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設計農用器械領域,具體設計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
【背景技術】
[0002]中耕培土是棉花生長季節重要的田間管理措施,是耗費人力工作量最大的工作環節,在棉花生產中占較大的工作比重,是棉花雨季順利排水、防棉花倒伏、防霉爛鈴重要的保障,是棉花高產、穩產、優質的重要措施之一。
[0003]根據棉花生長與雨季到來時間,棉花蕾期到初花期間(每年6月底7月初),棉花果枝不太長,封根不會造成斷枝;同時也是黃河流域雨季即將到來之時,此時是封根培土的最佳時間。傳統封根培土多采用人力、畜力,工作量大,效率差。現代農業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產機械化。目前,封根所用培土機有犁刀式、螺旋式等多種類型,多與手扶拖拉機配套,這些機具多數屬通用型中耕培土機,不適宜有長果枝橫生的棉花。為了切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針對現有培土機在棉花封根培土中存在的諸多不利因素,擬設計一種新型的封根培土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調節深度及寬度的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根據實際需要可在田間作物壟間50-90cm范圍內工作,在10馬力微耕機牽引下可完成10-20cm深土層的封根培土作業。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所述培土器包括:耕機連接器、立柱、上橫梁、下橫梁、犁、深度調節螺桿和寬度調節螺桿組成,所述耕機連接器與所述上橫梁連接,所述上橫梁分別與所述立柱一端、深度調節螺桿一端連接,所述下橫梁分別與所述立柱另一端、深度調節螺桿另一端連接,所述犁與所述下橫梁連接,所述寬度調節螺桿與所述下橫梁連接。
[0007]進一步的,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所述第一柱體、第二柱體皆為空心柱,所述第一柱體外徑與所述第二柱體內徑相等,所述第一柱體一端套設于所述第二柱體內。
[0008]進一步的,所述上橫梁一端與所述耕機連接器連接,所述上橫梁另一端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立柱連接于所述上橫梁上靠近所述耕機連接器處。
[0009]進一步的,所述下橫梁一端與所述立柱另一端連接,所述深度調節螺桿一端固定于所述下橫梁另一端,所述下橫梁與所述深度調節螺桿連接一端還設有第二通孔與所述寬度調節螺桿配合,所述深度調節螺桿另一端穿過所述上橫梁的第一通孔并于第一通孔兩側設置螺母。
[0010]進一步的,所述犁固定連接于所述下橫梁與所述立柱連接處,所述犁包括兩塊弧形鋼板,兩所述弧形鋼板一端固定連接,相接處成斜角45度,每塊所述弧形鋼板上皆設有寬度調節螺桿。
[0011]進一步的,所述寬度調節螺桿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弧形鋼板相反兩弧形鋼板連處一端,所述寬度調節螺桿另一端穿過所述下橫梁上的第二通孔并在第二通孔兩側設置螺母。
[0012]進一步的,所述耕機連接器上設有安裝孔。
[0013]本實用新型的根據實際需要可在田間作物壟間50-90cm范圍內工作,在10馬力微耕機牽引下可完成10-20cm深土層的封根培土作業,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切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結構主示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結構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7]相反,本實用新型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8]如圖1、2所示,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所述培土器包括:耕機連接器
1、立柱2、上橫梁3、下橫梁4、犁5、深度調節螺桿6和寬度調節螺桿7組成,所述耕機連接器1與所述上橫梁3連接,所述上橫梁3分別與所述立柱2 —端、深度調節螺桿6 —端連接,所述下橫梁4分別與所述立柱2另一端、深度調節螺桿6另一端連接,所述犁5與所述下橫梁4連接,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與所述下橫梁4連接。
[0019]所述耕機連接器1上設有安裝孔用于與微耕機相連,所述耕機連接器1由100x50x15x2.5槽鋼加工而成。
[0020]所述立柱2包括:第一柱體21與第二柱體22,所述第一柱體21、第二柱體22皆為空心柱,所述第一柱體21外徑與所述第二柱體22內徑相等,所述第一柱體21 —端套設于所述第二柱體22內,所述第一柱體21與第二柱體22之間可以相轉動、上下相對滑動,所述第一柱體21與所述第二柱體22也可上下替換,所述立柱2是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的主要受力構件,由45*45方鋼加工而成,總長35-55cm。
[0021]所述上橫梁3 —端與所述耕機連接器1連接,所述上橫梁3另一端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立柱2連接于所述上橫梁3上靠近所述耕機連接器1處。
[0022]所述下橫梁4 一端與所述立柱2另一端連接,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 —端固定于所述下橫梁4另一端,所述下橫梁4與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連接一端還設有第二通孔用于與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配合,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另一端穿過所述上橫梁3的第一通孔并于第一通孔兩側設置螺母,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為全絲螺桿(Φ 14,高45cm),通過上下兩個螺母與上橫梁3固定,使用時旋轉深度調節螺桿6上的兩個螺母,可以實現10-20cm 土層深度調節。
[0023]所述犁5固定連接于所述下橫梁4與所述立柱2連接處,所述犁5包括兩塊弧形鋼板51,兩所述弧形鋼板51 —端固定連接,相接處成斜角45度,每塊所述弧形鋼板51上皆設有寬度調節螺桿7,所述弧形鋼板是由3mm厚、長80cm、寬22cm的鋼板捶打制弧便于土壤外翻,兩鋼板相接處成斜角45度切割,成型后焊接而成。犁頭由推土弧形鋼板后方焊接加固而成。
[0024]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 —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弧形鋼板51相反兩弧形鋼板連處一端,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另一端穿過所述下橫梁4上的第二通孔并在第二通孔兩側設置螺母,所述寬度調節螺桿(Φ 12,長32cm)可實現50-90cm范圍的張合,滿足作物寬壟培土需要。
[0025]本實用新型的根據實際需要可在田間作物壟間50_90cm范圍內工作,在10馬力微耕機牽引下可完成10-20cm深土層的封根培土作業,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切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主權項】
1.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土器包括:耕機連接器(1)、立柱(2 )、上橫梁(3 )、下橫梁(4 )、犁(5 )、深度調節螺桿(6 )和寬度調節螺桿(7 )組成,所述耕機連接器(1)與所述上橫梁(3)連接,所述上橫梁(3)分別與所述立柱(2)—端、深度調節螺桿(6) —端連接,所述下橫梁(4)分別與所述立柱(2)另一端、深度調節螺桿(6)另一端連接,所述犁(5)與所述下橫梁(4)連接,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與所述下橫梁(4)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包括:第一柱體(21)與第二柱體(22),所述第一柱體(21)、第二柱體(22)皆為空心柱,所述第一柱體(21)外徑與所述第二柱體(22)內徑相等,所述第一柱體(21)—端套設于所述第二柱體(22)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橫梁(3)—端與所述耕機連接器(1)連接,所述上橫梁(3 )另一端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立柱(2 )連接于所述上橫梁(3 )上靠近所述耕機連接器(1)處。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橫梁(4)一端與所述立柱(2)另一端連接,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 —端固定于所述下橫梁(4)另一端,所述下橫梁(4)與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連接一端還設有第二通孔與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配合,所述深度調節螺桿(6)另一端穿過所述上橫梁(3)的第一通孔并于第一通孔兩側設置螺母。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犁(5)固定連接于所述下橫梁(4)與所述立柱(2 )連接處,所述犁(5 )包括兩塊弧形鋼板(51),兩所述弧形鋼板(51) —端固定連接,相接處成斜角45度,每塊所述弧形鋼板(51)上皆設有寬度調節螺桿(7)。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弧形鋼板(51)相反兩弧形鋼板連處一端,所述寬度調節螺桿(7)另一端穿過所述下橫梁(4)上的第二通孔并在第二通孔兩側設置螺母。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耕機連接器(1)上設有安裝孔。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節式寬壟棉田封根培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土器包括:耕機連接器、立柱、上橫梁、下橫梁、犁、深度調節螺桿和寬度調節螺桿組成,所述耕機連接器與所述上橫梁連接,所述上橫梁與所述立柱一端、深度調節螺桿一端連接,所述下橫梁與所述立柱另一端、深度調節螺桿另一端連接,所述犁與所述下橫梁連接,所述寬度調節螺桿與所述下橫梁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根據實際需要可在田間作物壟間50-90cm范圍內工作,在10馬力微耕機牽引下可完成10-20cm深土層的封根培土作業,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切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IPC分類】A01B39/14, A01B39/04, A01B39/22
【公開號】CN205142796
【申請號】CN201520777294
【發明人】房衛平, 唐中杰, 謝德意, 聶利紅, 趙元明, 謝德付
【申請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