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溫室大棚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及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人們對于溫室大棚多功能性要求也逐漸提高。
目前的現有技術中,溫室大棚絕大多數均通過大棚的材料結構本身來實現防凍保溫的作用。但通過大棚的材料結構實現保溫防凍,導致其保溫防凍的效果極其有限。一旦外界溫度過低,大棚的材料結構產生的保溫性便不能達到預期溫度,從而嚴重影響了溫室大棚的適用性。此外,目前的溫室大棚大多功能單一,操作人員往往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才能夠實現對溫室大棚內部環境進行調節,其也極大的影響了溫室大棚的適用性。
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溫室大棚的適用性是目前業界一大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及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其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應用于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包括:終端顯示裝置,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包括:溫室大棚本體、防凍溝、太陽能裝置、檢測采集裝置、主控裝置和增溫補光裝置。所述防凍溝設置于所述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所述防凍溝內設置有保溫材料,所述太陽能裝置設置于所述防凍溝上。所述檢測采集裝置、所述主控裝置和所述增溫補光裝置均設置于所述溫室大棚本體內。所述主控裝置分別與所述檢測采集裝置和所述增溫補光裝置耦合,所述主控裝置還用于與所述終端顯示裝置耦合,所述太陽能裝置與所述增溫補光裝置耦合。所述檢測采集裝置,用于獲取所述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并將所述溫度信息和所述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所述主控裝置。所述主控裝置,用于將獲取的所述溫度信息和所述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所述終端顯示裝置,并根據所述溫度信息和所述二氧化碳濃度信息生成調節指令至所述增溫補光裝置,以使所述增溫補光裝置調節所述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和在所述溫室大棚本體內進行補光。
進一步的,所述防凍溝為多條,每條所述防凍溝均設置于所述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
進一步的,所述保溫材料包括:作物秸稈和保溫土層,每條所述防凍溝的內部設置有厚度為60cm至80cm的所述作物秸稈,并在所述作物秸稈上設置所述保溫土層。
進一步的,每條所述防凍溝的內部設置有厚度為60cm至80cm的作物秸稈,并在所述作物秸稈上設置有保溫土層。
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還包括:保溫墻,所述保溫墻由多個保溫空心磚堆砌而成,所述保溫墻設置于所述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
進一步的,所述太陽能裝置與所述防凍溝形成的夾角為40°至60°。
進一步的,所述檢測采集裝置包括:溫度檢測模塊和二氧化碳檢測模塊,所述溫度檢測模塊和所述二氧化碳檢測模塊均與所述主控裝置耦合。
進一步的,所述檢測采集裝置還包括:濕度檢測模塊,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還包括:加濕裝置,所述主控裝置分別與所述濕度檢測模塊和所述加濕裝置耦合,所述加濕裝置與所述太陽能裝置耦合。
進一步的,所述增溫補光裝置包括:補光燈和增溫器,所述主控裝置分別與所述補光燈和所述增溫器耦合,所述補光燈和所述增溫器均與所述太陽能裝置耦合。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包括:終端顯示裝置和多個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每個所述多功能防凍溫室均與所述終端顯示裝置耦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在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設置內設置防凍材料的防凍溝,能夠使多功能防凍溫室具備一定保溫防凍功能。通過檢測采集裝置獲取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并均發送至主控裝置,而主控裝置能夠根據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生成調節指令至增溫補光裝置。進而在外界溫度過低,導致保溫防凍功能達不到預期效果時。主控裝置再控制增溫補光裝置智能調節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以使多功能防凍溫室具備進一步的保溫防凍功能,并控制增溫補光裝置對溫室大棚本體內進行補光,以有效控制溫室大棚本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另外,主控裝置再將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無線通信裝置,以使無線通信裝置通過無線網絡將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終端顯示裝置,使得操作人員在中控室便能夠獲知溫室大棚本體內的各指標狀況。因此,通過防凍溝的初步保溫防凍,以及主控裝置對各裝置的智能調節控制。使得多功能防凍溫室實現多功能化的同時,并無論在何種溫度環境,多功能防凍溫室均能夠保證其內部良好的保溫防凍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而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通過在所寫的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通過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優勢將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實際尺寸等比例縮放繪制附圖,重點在于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主旨。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的結構框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的第一結構框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中防凍溝的截面圖;
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的第二結構框圖。
圖標:200-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210-終端顯示裝置;100-多功能防凍溫室;110-溫室大棚本體;120-防凍溝;121-保溫材料;1211-作物秸稈;1212-保溫土層;130-保溫墻;140-太陽能裝置;150-檢測采集裝置;151-溫度檢測模塊;152-濕度檢測模塊;153-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60-主控裝置;170-增溫補光裝置;171-補光燈;172-增溫器;180-加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底”、“側”、“垂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垂直”、“水平”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耦合”、“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200,該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200包括:終端顯示裝置210和多功能防凍溫室100。
終端顯示裝置210具備信號運算處理、以及操控和顯示等功能,終端顯示裝置210可以為:臺式PC、移動PC、大型計算機或云計算機(計算設備)等。本實施例中,終端顯示裝置210可以為:戴爾XPS13。終端顯示裝置210可以安裝在操作人員的中控室中,終端顯示裝置210的數據接入端通過數據數據總線,例如:485總線與多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耦合。終端顯示裝置210通過耦合能夠獲取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發送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終端顯示裝置210將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發送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在其顯示器上顯示,以使操作人員通過觀測終端顯示裝置210的顯示便能夠獲知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的狀態。
多功能防凍溫室100為多個,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均能夠通過自身的結構具備一定的防凍效果。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均能夠對自身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進行檢測,并將對應檢測結果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通過數據傳輸總線發送至終端顯示裝置210。此外,每個多功能防凍溫室100還能夠根據自身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對自身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進行調節。
請參閱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100,該多功能防凍溫室100包括:溫室大棚本體110、防凍溝120、保溫墻130、太陽能裝置140、檢測采集裝置150、主控裝置160、增溫補光裝置170和加濕裝置180。
太陽能裝置140用于通過太陽能板獲取太陽能,并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進行存儲,以將存儲的電能為各裝置的工作提供供電。
檢測采集裝置150用于通過溫度傳感器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溫度信息,通過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再通過濕度傳感器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濕度信息。并通過與主控裝置160的耦合將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主控裝置160。
主控裝置160用于將獲取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通過與終端顯示裝置210的耦合均發送至終端顯示裝置210。主控裝置160通過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根據自身的預設控制程序生成調節指令。主控裝置160再通過與增溫補光裝置170和加濕裝置180的耦合,將調節指令分別發送至增溫補光裝置170和/或加濕裝置180。
增溫補光裝置170用于根據該調節指令,通過加熱調節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溫度,或也根據該調節指令,通過補光以促進溫室大棚本體110內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進而調節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二氧化碳濃度。
加濕裝置180用于根據該調節指令,通過將存儲的液態水轉化為水蒸氣以對調節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空氣進行加濕。
請參閱圖2和圖3,溫室大棚本體110為內部中空的封閉式結構。溫室大棚本體110在垂直方向的投影形狀可以為矩形,溫室大棚本體110的外壁為塑料透光薄膜,其該塑料透光薄膜使得溫室大棚本體110呈半立柱狀。溫室大棚本體110的半立柱狀的一端封閉,而溫室大棚本體110的半立柱狀的另一端在其塑料透光薄膜上設有拉鏈,以便于操作人員的出入。需要說明的是,溫室大棚本體110具體尺寸大小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進行調節,本實施例中不做具體限定。此外,檢測采集裝置150、主控裝置160、增溫補光裝置170和加濕裝置180均設置于溫室大棚本體110內,其設置位置和安裝方式可任意,再次不做具體限定。
防凍溝120為多條,每條防凍溝120均設置于溫室大棚本體110的外側壁。本實施例中,若防凍溝120的條數過多,會導致成本過高,但若防凍溝120的條數過少,則會導致防凍效果降低,優選地,防凍溝120的條數可以為兩條。兩條防凍溝120分別設置在溫室大棚本體110半立柱狀的兩端之間的外側壁。每條防凍溝120的長度均與溫室大棚本體110兩端之間的外側壁的長度相同。為保證每條防凍溝120的防凍效果,每條防凍溝120寬度可以為40cm至60cm,每條防凍溝120的深度可以為100cm。
如圖4所示,為全面發揮每條防凍溝120對溫室大棚本體110的防凍效果,每條防凍溝120內均填充有保溫材料121。保溫材料121包括:作物秸稈1211和保溫土層1212。作為一種實施方式,作物秸稈1211設置在每條防凍溝120的底部,且作物秸稈1211設置在防凍溝120內后,該作物秸稈1211設置層的厚度為60cm至80cm。此外,保溫土層1212再設置在作物秸稈1211上,以將該作物秸稈1211層完全覆蓋。
請參閱圖3,保溫墻130設置在溫室大棚本體110的半立柱狀封閉的一端,以對溫室大棚本體110再次形成保溫作用。保溫墻130由多個保溫空心磚堆砌而成。作為一種方式,若保溫墻130的尺寸過大,則導致材料浪費,若保溫墻130的尺寸過小,則導致保溫效果達不到要求,優選地,多個保溫空心磚堆砌形成的該保溫墻130的尺寸略大與溫室大棚本體110另一端縱截面的尺寸。通過設置保溫墻130,能夠在結構上再次對溫室大棚本體110產生保溫作用。
太陽能裝置140通過設置于防凍溝120上以有效獲取太陽能,其中,太陽能裝置140可以為:逆變一體機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裝置140具有多個太陽能電池板,本實施例中可以為4個,其中2個太陽能電池板均安裝在一條防凍溝120上,而另2個太陽能電池板均安裝在另一條防凍溝120上。為保證太陽能裝置140能夠有效的獲取太陽能,且太陽能裝置140又不能過占空間。故太陽能裝置140能夠與防凍溝120形成的一定的夾角,即可以為每個太陽能電池板均防凍溝120在水平方向形成40°至60°的夾角。
如圖2所示,太陽能裝置140能夠將獲取的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后,通過自身的鋰電池進行存儲。太陽能裝置140的電源的輸出端可通過電源線分別與增溫補光裝置170和加濕裝置180耦合,故太陽能裝置140能夠將適配溫補光裝置和加濕裝置180的電能分別輸出至溫補光裝置和加濕裝置180,以保證溫補光裝置和加濕裝置180的正常工作。
請參閱圖5,檢測采集裝置150包括:溫度檢測模塊151、濕度檢測模塊152和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
溫度檢測模塊151用于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溫度信息,并將該溫度信息輸出至主控模塊。具體的,溫度檢測模塊151可以包括:熱敏電阻,其中,溫度檢測模塊151可以為HSRTD系列的PFA-RTD傳感器。溫度檢測模塊151通過導線與主控模塊耦合。具體的,熱敏電阻的阻值受到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環境溫度影響。隨著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環境溫度變化時,熱敏電阻的溫度也會產生變化,從而使熱敏電阻的電阻值產生變化。熱敏電阻的電阻值變化后,溫度檢測模塊151中通過熱敏電阻的電流大小也進一步產生了變化,故通過熱敏電阻的電流的大小能夠對應當前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環境溫度,可以理解的,溫度檢測模塊151將電流通過自身的模數轉換,將模擬信號的電流轉為數字信號的溫度信息。溫度檢測模塊151通過輸出端與主控模塊的耦合將該溫度信息輸出至主控模塊。
濕度檢測模塊152用于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濕度信息,并將該濕度信息輸出至主控模塊。具體的,濕度檢測模塊152可以為RH87型濕度檢測儀。濕度檢測模塊152也可以包括:濕敏傳感器。具體的濕敏傳感器的也阻值受到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空氣濕度影響。隨著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空氣濕度變化時,濕敏傳感器的阻值也會產生變化。進而濕敏傳感器輸出的電流強弱也相應產生了變化,可以理解的,濕度檢測模塊152將電流通過自身的模數轉換,將模擬信號的電流轉為數字信號的濕度信息。濕度檢測模塊152通過輸出端與主控模塊的耦合,因而濕度檢測模塊152能夠將濕度信息通過自身的輸出端輸出至主控模塊。
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用于獲取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并將該二氧化碳濃度信息輸出至主控模塊。具體的,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可以為MIC-600-CO2型二氧化碳檢測儀。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獲取二氧化碳后,能夠根據二氧化碳模塊濃度的不同,而產生強度不同的化學反應。進而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能夠根據化學反應的強度生成對應二氧化碳濃度的二氧化碳濃度信息。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的輸出端再通過與主控模塊的耦合,故能夠將該二氧化碳濃度信息發送至主控模塊。
主控模塊可以為具有信號處理能力的一種集成電路芯片。上述的主控模塊可以是通用處理器,其可以包括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微控制單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網絡處理器(Network Processor,簡稱NP)等;還可以是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成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者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件組件。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本實施例中,主控模塊可以為微控制單元,例如:R7F0C019單片機。
主控模塊的I/O端口通過導線與檢測采集裝置150耦合,即分別與溫度檢測模塊151、濕度檢測模塊152和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耦合。其中,主控模塊耦合的I/O端口可根據實際的編程進行設定和選擇,例如:主控模塊的P121/X1管腳與溫度檢測模塊151耦合,主控模塊的P122/X2/EXCLKS管腳與濕度檢測模塊152耦合,主控模塊的P123/XT1管腳與二氧化碳檢測模塊153。主控模塊能夠通過耦合分別獲取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主控模塊能夠分別將溫度信息和預設溫度信息比較、將濕度信息和預設濕度信息比較、并將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和預設二氧化碳濃度信息比較。若該溫度信息高于預設溫度信息,且二氧化碳濃度信息低于預設二氧化碳濃度信息時,則主控模塊不進行控制。但若該溫度信息小于預設溫度信息和/或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大于預設二氧化碳濃度信息時,則主控模塊根據自身的預設控制程序能夠生成調節指令。主控模塊通過與增溫補光裝置170的耦合,例如,主控模塊的P27/SEG34管腳和P10/SEG35均與增溫補光裝置170的耦合,則主控模塊能夠將調節指令輸出至增溫補光裝置170,以通過增溫補光裝置170補光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和/或通過增溫補光裝置170進行升溫。此外,若該濕度信息高于預設濕度信息時,則主控模塊也不進行控制。但若該濕度信息小于預設濕度信息,主控模塊也能夠根據自身的預設控制程序生成調節指令。主控模塊通過與加濕裝置180的耦合,例如,主控模塊的P26/ANI20/SEG33管腳與加濕裝置180的耦合。主控模塊能夠將調節指令輸出至加濕裝置180,以通過加濕裝置180對空氣進行加濕。再者,主控模塊通過總線與終端顯示裝置210耦合,例如,主控模塊的P137/XTI管腳與總線耦合,則主控模塊還能夠將獲取的溫度信息、濕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通過總線輸出至終端顯示裝置210。
如圖5所示,增溫補光裝置170包括:補光燈171和增溫器172。
補光燈171用于對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作物進行補光,以加快作物的生長和光合作用。具體的,補光燈171可以為VQ-GLT8020W型。補光燈171的電源端與太陽能裝置140耦合,以獲取太陽能裝置140輸出的電能。補光燈171的信號輸入端再通過與主控模塊的P27/SEG34管腳的耦合,獲取主控模塊輸出的調節指令。補光燈171解析該調節指令,能夠進行發光,并通過發光加快作物的生長和加快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降低溫室大棚本體110內二氧化碳濃度。補光燈171根據主控裝置160的控制,能夠將溫室大棚本體110內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適應作物生成的較佳水準。
增溫器172用于對溫室大棚本內的環境進行增溫,以防止溫室大棚本內的環境溫度過低。具體的,增溫器172可以為80-80-40型增溫器172。增溫器172的電源端與太陽能裝置140耦合,以獲取太陽能裝置140輸出的電能。增溫器172的信號輸入端再通過與主控模塊的P10/SEG35管腳的耦合,獲取主控模塊輸出的調節指令。增溫器172在獲取到調節指令后,增溫器172能夠通過對輸入自身的空氣進行循環加熱,加熱后再通過自身的風扇轉動將熱空氣輸出,進而提高溫室大棚本內的環境溫度。增溫器172根據主控裝置160的控制,能夠在室外的溫度過低時,將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環境溫度維持在適應作物生成的較佳水準。
加濕裝置180用于對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空氣進行加濕,以防止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空氣過于干燥不利作物生長。具體的,加濕裝置180可以為:PARKOO-PHM003EA型空氣加濕器。加濕裝置180的電源端也與太陽能裝置140耦合,以獲取太陽能裝置140輸出的電能。加濕裝置180的信號輸入端再通過與主控模塊的P26/ANI20/SEG33管腳的耦合,獲取主控模塊輸出的調節指令。加濕裝置180根據該調節指令,能夠將自身內部的液態水轉換為蒸汽狀態,并將蒸汽狀態的水分通過自身風扇的轉動輸出到溫室大棚本體110內,進而提高溫室大棚本內的空氣濕度。加濕裝置180也根據主控裝置160的控制,能夠將溫室大棚本體110內的空氣濕度維持在適應作物生成的較佳水準。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多功能防凍溫室及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多功能防凍溫室應用于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多功能防凍溫室系統包括:終端顯示裝置,多功能防凍溫室包括:溫室大棚本體、防凍溝、太陽能裝置、檢測采集裝置、主控裝置和增溫補光裝置。防凍溝設置于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防凍溝內設置有保溫材料,太陽能裝置設置于防凍溝上。檢測采集裝置、主控裝置和增溫補光裝置均設置于溫室大棚本體內。主控裝置分別與檢測采集裝置和增溫補光裝置耦合,主控裝置還用于與終端顯示裝置耦合,太陽能裝置與增溫補光裝置耦合。
通過在溫室大棚本體的外側壁設置內設置防凍材料的防凍溝,能夠使多功能防凍溫室具備一定保溫防凍功能。通過檢測采集裝置獲取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并均發送至主控裝置,而主控裝置能夠根據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生成調節指令至增溫補光裝置。進而在外界溫度過低,導致保溫防凍功能達不到預期效果時。主控裝置再控制增溫補光裝置智能調節溫室大棚本體內的溫度,以使多功能防凍溫室具備進一步的保溫防凍功能,并控制增溫補光裝置對溫室大棚本體內進行補光,以有效控制溫室大棚本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另外,主控裝置再將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無線通信裝置,以使無線通信裝置通過無線網絡將溫度信息和二氧化碳濃度信息均發送至終端顯示裝置,使得操作人員在中控室便能夠獲知溫室大棚本體內的各指標狀況。因此,通過防凍溝的初步保溫防凍,以及主控裝置對各裝置的智能調節控制。使得多功能防凍溫室實現多功能化的同時,并無論在何種溫度環境,多功能防凍溫室均能夠保證其內部良好的保溫防凍效果。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