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食藥用菌椴木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桑黃菌椴木菌棒發菌的容器。
背景技術:
:
桑黃菌(Sanghuangporus baumii),是一種大型珍稀藥用真菌,生長于闊葉樹的活立木或垂死樹木上,其中以暴馬丁香樹上最為常見,其子實體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我國傳統中藥認為,桑黃菌性味歸經:微苦,寒;功能主治:利五臟,軟堅,能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瀉;亦有“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之功效。
桑黃菌子實體,無柄蓋形,新鮮時木栓質,無嗅無味,干后硬木質;菌蓋多為蹄形,偶爾半圓形;菌蓋表面黑灰色至黑色,具有同心環帶或淺的溝紋,粗糙至光滑,具有放射性裂紋或開裂。在韓國、日本,桑黃菌子實體人工栽培已初具規模,并已形成產業,產品形式包括桑黃菌發酵菌絲體、桑黃菌子實體及桑黃菌子實體經破壁后加工成超微粉末膠囊類口服產品。國內桑黃菌產品開發前景亦十分廣闊。
目前,在桑黃菌椴木栽培過程中,均使用聚丙烯等材料制成的菌袋制作椴木菌棒,農戶或者企業每年就購置一次性耗材菌袋需要消耗較大的資金,且在生產中,菌袋易破損,常導致接種后污染,以致廢時廢料廢工;并且菌袋制棒的方式,多依靠于人工一個一個完成,作業方式零散,后序接種等作業為此均受到限制,制約著桑黃菌椴木栽培模式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的技術缺陷提供一種結構 合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穩定安全生產的一種用于桑黃菌椴木菌棒發菌的容器。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用于桑黃菌椴木菌棒發菌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箱,所述外箱內設有內框,外箱上端設有凸型蓋,所述外箱底面設有箱腳,兩側面設有手托,上方設有固定墊片,所述凸型蓋上設有透氣口,蓋面四角設有三角槽,所述內框內設有放置槽;
所述內框四側面為格柵鏤空結構,設有2-4層的鏤空;
所述三角槽與箱腳嵌合;
所述透氣口設置在凸型蓋的四個側面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Ⅰ本實用新型設有內框,椴木無需菌袋包裹,直接放入內框中,并以筐為單位進行處理、轉移,減少生產污染風險,節省了耗材成本,也大大增強了工序便利性;
Ⅱ本實用新型設有箱腳與三角槽以保證容易可以堆碼,便于集中處理,利于自動化生產;
Ⅲ本實用新型設有透氣孔,便于滅菌處理及保障發菌階段容器透氣性;
Ⅳ本實用新型內外筐設計,大大便利了各個生產工序,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利于桑黃菌椴木栽培模式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發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桑黃菌椴木菌棒發菌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箱1,所述外箱1內設有內框2,外箱1上端設有凸型蓋3,所述外箱1底面設有箱腳4,兩側面設有手托5,上方設有固定墊片6,所述凸型蓋3上設有透氣口9,蓋面四角設有三角槽10,所述內框2內設有放置槽8;
所述內框2四側面為格柵鏤空結構,設有2-4層的鏤空;
所述三角槽10與箱腳4嵌合;
所述透氣口9設置在凸型蓋3的四個側面上。
利用該桑黃菌椴木菌棒發菌的容器,先將椴木放入內框(2)中,以筐為單位放入水中進行浸泡處理18-24小時,內框(2)因格柵鏤空機構(7)不積水,將處理后的椴木連同內框(2)一同放入外箱(1)內,蓋上凸型蓋(3),保證透氣口(9)未堵塞;將容器依靠三角槽(10)和箱腳(4)進行碼垛,即完成裝棒過程,將成堆的椴木容器移入滅菌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發菌完整后,取出桑黃菌椴木至栽培棚內進行栽培管理,椴木容器清洗后瀝干備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