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
背景技術:
棘胸蛙,俗稱石蛙、棘蛙、石雞等,隸屬于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蛙屬,系分布于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特有大型食用蛙,其肉嫩、味美、營養豐富,食用后有滋補強身、清心潤肺、健肝胃、補虛損,以及清熱解毒、治疳疾等功效,素有“百蛙之王”和“山珍”之美譽,歷來是我國居民喜食的名貴佳肴和高檔滋補品。近年來,隨棲息地生境的持續惡化和山民濫捕的影響,我國野生棘胸蛙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故在有效增殖保護這一已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易危等級的名貴野生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棘胸蛙的養殖,無疑對農民創收致富和滿足市場對棘胸蛙日益高漲的消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棘胸蛙在人工養殖過程中,蝌蚪在變態時期往往會出現成活率低、病害率高等問題,給人工養殖棘胸蛙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蝌蚪在變態過程中出現的病害率高、成活率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包括水源處理區,所述水源處理區連接有自由活動區與覓食區,所述水源處理區與自由活動區、覓食區之間設有小孔噴霧狀的水管,所述自由活動區與覓食區設有可上下移動的隔離裝置,所述覓食區設有排污管,所述自由活動區與覓食區均連接有斜面斜坡區,所述斜面斜坡區連接有排水區,所述排水區設有網兜控制區。
所述自由活動區、覓食區、斜面斜坡區、排水區的上方設有深色塑料膜。
所述水源處理區、自由活動區、覓食區、斜面斜坡區均設有溫度計。
所述自由活動區、覓食區、斜面斜坡區、排水區內均設有加濕器。
所述斜面斜坡區的高度為0.3m-0.4m,所述斜面斜坡區的斜面與水平面夾角11°~15°,斜坡為圓弧狀。
所述斜面斜坡區的表層鋪有鵝卵石。
所述排水區的底部設有排水道,所述排水區的側壁設有排水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把水源處理區的水源采用“細水長流”的模式輸送給池內的各個區域可將各個區域的漂浮污染物沖走,保持水質的高潔凈度以及流動性,當蝌蚪覓食時,可上拉隔離裝置,將蝌蚪驅趕至覓食區,蝌蚪覓食結束后至活動區,再放下隔離裝置,而覓食區的廢水以及食物殘渣可全部經排污管排出,保證蝌蚪潔凈的生活環境,減少患病率,提高成活率,而斜面斜坡區可供蝌蚪變態時休息,網兜控制區可防止蝌蚪被排出池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面示意圖。
水源處理區1、自由活動區2、覓食區3、水管4、隔離裝置5、排污管6、斜面斜坡區7、排水區8、網兜控制區9、深色塑料膜10、溫度計11、加濕器12、排水道13、排水孔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一種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包括水源處理區1,所述水源處理區1連接有自由活動區2與覓食區3,所述水源處理區1與自由活動區2、覓食區3之間設有小孔噴霧狀的水管4,所述自由活動區2與覓食區3設有可上下移動的隔離裝置5,所述覓食區3設有排污管6,所述自由活動區2與覓食區3均連接有斜面斜坡區7,所述斜面斜坡區6連接有排水區8,所述排水區8設有網兜控制區9。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長3.5-4.5m,寬2-3m,高0.8-1.2m,自由活動區與覓食區比例為1.5:1;將棘胸蛙蝌蚪的預備變態池分為若干區域,通過把水源處理區1的水源采用“細水長流”的模式輸送給池內的各個區域可將各個區域的漂浮污染物沖走,保持水質的高潔凈度以及流動性,當蝌蚪覓食時,可上拉隔離裝置5,將蝌蚪驅趕至覓食區3,蝌蚪覓食結束后至自由活動區2,再放下隔離裝置5,而覓食區3的廢水以及食物殘渣可全部經排污管排出,保證蝌蚪潔凈的生活環境,減少患病率,提高成活率,而斜面斜坡區6可供蝌蚪變態時休息,網兜控制區9可防止蝌蚪被排出池外。
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自由活動區2、覓食區3、斜面斜坡區5、排水區8的上方設有深色塑料膜10。給正處在變態時期的蝌蚪一個陰涼,幽靜的環境,適于蝌蚪變態。
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所述水源處理區1、自由活動區2、覓食區3、斜面斜坡區5均設有溫度計11。保證蝌蚪適合生存的水溫在18°-25°之間,確保蝌蚪的最適生長溫度23°。
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所述自由活動區2、覓食區3、斜面斜坡區5、排水區8內均設有加濕器12。保證個區域內的環境濕度在80%-95%之間,保證蝌蚪變態時的濕度所需。
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斜面斜坡區7的高度為0.3m-0.4m,所述斜面斜坡區7的斜面與水平面夾角11°~15°,斜坡為圓弧狀;所述斜面斜坡區7的表層鋪有鵝卵石。蝌蚪可吸附在斜面上的鵝卵石進行休息,斜坡為圓弧狀更容易讓水流流動,還可以通過水量來控制蝌蚪的生長密度,飼養100-150只蝌蚪,第1到5天可加水至斜面高度1/3處,第5到10天假說至斜面高度3/2處,第10到20天可加水至最高處。
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排水區8的底部設有排水道13,所述排水區8的側壁設有排水孔14。垃圾廢物可集中在排水道13直接收集處理,池里的水可以直接通過排水孔14排出。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例。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