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試驗室魚苗魚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實驗室魚苗越冬魚缸。
背景技術:
當前,在實驗室條件下魚苗越冬的小型裝置通常有兩種,生化培養箱和加熱棒,兩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生化培養箱在組培方面應用比較廣泛,在活體魚苗上也有一定的培養。該裝置操作簡便,僅需調節好溫度,將盛裝魚苗的水簇箱放入即可。但由于培養箱為相對的密閉裝置,內部氣體與水體交換小,即使輔助增氧設施,也難達到增氧的理想效果。
加熱棒是專門為魚類養殖而設計的一種小型加熱設施,在家庭式觀賞魚缸養殖上應用最廣,主要是對一些熱帶魚水體進行加熱,涉及的養殖魚數量少。目前也普遍將其應用于實驗室的魚類升溫處理。加熱棒的主要問題是升溫的擴散范圍較小,擴散速度較慢,水體受熱不均勻,且使用安全性較低,稍微操作不當就容易損壞,一旦內部遇水立即導電,導致水中魚體被電傷,出現畸形甚至死亡現象。
當前,相關專利文獻還未發現有專門解決實驗室魚苗越冬的小型裝置或技術方案。而當前在實驗室魚苗研究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越冬問題,因此,研究一種能夠升溫、充氧效果理想且安全的實驗室魚苗培養裝置意義重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實驗室魚苗越冬魚缸,能夠實現實驗室魚苗越冬,水體受熱均勻,設備不易損壞,避免導電導致魚苗死亡,結構簡單,成本低,加熱安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實驗室魚苗越冬魚缸,包括開口的水浴鍋和魚缸,水浴鍋底部設置有U型的加熱管和隔熱支撐架,魚缸置于支撐架上,其外側面與水浴鍋內側面保持間隙,魚缸內設置有魚缸溫度傳感器,水浴鍋內設置有水浴鍋溫度傳感器,還包括安裝在水浴鍋外的測試環境的環境溫度傳感器。
優選的,上述環境溫度傳感器、魚缸溫度傳感器和水浴鍋溫度傳感器連接到控制器的信號接收端,控制器的控制端連接到加熱管。
優選的,上述還包括增氧泵,增氧泵通過增氧管連接到魚缸內,增氧管另一端設置有噴氧頭,噴氧頭進氣口端設置有過濾層,過濾層依次設置有前置過濾網、高密度HEPA過濾網和紫外光燈照射層。
優選的,上述魚缸頂部設置有封蓋,封蓋上設置有透氣孔。
優選的,上述支撐架包括限位支撐框和支撐腳,限位支撐框采用角鋼焊接而成,角鋼槽口朝向方框內,支撐腳固定連接在限位支撐框底部。
優選的,上述限位支撐框內側設置有絕熱橡膠層。
優選的,上述限位支撐框內設置有十字交叉加強條。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魚缸下放置水浴鍋,能夠實現實驗室魚缸的加溫,避免冬天溫度過低導致魚苗死亡,,水浴加熱水體受熱均勻,設備不易損壞,隔離的電熱管避免導電導致魚苗死亡,通過魚缸溫度傳感器、水浴鍋溫度傳感和環境溫度傳感器,能夠對魚缸內水溫、水浴鍋中水溫以及環境溫度進行實時監測,從而對水浴鍋中電熱管加熱情況進行控制,控制更精確,水溫更適宜魚苗生長,能夠順利讓實驗室魚苗度過寒冷的冬季,減少魚苗死亡,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噴氧頭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的電熱管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介紹。
實施例1:如圖1-圖3所示,一種實驗室魚苗越冬魚缸,包括開口的水浴鍋1和魚缸2,水浴鍋1底部設置有8根均勻分布的U型的加熱管16和隔熱支撐架3,魚缸2置于支撐架3上,其外側面與水浴鍋1內側面保持間隙,間隙為1-2cm,魚缸2內設置有魚缸溫度傳感器4,水浴鍋1內設置有水浴鍋溫度傳感器6,還包括安裝在水浴鍋1外的測試環境的環境溫度傳感器5。
優選的,上述環境溫度傳感器5、魚缸溫度傳感器4和水浴鍋溫度傳感器6連接到控制器的信號接收端,控制器的控制端連接到加熱管16,控制器上還連接有控制溫度大小的手動開關控制旋鈕,控制器采用8051單片機。
優選的,上述還包括增氧泵7,功率2.5W,充氧量為1.8L/min,增氧泵7通過增氧管8連接到魚缸2內,增氧管8另一端設置有噴氧頭9,噴氧頭9進氣口端設置有過濾層,過濾層依次設置有前置過濾網10、高密度HEPA過濾網11和紫外光燈照射層12,通過過濾層能夠對增氧泵吸入的灰塵、粉塵、霉菌等,減少育苗受到污染死亡,提高使用安全性。
優選的,上述魚缸2頂部設置有封蓋13,以減少魚缸內水分蒸發,封蓋13上設置有透氣孔,能夠實現氣體的排出。
優選的,上述支撐架3包括限位支撐框14和支撐腳15,限位支撐框14采用角鋼焊接而成,角鋼槽口朝向方框內,支撐腳15固定連接在限位支撐框14底部,槽鋼制作的限位支撐框,限位可靠,避免滑動,支撐剛性好,結構簡單,成本低。
優選的,上述限位支撐框14內側設置有絕熱橡膠層,橡膠層具有彈性作用,起到彈性緩沖作用,能夠避免魚缸與支架硬碰硬損壞,提高設備使用安全性。
優選的,上述限位支撐框14內設置有十字交叉加強條,提高限位支撐框的剛性和強度,保證支撐穩定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