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球磨機密封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
目前,大部分電廠使用的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仍然沿用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缺陷是螺旋管內的螺旋線與接管端面布置有膨脹間隙,該間隙中不能布置螺旋線,使進入該間隙段的煤粉,金屬碎片不能及時被旋帶走,在該段堆積并隨著螺旋管運轉而做不停的環向滑動,這種環向下滑不但將該段螺旋管磨成凹槽,直至磨穿,而且在下滑過程中將煤粉、金屬小塊擠入動靜間隙中,對動靜間隙進行磨損使之增大,進而破壞密封毛氈而形成漏粉。由于以上設計的不合理,無法解決漏粉問題,使球磨機偏離設計工況運行,即迫使球磨機降壓差、降出力運行,直接影響制粉電耗增加,同時嚴重影響生產現場環境衛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對現有密封出入口的結構上進行改造,以克服現有結構缺陷,解決出入口密封漏粉問題,以提高球磨機出力,降低制粉電耗,提高發電廠制粉系統的經濟性,改善現場環境衛生。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加以描述。
本實用新型包括空心軸、螺旋管、主螺旋線及輔助螺旋線。
參見附
圖1,球磨機空心軸1內裝有用螺栓連接的螺旋管2,螺旋管2加有凸臺9,螺旋管2中插有接管7的一端,接管7另一法蘭端用螺栓連接有料斗8。接管7與凸臺9形成動靜間隙e,動靜間隙外用毛氈5附堵,毛氈5外用壓板6壓實,壓板6用螺栓連接在螺旋管2上,螺旋管2內壁焊接有8--12根主螺旋線3,將主螺旋線3延伸過膨脹間隙b,并深入接管7外部,深度為C,為了考慮接管7流通面積,將主螺旋線3的延伸段截面高度變小,與螺旋管2的新凸臺9高度平齊,另外,在每相鄰兩根主螺旋線3中間加裝1--2根輔助螺旋線4,輔助螺旋線4的截面尺寸與主螺旋線3的延伸段相同,長度比主螺旋線3延伸段長50-300毫米,共設9--27根輔助螺旋線。
利用本實用新型改造某電廠球磨機密封出入口結構后,得出以下運行參數及主要技術指標對比數據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與原有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相比,球磨機出力有較大增加,制粉電耗有所降低,經預測,改造后每臺爐的制粉系統每年可節約57.8萬元。
權利要求1.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包括一球磨機空心軸(1),空心軸(1)內裝有用螺栓連接的螺旋管(2),螺旋管(2)中插有接管(7)的一端,接管(7)的另一法蘭端用螺栓連接有料斗(8),其特征在于,螺旋管(2)加有凸臺(9),接管(7)與凸臺(9)形成動靜間隙e,螺旋管(2)內壁焊接有8--12根主螺旋線(3),將主螺旋線(3)延伸過膨脹間隙b,并深入接管(7)內部,深度為C,為了考慮接管(7)的流通面積,將主螺旋線(3)的延伸段截面高度變小,與螺旋管(2)的新凸臺(9)高度平齊,在每相鄰兩根主螺旋線(3)中間加裝1--2根輔助螺旋線(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輔助螺旋線(4)的截面尺寸與主螺旋線(3)的延伸段相同,長度比主螺旋線(3)延伸段長50--300毫米,共設9--27根輔助螺旋線(4)。
專利摘要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包括一空心軸,空心軸內裝有螺旋管,螺旋管加有凸臺,接管與凸臺形成動靜間隙。螺旋管內壁焊接有8—12根主螺旋線,主螺旋線延伸過膨脹間隙,并深入接管內部,主螺旋線的延伸段截面高度變小,與螺旋管的新凸臺高度平齊,在每相鄰兩根主螺旋線中間加裝1—2根輔助螺旋線。經過改造的球磨機出入口密封結構與原有的結構相比,具有球磨機出力大大增加、制粉電耗有所降低的優點。
文檔編號B02C17/18GK2404585SQ992350
公開日2000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1999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1999年10月27日
發明者田兵堂 申請人:田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