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果實貯藏保鮮方法,涉及園藝產品貯藏保鮮方法,尤其涉及通過乙醇處理濃度篩選,進行楊梅等果實采后防腐的貯藏保鮮方法。
背景技術:
乙醇(ethanol)為植物天然代謝產物,通過植物呼吸代謝糖酵解途徑產生的丙酮酸在無氧條件下生成的。采后園藝產品貯藏期間進行無氧呼吸的過程中能產生乙醇,過多積累乙醇會對園藝產品本身造成傷害,影響貯藏壽命。然而,適當濃度的乙醇處理,能延緩果實成熟、衰老進程,改善果實品質,減少果實腐爛,減輕果實生理病害,從而延長貨架壽命(Pesis,2005)。
由于乙醇揮發后無殘留物、無異味等特性,正逐步替代一些人工合成的殺蟲劑和食品添加劑,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列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GRAS),因此乙醇在園藝產品采后領域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應用乙醇減少果實腐爛的研究越來越多。結果顯示,芒果果實低溫貯藏前用80%乙醇蒸氣處理,果皮凹陷和黑斑癥狀減少,果實腐爛減輕(Jennings和Saltveit,1994;Pesis等1997);乙醇蒸氣處理可明顯減少蘋果低溫貯藏過程中虎皮病的發生,降低果實腐爛率,改善果實品質;采用40%乙醇浸果處理葡萄果實,能完全抑制果實軟腐菌(Rhizopus stolonifer)的繁殖(Lichter等,2002);乙醇還能有效抑制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和綠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對橙的侵染,減少果實酸腐病的發生(Yuen等,1995)。
乙醇處理方式一般為浸果、噴灑和氣體熏蒸。前兩種方式容易造成液體殘留在果實表面,滲透于組織中,使細胞膜破損,處理不當反而增加了微生物和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加速了果實腐爛。因此,國際上開始探索乙醇氣體熏蒸處理對葡萄(Chervin等,2003,2005;Lurie等,2006)、蘋果(Jamieson等,2003)、芒果(Plotto等,2006)和綠花菜(Suzuki等,2004)等園藝產品腐爛的控制,研究顯示效果良好。
乙醇一般可使用于園藝產品采后、裝箱運輸前或出售前,在溫室、冷庫、集裝箱和包裝箱中均可處理。乙醇使用方法簡單,保鮮效果明顯,可適合大規模商業性應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對于某一新材料應用時,必須對使用濃度、處理時間、處理時的溫度和材料的品種、成熟度或發育期等進行試驗后才能應用。特別是乙醇的處理效應與處理濃度密切相關。乙醇濃度低于6ml/kg(果實)的處理能夠促進綠熟番茄果實的成熟,但是抑制了破色果實的成熟(Ritenour等,1997)。
楊梅果實屬于躍變型果實(Zhang等,2005)。研究顯示,采后楊梅果實容易發生腐爛,侵染性病害的侵染源主要有酵母菌類(Saccharomyces spp和Candida spp)、青霉菌類(Penicillium sp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和鐮孢霉(Fusarium spp)等(戚行江等,2003)。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楊梅果實采后腐爛損失,延長貯運期,提供一種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本發明方法采用乙醇氣體熏蒸處理,通過不同濃度乙醇氣體篩選,確定最佳處理濃度,有效地減少楊梅果實采后貯藏過程中腐爛的發生,延長貯運期,且操作簡便。
本發明方法通過以下步驟實現(1)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果實,直接放入密封容器中;(2)對果實用不同濃度的乙醇氣體密閉于20L塑料桶熏蒸進行處理,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和0℃;(3)處理后分別置于20℃和0℃下貯藏。
步驟(2)中乙醇氣體不同濃度選用200,500,1000和1500μl/L。
經0℃貯藏5-7天后轉入20℃貨架期(2天),檢測貨架間果實腐爛率、果實內乙醇水平和花青苷含量等。
乙醇氣體來自預飽和處理濾紙(20.0cm×20.0cm),20℃乙醇母液濃度分別為3.0、5.0、10.0和15.0ml/L;0℃乙醇母液濃度為10.0、20.0、40.0和60.0ml/L,貯藏環境相對濕度為92-98%,各乙醇濃度均設3次重復。
處理過程中乙醇氣體濃度可以用氣相色譜法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如下用醫用注射器從密閉容器中抽取1.0mL氣體,用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測定條件為進樣溫220℃,檢測溫90℃,柱溫160℃(2m長×4mm內徑填充80-100孔紅色硅藻土色譜載體的柱子),氣相色譜采用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100μl/L乙醇氣體作為標準氣體;標準乙醇氣體購于北京北分氦譜氣體有限公司。
本發明方法也可在園藝其它產品的貯藏中應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減輕貯藏過程中果實腐爛的發生,促進果實色素等積累,維持良好的果實品質和產品商品性,并且無毒,無殘留,無不良氣味;處理方便,材料便宜易得,可使用于采后集裝箱運輸前或出售前,在溫室、冷庫、集裝箱和包裝箱中均可處理,適合于大規模商業性應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1為溫度對預飽和不同濃度乙醇母液的濾紙產生乙醇氣體量的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結合實施例和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參見圖1,乙醇氣體在不同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不同,乙醇在20℃可產生的飽和蒸氣壓是44.0μL/L,而0℃下乙醇蒸汽釋放量相當于20℃下的1/4。處理過程中20℃下5.0mL/L的母液可以產生500μL/L的乙醇蒸汽,相當于0℃下20.0mL/L母液產生的乙醇蒸汽;20℃下10.0mL/L的母液可以產生1000μL/L的乙醇蒸汽,相當于0℃下40.0mL/L母液產生的乙醇蒸汽。
實施例二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楊梅果實,放入塑料籃筐里懸空于密封容器中。用200μl/L濃度乙醇處理,即在20L密封瓶中放入預飽和的30張濾紙片(20mm×20mm),飽和的乙醇母液20℃下為3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0℃下為10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飽和濾紙片不滴水后放置塑料籃筐底部(不與果實直接接觸),密封容器,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或0℃,處理后的果實貯藏于20℃或0℃下。
實施例三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楊梅果實,防入塑料籃筐里懸空于密封容器中。用500μl/L濃度乙醇處理,即在20L密封瓶中放入預飽和的30張濾紙片(20mm×20mm),飽和的乙醇母液20℃下為5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0℃下為20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飽和濾紙片不滴水后放置塑料籃筐底部(不與果實直接接觸),密封容器,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或0℃,處理后的果實貯藏于20℃或0℃下。
實施例四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楊梅果實,防入塑料籃筐里懸空于密封容器中。用1000μl/L濃度乙醇處理,即在20L密封瓶中放入預飽和的30張濾紙片(20mm×20mm),飽和的乙醇母液20℃下為10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0℃下為40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飽和濾紙片不滴水后放置塑料籃筐底部(不與果實直接接觸),密封容器,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或0℃,處理后的果實貯藏于20℃或0℃下。
實施例五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楊梅果實,防入塑料籃筐里懸空于密封容器中。用1500μl/L濃度乙醇處理,即在20L密封瓶中放入預飽和的30張濾紙片(20mm×20mm),飽和的乙醇母液20℃下為15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0℃下為60ml/L的乙醇與蒸餾水溶液。飽和濾紙片不滴水后放置塑料籃筐底部(不與果實直接接觸),密封容器,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或0℃,處理后的果實貯藏于20℃或0℃下。
實施例六以‘荸薺’楊梅為例,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果實,分成五組(1)果實放入密封容器中,放置浸潤了蒸餾水的飽和濾紙片(control);(2)果實放入密封容器中,用2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驗例一進行);(3)用5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驗例二進行);(4)用10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施例三進行);(5)用15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施例四進行)。
處理后的果實轉移至20℃貯藏,或者0℃貯藏5天后轉移至20℃貨架期2天。定期檢測果實品質相關指標。研究結果參見表1,采后貯藏過程中,楊梅果實腐爛率增加,20℃下貯藏3天,對照果實腐爛率達到28.7%,低溫抑制果實腐爛發生。200μL/L,500μL/L和1000μL/L乙醇處理楊梅果實抑制了果實腐爛率的發生,貯藏結束(3天)時,腐爛率比對照果分別降低了16.7,31.7和45.0%,而1500μL/L乙醇處理反而促進了果實腐爛率的增加。0℃貯藏5天果實很少發生腐爛,轉移至20℃貨架期后果實腐爛率迅速上升,對照果在貨架2天,腐爛率到達47.8%,3個濃度乙醇處理均顯著抑制了腐爛發生,分別比對照低14.0,24.2和32.6%,1500μL/L乙醇處理與對照果無顯著差異。乙醇處理對果實腐爛率的影響與濃度有關,其中以1000μL/L的乙醇氣體濃度處理效果最佳。為檢測乙醇氣體處理是否能夠滲透到果實組織,隨后產生不良氣味殘留,測定果實組織內乙醇含量,結果顯示,無論500μL/L還是1000μL/L的乙醇氣體處理,貯藏后果實組織內的乙醇含量與對照無顯著差異(參見表2)。乙醇處理對果實成熟衰老進程(呼吸強度和乙烯釋放量)無顯著的促進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采后果實相關品質(糖、酸、硬度等)的劣變(數據未顯示),乙醇處理促進了采后楊梅果實花青素的積累(參見表3)。20℃貯藏1天,1000μL/L處理的果實比對照果花青苷含量高4.9%;貯藏3天,處理果比對照果高13.5%。低溫貯藏延緩了果實花青苷的積累,貯藏5天果實內花青苷含量比采收是分別增加了1.9(對照果)和6.3%(1000μL/L)。果實在貨架期間花青苷積累速率增加,至貯藏結束,處理果實比對照果實花青苷含量高14.6%。
表1 不同濃度乙醇蒸汽處理‘荸薺’楊梅果實于20℃貯藏過程及其轉入20℃貨架期的果實腐爛率變化
注表中的英文字母為顯著性差異測驗結果,不同字母表示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2 乙醇蒸汽處理后‘荸薺’楊梅果實20℃貯藏過程及其轉入20℃貨架期的果實組織內含乙醇水平變化
注表中的英文字母為顯著性差異測驗結果,不同字母表示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3 乙醇氣體處理‘荸薺’楊梅20℃貯藏過程及其轉入20℃貨架期的果實花青苷含量變化
注表中的英文字母為顯著性差異測驗結果,不同字母表示存在顯著差異(P<0.05)。
實施例七以‘東魁’楊梅為例,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果實,分成四組(1)果實放入密封容器中,放置浸潤了蒸餾水的飽和濾紙片(control);(2)用5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驗例二進行);(3)用10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驗例三進行);(4)用1500μl/L濃度乙醇氣體處理(按實驗例四進行)。
處理后的果實轉移至20℃貯藏,或者0℃貯藏5天后轉移至20℃貨架期2天。定期檢測果實品質相關指標。研究結果參見表4,采后貯藏過程中,楊梅果實腐爛率增加,20℃下貯藏3天,對照果實腐爛率達到41.1%,低溫抑制果實腐爛發生。500和1000μL/L乙醇處理楊梅果實抑制了果實腐爛率的發生,貯藏結束(3天)時,腐爛率比對照果分別降低了31.1和47.3%,而1500μL/L乙醇處理反而促進了果實腐爛率的增加。0℃貯藏5天果實很少發生腐爛,轉移至20℃貨架期后果實腐爛率迅速上升,對照果在貨架2天,腐爛率到達57.6%,500和1000μL/L的乙醇處理均顯著抑制了腐爛發生,分別比對照低16.1和34.9%,1500μL/L乙醇處理與對照果無顯著差異。乙醇處理對果實腐爛率的影響與濃度有關,其中以1000μL/L的乙醇蒸汽濃度處理效果最佳。
表4 不同濃度乙醇蒸汽處理‘東魁’楊梅果實于20℃貯藏過程及其轉入20℃貨架的果實腐爛率變化
注表中的英文字母為顯著性差異測驗結果,不同字母表示存在顯著差異(P<0.05)。
權利要求
1.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防腐劑選擇乙醇氣體,其特征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1)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楊梅果實,直接放入密封容器中;(2)用乙醇氣體對楊梅果實用200~1500μl/L的不同濃度乙醇氣體密閉于20L塑料桶熏蒸進行處理,處理時間6-8小時,處理溫度20℃和0℃;(3)處理后分別置于20℃和0℃下貯藏,貯藏環境相對濕度為92-9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其特征是步驟(2)中乙醇氣體不同濃度選用200、500、1000和1500μl/L。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其特征是步驟(2)所述的乙醇氣體來自20.0cm×20.0cm預飽和處理濾紙,其中20℃乙醇母液濃度為3.0、5.0、10.0和15.0ml/L;0℃乙醇母液濃度為10.0、20.0、40.0和60.0ml/L,各乙醇濃度均設3次重復。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其特征是經0℃貯藏5-7天后轉入20℃貨架期2天,檢測貨架間果實腐爛率、果實內乙醇水平和花青苷含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楊梅果實采后防腐方法,將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無機械損傷的果實直接放入密封容器中,對果實用不同濃度的乙醇氣體密閉于20L塑料桶熏蒸進行6-8小時處理,溫度20℃和0℃,處理后分別置于20℃和0℃下貯藏。本發明可有效減輕貯藏過程中果實腐爛的發生,減少損失,促進果實色素等積累,維持良好的果實品質和產品商品性,并且無毒,無殘留,無不良氣味;操作簡便,材料便宜易得,可使用于采后集裝箱運輸前或出售前,在溫室、冷庫、集裝箱和包裝箱中均可處理,適合于大規模商業性應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23B7/152GK101049114SQ20071006843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8日
發明者陳昆松, 張望舒, 徐昌杰, 鄭金土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