當液位達到灌溉要求時,進液口前的電磁閥關閉,營養液輸送泵停止工作;
C:當達到灌溉時間時,位于托盤下方的電磁排液閥接受主機的控制打開閥門進行排液,回液管路上的相應電磁閥開啟,可實現單獨控制排液;
D:排放的液體經回液管路輸送至回液池,由于經過托盤和植物吸收的回液會產生雜質和細菌,在回流至回液池前應進行過濾、消毒和殺菌作用,先通過管道過濾器過濾,過濾后的液體通過兩個方向相反布置的止回閥,此時循環泵啟動,由于電磁閥和止回閥的作用,回液只能在循環泵的作用下經過殺菌消毒倉,流經循環泵做循環殺菌消毒,當回流液通過充分的殺菌消毒后,循環泵關閉,開啟電磁閥,啟動回液泵,回流液泵送至回液池;
E:回液池內的液體由于經過植物的吸收,再次進入營養液池前,因檢測個成分,經重新配比后由輸送泵經回液池至營養液池管路泵送回營養液池,以實現循環利用。通過合理設置主機控制參數,配合電磁閥的啟閉,既可實現每個苗床的單獨進排液也能進行成組控制。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參考優選的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作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各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