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釣魚用具,具體為一種漂身為中空狀的浮漂。
背景技術:
浮漂是釣魚時所需的必備工具之一。在釣魚的過程中,釣魚者一般僅能根據浮漂的上下波動情況來判斷魚咬魚鉤上餌料的情況,因此,浮漂在釣魚的過程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浮漂在水中的靈敏度與穩定性是浮漂的兩項重要數據,直接決定了浮漂的好壞及釣魚者漁獲的多少。市面上常見的浮漂采用輕質材料制成,浮于水面,其靈敏度與穩定性較差,導致釣魚者無法通過浮漂精確了解魚的咬餌情況并及時收桿上魚,嚴重影響浮漂的使用效果及釣魚者的漁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漂身為中空狀的浮漂,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與不足。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中空浮漂,其特征在于,該浮漂由漂身及插接在漂身中心線上的漂尾漂腳連接體組裝構成,所述的漂身為兩端開口的中空筒狀體,該筒狀體內部空腔的中軸線上設置有中心柱,中心柱上均勻分布有三塊或三塊以上豎向設置的隔板,所述的隔板自中心柱延伸至漂身的筒狀體內壁,將漂身的內部空腔均分成三個或三個以上彼此隔離的小空腔,所述中心柱的中心開有自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通孔,所述的漂尾漂腳連接體插接在中心柱的通孔內,且漂尾漂腳連接體的兩端分別長于中心柱通孔的兩端,從而在兩端分別形成漂尾與漂腳。
對于本實用新型,所述漂身的筒體外壁包裹有一層輕質材料層。
對于本實用新型,所述漂身的筒體壁上開有貫穿漂身內部空腔與外部空間的排氣孔。
有益效果:本浮漂具有兩大優點:1、漂尾與漂腳一體,并與漂身組裝構成整支浮漂,其生產成本低,組裝使用方便,當浮漂的某一部分出現損壞時,更換被損壞的部分即可,無須像現有浮漂一樣整支扔掉,提高了浮漂的利用率;2、漂身采用中空可透水的筒體結構,當漂身入水后,浮漂能與水體有機結合并懸浮于水面,大大提高了浮漂的穩定性與靈敏度,使釣魚者能更清楚的觀察浮漂動靜從而了解魚咬餌料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A-A剖視圖;
圖3為漂身的結構示意圖(去除了輕質材料層)。
圖中:1-漂身,2-漂尾漂腳連接體,3-中心柱,4-隔板,5-通孔,6-輕質材料層,7-排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附圖1-3所示,一種中空浮漂,由漂身1及插接在漂身中心線上的漂尾漂腳連接體2組裝構成,所述的漂身為兩端開口的中空筒狀體,該筒狀體內部空腔的中軸線上設置有中心柱3,中心柱上均勻分布有三塊或三塊以上豎向設置的隔板4,所述的隔板自中心柱延伸至漂身的筒狀體內壁,將漂身的內部空腔均分成三個或三個以上彼此隔離的小空腔,在實際生產制作的過程中,即可以將中心柱、隔板及漂身壁一體成型制作而成,也可以將中心柱與隔板單獨制作,再將其插入漂身空腔內。所述中心柱的中心開有一條通孔5,該通孔自中心柱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漂尾漂腳連接體插接在此通孔內,同時,漂尾漂腳連接體的長度應適當長于該通孔的長度,使得漂尾漂腳連接體插入通孔內后,兩端均可以從通孔內向外露出適當長度,一端露出的部分形成整支浮漂的漂尾,另一端露出的部分則形成浮漂的漂腳。
為了保證浮漂的整體浮水性,可在漂身的筒體外壁包裹一層可浮于水的輕質材料層6,同時,為了保障在漂身入水時漂身內部空腔的透氣性,還可以在漂身的筒體壁上開一個排氣孔7,該排氣孔貫穿漂身內部空腔與外部空間。
本浮漂將漂尾與漂腳設計成一體,并將其與漂身進行組裝從而形成一支完整的浮漂,各部件可單獨配備,當其中某一部件損壞時,只需更換損害的部件即可,提高的浮漂部件的利用率,降低了釣魚者對浮漂的購買成本。
在使用的過程中,當漂身入水時,水從漂身各小空腔的底部均勻進入漂身內部空腔,漂身下沉時不會有任何的晃動,當漂身下沉到一定程度后,浮漂懸浮于水面,僅留漂尾露于水面以上以供釣魚者觀察,當魚咬餌料時,魚的任何細微動作都會引發浮漂的動作,大大提高了浮漂的穩定性與靈敏度,使釣魚者能更清楚的觀察浮漂動靜從而了解魚咬餌料的情況。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