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扦插營養缽,屬于種植裝置。
背景技術:
扦插繁殖是指插條繁殖即取植株營養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松潤濕的土壤或細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為新植株。扦插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松、蓄水保肥力良好的沙壤土地塊。對于大規模繁殖方式的扦插,為了較快的適應工廠化生產,通常采用過專門的插釬設施來進行不同階段的扦插苗的培育。其培育過程中考慮到扦插苗不同的生長周期,需要及時的擴大其培養密度,即每過一段時間扦插苗生長一段時間就需要移到另一培育環境中。對于果木類經濟林木,其生長的樹干較長,根系較為發達,在扦插苗不同階段的移苗過程中需要對苗木進行轉移,如果在統一的培養田中移植,需要對根系專門保護,移植過程的勞動強度大。采用專門的培養盆移栽,由于培養盆需要做到方便換盆,適于擴大根系土壤等要求。目前的扦插設施缺少相關使用的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扦插營養缽,解決扦插經濟類林木的扦插繁殖移栽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扦插營養缽,包括無紡布組成的筒狀的缽體,缽體的下底面為網格狀,缽體的上部開口放置中央帶有孔的毛毯,毛毯覆蓋住整個缽體上部開口;
缽體的下部放入一硬質的支撐體內,支撐體內徑大于缽體直徑,支撐體內側面與缽體間留有縫隙,支撐體的下部側面中部鏤空,支撐體的側面設有把手,缽體的內部裝有營養土。
作為優選,所述缽體的頂端面邊緣設有支撐無紡布缽體的上部硬質環,所述缽體的下端面邊緣內置硬質環支撐缽體的下部,,上部硬質環設有對稱的兩提耳。
作為優選,支撐體的下部側面鏤空為圓孔,圓孔的直徑小于缽體的下底面直徑。
作為優選,支撐體的側面和下底面為封閉的板結構。
作為優選,缽體的高度為5-15cm,缽體的直徑為5-15cm,所述支撐體的高度低于缽體的高度,毛毯中央孔的直徑為0.5cm。
作為優選,所述培養土的成分包括草炭灰、珍珠巖和有機肥顆粒,三種成分的質量比例為5:2:3。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缽體作為盛放培養土,頂部的毛毯能夠保持營養土內的水分,減慢水分流失;
外部的支撐體能夠支撐缽體在轉移時方便拿取,避免直接拿捏缽體造成缽體形狀變化;
缽體下部鏤空,對于林木的根部生長,提高生長階段的營養吸收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支撐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缽體,2、毛毯,3、孔,4、支撐體,5、鏤空,6、把手,7、上部硬質環,8、下部硬質環,9、提耳。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一種扦插營養缽,包括扦插營養缽,包括無紡布組成的筒狀的缽體1,缽體1的下底面為網格狀底面,缽體1的上部開口放置中央帶有孔的毛毯2,毛毯2覆蓋住整個缽體1上部開口;
缽體1的下部放入一硬質的支撐體4內,支撐體4內徑大于缽體1直徑,支撐體4內側面與缽體1間留有縫隙,支撐體4的下部側面中部鏤空5,支撐體4的側面設有把手6,缽體1的內部裝有營養土。
缽體1的頂端面邊緣設有支撐無紡布缽體1的上部硬質環7,所述缽體1的下端面邊緣內置下部硬質環8支撐缽體1的下部,上部硬質環7設有對稱的兩提耳9。支撐體4的下部側面鏤空5為圓孔,圓孔的直徑小于缽體1的下底面直徑。支撐體4的側面和下底面為封閉的板結構。
缽體1的高度為5-15cm,缽體1的直徑為5-15cm,所述支撐體4的高度低于缽體1的高度,毛毯2中央孔的直徑為0.5cm。所述培養土的成分包括草炭灰、珍珠巖和有機肥顆粒,三種成分的質量比例為5:2:3,有機肥顆粒為貂肥。
用黑色毛毯原片覆蓋在營養缽上口,圓片中央有一圓孔直徑0.5cm用于插入蠟封接穗。毛毯除覆蓋住整個營養缽口部外留有多余邊緣下垂。
接穗或插穗為蠟封,長度大于或等于10cm,直徑大于或等于0.5cm。蠟封過程,將接穗浸入110攝氏度的石蠟液中,然后取出冷卻,冷卻溫度為0-2攝氏度的冷庫中冷卻。扦插時取出插穗,將下端切口剪成頭端夾角為30度的斜面,自圓片中央孔插下,露出插穗頂端的側芽,插釬后澆透水。
無紡布制成的缽體作為盛放培養土容器,在林木長大過程,無紡布會被土壤中細菌侵蝕掉,避免采用塑料容器的白色污染,而且不會束縛林木根系的生長。
缽體頂部的毛毯能夠保持營養土內的水分,減慢水分流失。
外部的支撐體能夠支撐缽體在轉移時方便拿取,避免直接拿捏缽體造成缽體形狀變化;缽體下部鏤空,對于林木的根部生長,提高生長階段的營養吸收范圍。
本裝置這在林木插釬生根階段作為培養容器,該過程適合林木的移動,達到合適種植密度要求。再林木長大到需要移栽階段,直接將缽體從支撐體內取出放置到土壤坑洞中移栽。本培養裝置能夠提高插釬過程中的生活率,也為后期的移動及移栽培養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