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其特征是,立體支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5?1.0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的底端為豎直的立柱,其上為若干圓環疊加組成,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支架,在蒺藜生長到10厘米以上開始分枝時,透過立柱頂端圓環的“十”字形橫撐空隙處把蒺藜生長頂端置于立體支架上,使蒺藜的莖葉借助立體支架向上攀爬生長,避免蒺藜莖葉匍匐地面,不僅使蒺藜植株通風透光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蒺藜的收獲,有利于提高蒺藜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專利說明】
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種植領域,具體是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
【背景技術】
[0002]蒺藜是一種陸生藥用植物,含蒺藜多糖;生物堿哈爾滿、哈爾堿、哈爾醇、對羥基苯乙酮基一3甲氧基一4羥基取代桂皮酰胺;黃酮;氨基酸;留體皂甙等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腦血管、利水降糖、抑癌抗菌等多種功效;由于蒺藜在自然界中是匍匐生長的,莖葉緊貼地面,在地面潮濕環境下,易于誘發白銹病、黑斑病、白粉病和銹病等病害以及蟋蟀、豆蚜、紅蜘蛛的蟲害,使蒺藜生長受到影響。
【發明內容】
[0003]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其特征是,立體支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5-1.0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的底端為豎直的立柱,立柱高度25-30厘米,插入地面15-20厘米,保持地面立柱高度10厘米,立柱頂端圓環直徑8-12厘米,由呈“十”字形橫撐連接于立柱頂端,其上為若干圓環疊加組成,圓環間距5-8厘米,由若干斜撐分別連接于圓環上,斜撐與地平面呈20-40°角,使立體支架成為一個呈倒圓臺體,最上端圓環直徑30-40厘米,最上端圓環與立柱頂端圓環垂直間距10-15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支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
[0005]有益效果: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支架,在蒺藜生長到10厘米以上開始分枝時,透過立柱頂端圓環的“十”字形橫撐空隙處把蒺藜生長頂端置于立體支架上,使蒺藜的莖葉借助立體支架向上攀爬生長,避免蒺藜莖葉匍匐地面,不僅使蒺藜植株通風透光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蒺藜的收獲,有利于提高蒺藜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圖。
[0007]圖中:I圓環,2斜撐,3橫撐,4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08]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其特征是,立體支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8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的底端為豎直的立柱(4),立柱(4)高度30厘米,插入地面20厘米,保持地面立柱(4)高度10厘米,立柱(4)頂端圓環(I)直徑10厘米,由呈“十”字形橫撐(3)連接于立柱(4)頂端,其上為4層圓環(I)疊加組成,圓環
(I)間距7厘米,由6支斜撐(2)分別連接于圓環(I)上,斜撐(2)與地平面呈30°角,使立體支架成為一個倒圓臺體,最上端圓環(I)直徑35厘米,最上端圓環(I)與立柱頂端圓環(I)垂直間距10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支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使用本實用新型立體支架,在蒺藜生長到10厘米以上開始分枝時,透過立柱(4)頂端圓環(I)的“十”字形橫撐(3)空隙處把蒺藜生長頂端置于立體支架上,使蒺藜的莖葉借助立體支架向上攀爬生長,避免蒺藜莖葉匍匐地面,不僅使蒺藜植株通風透光好,還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也便于蒺藜的收獲,有利于提高蒺藜的產量與品質;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使用方便、便于管理、效果良好。
【主權項】
1.一種蒺藜種植立體支架,其特征是,立體支架采用PPR塑料線性材料制作,所述線性材料直徑0.5-1.0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的底端為豎直的立柱,立柱高度25-30厘米,插入地面15-20厘米,保持地面立柱高度10厘米,立柱頂端圓環直徑8-12厘米,由呈“十”字形橫撐連接于立柱頂端,其上為若干圓環疊加組成,圓環間距5-8厘米,由若干斜撐分別連接于圓環上,斜撐與地平面呈20-40°角,使立體支架成為一個呈倒圓臺體,最上端圓環直徑30-40厘米,最上端圓環與立柱頂端圓環垂直間距10-15厘米;所述立體支架為一次澆鑄成型,支架表面及接口處均光滑無刺。
【文檔編號】A01G9/12GK205648510SQ201620379008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日 公開號201620379008.8, CN 201620379008, CN 205648510 U, CN 205648510U, CN-U-205648510, CN201620379008, CN201620379008.8, CN205648510 U, CN205648510U
【發明人】楊書戈, 楊成勝
【申請人】楊書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