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腸類制品生產機組中的灌料及打結裝置。
背景技術:
在腸類制品生產中需要對已灌料的腸衣進行分節和打結,香腸、火腿腸等單結長度較長的腸類制品的打結多采用繩系或金屬環卡箍方式,而脆皮腸、熱狗腸等單結長度較短的腸類制品的打結則多采用腸衣扭轉打結的方式。在現有的腸類制品生產機組中,腸衣扭轉打結是通過如下方式完成的腸衣套在灌料管上,通過灌料管向腸衣內灌料,在灌料管的出料口一端設置有可旋轉的機械爪,腸衣在灌料后向機械爪方向移動,由機械爪抓住旋轉打結,并使之分節,之后機械爪松開,然后再抓住下一節再旋轉打結和分節。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機械爪打結裝置結構復雜,需要由電腦控制灌料機構與打結機構協同動作,機組保養和維護工作量大。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腸類制品生產機組中的打結裝置結構復雜之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灌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料管上套裝有傳動輪,該傳動輪通過滾動軸承與所述灌料管連接;所述灌料管的前部套裝有腸衣套管,該腸衣套管的后端與所述傳動輪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中,所述灌料管固定于脆皮腸加工機組的機架上,灌料前將腸衣套裝于所述腸衣套管上,腸衣包覆所述灌料管的出料口,由所述灌料管向腸衣內灌料,由加工機組中的分節機構將已灌料的腸衣沿所述灌料管的軸線向外拖拉并分節,同時所述傳動輪在傳動機構的作用下帶動所述腸衣套管旋轉,在灌料的同時帶動腸衣旋轉使腸衣扭結,從而實現對已灌料腸衣的打結。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腸衣套管的前部具有一沿腸衣套管的徑向逐漸向外延伸的錐形段,該錐形段所形成的錐面朝向所述腸衣套管的后部。通過該改進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所述腸衣套管與腸衣內壁之間有足夠的摩擦力使腸衣能隨同所述腸衣套管旋轉,而且還能為拖動過程中的腸衣提供適當的阻尼,使腸衣的拖動速度均勻。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衣套管的前部還套裝有與腸衣套管可拆卸連接的腸衣固定管,所述腸衣固定管具有圓錐狀的后部和圓筒狀的前部。通過該改進可以達到使腸衣套入所述腸衣套管更為方便的效果,生產時可先拆下所述腸衣固定管,將腸衣套入所述腸衣套管,再裝上所述腸衣固定管,然后拖動腸衣的前端并使其擴張越過所述腸衣固定管而包覆所述灌料管的出料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的特點,與加工機組中的分節機構配合能對灌料過程中的腸類制品進行分節和打結,尤其適用于生產單節長度較短的腸類制品。
本說明書包括如下兩幅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中出料口一端的一種結構的示意圖(放大);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中出料口一端的另一種結構的示意圖(放大)。
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傳動輪1、滾動軸承2、管接頭3、灌料管10、前部11、后部12、調節槽13、腸衣套管20、腸衣固定管21、錐形段2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在本說明書中,所述“前部”是指靠近或朝向所述灌料管出料端口的部位,所述“后部”是指靠近或朝向所述灌料管入料端口的部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灌料管10,灌料管10上套裝有傳動輪1,該傳動輪1通過滾動軸承2與灌料管10連接。灌料管10的前部11套裝有腸衣套管20,該腸衣套管20的后端與傳動輪1連接。
在腸類制品加工機組中,灌料管10固定于機架上,傳動輪1由機組的傳動機構傳動。傳動機構可以采用機械領域中通用的各種機構,如皮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或磨擦輪傳動等,相應地傳動輪1可以是皮帶輪、鏈輪、齒輪輪或摩擦傳動輪。
如圖2所示,為使腸衣套管與腸腸衣的內壁之間有足夠的摩擦力使腸衣能隨同腸衣套管20旋轉、并為拖動過程中的腸衣提供適當的陰尼,使腸衣的拖動速度均勻,腸衣套管20的前部具有一沿腸衣套管20的徑向逐漸向外延伸的錐形段22,錐形段22所形成的錐面朝向腸衣套管20的后部。不難理解,為套裝方便,腸衣套管20的外徑應略小于腸衣的內徑,而該錐形段22上的最大外徑則應略大于腸衣的內徑。腸衣套管20后端與傳動輪1的連接宜采用螺紋連接,套裝腸衣時,可將腸衣套管20從傳動輪1上旋下,將腸衣從腸衣套管20的后端向前套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腸衣套管20不會從旋轉的傳動輪1上松脫。
如圖3所示,為使腸衣套入腸衣套管20更為方便,腸衣套管20的前部還套裝有與腸衣套管20可拆卸連接的腸衣固定管21,腸衣固定管21具有圓錐狀的后部和圓筒狀的前部。該圓筒狀前部的外徑應略大于腸衣的內徑,而腸衣套管20的外徑則應略小于腸衣的內徑。同樣,腸衣套管20與腸衣固定管2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宜采用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套裝腸衣時,先將腸衣固定管21從腸衣套管20上旋下,可方便地將腸衣從腸衣套管20有前端套入其上。
如圖1所示,在灌料管10的后部12上開有沿灌料管10軸線延伸的調節槽13,調節槽13的作用是使灌料管10前端的出料口與分節機構之間的距離可調。
如圖1所示,灌料管10的后端口上還活動連接有管接頭3,機組送料機構通過管接頭3與灌料管10相連通。
〔實施列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灌料管10,灌料管10上套裝有傳動輪1,該傳動輪1通過滾動軸承2與灌料管10連接。灌料管10的前部11套裝有腸衣套管20,該腸衣套管20的后端與傳動輪1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如圖2所示,腸衣套管20的前部具有一沿腸衣套管20的徑向逐漸向外延伸的錐形段22,錐形段22所形成的錐面朝向腸衣套管20的后部。腸衣套管20的外徑略小于腸衣的內徑,而該錐形段22上的最大外徑則應略大于腸衣的內徑。
〔實施例2〕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灌料管10,灌料管10上套裝有傳動輪1,該傳動輪1通過滾動軸承2與灌料管10連接。灌料管10的前部11套裝有腸衣套管20,該腸衣套管20的后端與傳動輪1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如圖3所示,腸衣套管20的前部還套裝有與腸衣套管20螺紋連接的腸衣固定管21,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亦相反。腸衣固定管21具有圓錐狀的后部和圓筒狀的前部,該圓筒狀前部的外徑略大于腸衣的內徑,而腸衣套管20的外徑則略小于腸衣的內徑。本實施例為優選實施例。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原理,由于對相同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很容易在此基礎上進行若干修改和改動的。因此,本說明書并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范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灌料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料管(10)上套裝有傳動輪(1),該傳動輪(1)通過滾動軸承(2)與所述灌料管(10)連接;所述灌料管(10)的前部(11)套裝有腸衣套管(20),該腸衣套管(20)的后端與所述傳動輪(1)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衣套管(20)的前部具有一沿腸衣套管(20)的徑向逐漸向外延伸的錐形段(22),該錐形段(22)所形成的錐面朝向所述腸衣套管(20)的后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衣套管(20)后端與所述傳動輪(1)的連接為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所述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衣套管(20)的前部還套裝有與腸衣套管(20)可拆卸連接的腸衣固定管(21),所述腸衣固定管(21)具有圓錐狀的后部和圓筒狀的前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衣套管(20)與腸衣固定管(2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為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的旋緊方向與所述傳動輪(1)的旋轉方向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1)可以是皮帶輪、鏈輪、齒輪或摩擦傳動輪。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料管(10)的后部(12)上開有沿灌料管(10)軸線延伸的調節槽(13)。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料管(10)的后端口上還活動連接有管接頭(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腸類制品加工的灌料及扭結裝置,它包括一中空的、其上套裝有傳動輪的灌料管,傳動輪通過滾動軸承與灌料管連接,灌料管的前部套裝有腸衣套管,腸衣套管的后端與傳動輪連接。灌料管固定于加工機組的機架上,灌料前將腸衣套裝于腸衣套管上,腸衣包覆灌料管的出料口,由灌料管向腸衣內灌料,由分節機構將已灌料的腸衣沿灌料管的軸線向外拖拉并分節,同時傳動輪帶動腸衣套管旋轉使腸衣旋轉扭結。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動作可靠的特點,與分節機構配合能對加工過程中的腸類制品進行分節和打結,尤其適用于生產單節長度較短的腸類制品。
文檔編號A22C11/00GK2750668SQ2004200606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5日
發明者黃木昌 申請人:黃木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