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劃痕儀。
背景技術:
農桿菌介導的大豆子葉節遺傳轉化法是大豆轉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大豆子葉節 法再生周期長,每一步都能精確操作是提高遺傳轉化效率的難點。建立大豆子葉節高效再 生體系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準確的處理外植體。切割外植體必須符合以下要 求1.暴露分生組織細胞,即在分生組織處切割;2.盡量增加農桿菌與受傷分生組織的接 觸面。以上兩點是提高轉基因叢生芽獲得率的關鍵,只有切割到子葉節部位細胞分裂潛力 最強的分生組織細胞,才能誘導愈傷組織產生叢生芽;只有農桿菌接觸并附著于受傷分生 組織細胞的細胞壁上,才能實現遺傳轉化。目前農桿菌介導的大豆子葉節遺傳轉化法中外 植體的處理都是隨機劃傷,既不能確保切割到分生組織細胞,也無法定量處理分生組織細 胞的量,同時,無用的劃痕又增加了外植體褐化的程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以解決農桿菌介導的 大豆子葉節遺傳轉化法中外植體的處理都是隨機劃傷,既不能確保切割到分生組織細胞, 也無法定量處理分生組織細胞的量,同時,無用的劃痕又增加了外植體褐化的程度問題。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的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 確劃痕儀由底座、支臂、支撐體、承載臺、刀頭、兩個支撐座、兩個支撐架、兩個微移平臺、兩 個固定桿和三個微調節器組成;兩個支撐架分別是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兩個微移平 臺分別是第一微移平臺和第二微移平臺,三個微調節器分別是第一微調節器、第二微調節 器和第三微調節器,兩個支承座分別是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兩個支撐架和兩個支承 座均分別固裝在底座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撐架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一梁柱與第二支撐架 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二梁柱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設置,第一微調節器的中心軸線 與第一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第一微調節器通過第一支撐座支 撐,第一微調節器的測量端與第一微移平臺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一微移平臺通過第一 支撐架支撐,第一微移平臺與第一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滑動配合,通過微調節第一 微調節器使第一微移平臺沿第一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微動;第二微調節器的中心軸 線與第二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第二微調節器通過第二支撐座 支撐,第二微調節器的測量端與第二微移平臺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二微移平臺通過第 二支撐架支撐,第二微移平臺與第二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滑動配合,通過微調節第 二微調節器使第二微移平臺在第二支撐架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上微動;第一微動平臺的上 端面上固裝有支撐體,承載臺水平設置,承載臺由連接柄和托盤組成,連接柄的一端與支撐 體可拆卸連接,連接柄的另一端與托盤固接,托盤設置在兩個微移平臺之間的空間內,托盤上設有用于承載大豆子葉的凹坑,凹坑的深度為2 3mm,連接柄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個與其鉸 接的固定桿,第三微調節器垂直于底座設置,第三微調節器通過支臂與第二微移平臺的上 端面固接,第三微調節器的測量端與刀頭可拆卸連接,刀頭用于切割置于凹坑內的大豆子 葉節。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可以在大豆子葉 節轉化的第一步做到精確定量切割大豆子葉節,即能夠對大豆子葉節切割的深度、劃痕數 目等進行精確控制(即能準確處理具有分生能力的細胞),又能在切割的同時完成農桿菌侵 染,使叢生芽誘導率達100 %,使農桿菌侵染率大大提高,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大豆子葉節法 遺傳轉化的效率。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具體實施方式
一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 劃痕儀 由底座1、支臂2、支撐體3、承載臺、刀頭4、兩個支撐座、兩個支撐架、兩個微移平臺、兩個固 定桿5和三個微調節器組成;兩個支撐架分別是第一支撐架6和第二支撐架7,兩個微移平 臺分別是第一微移平臺8和第二微移平臺9,三個微調節器分別是第一微調節器10、第二微 調節器11和第三微調節器12,兩個支承座分別是第一支承座13和第二支承座14,兩個支 撐架和兩個支承座均分別固裝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撐架6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 一梁柱6-1與第二支撐架7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二梁柱7-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 設置,第一微調節器10的中心軸線與第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的中心軸線平 行設置,第一微調節器10通過第一支撐座13支撐,第一微調節器10的測量端與第一微移 平臺8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一微移平臺8通過第一支撐架6支撐,第一微移平臺8與第 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滑動配合,通過微調節第一微調節器10使第一微移平 臺8沿第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微動;第二微調節器11的中心軸線與第二 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7-1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第二微調節器11通過第二支撐座 14支撐,第二微調節器11的測量端與第二微移平臺9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二微移平臺 9通過第二支撐架7支撐,第二微移平臺9與第二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7-1滑動 配合,通過微調節第二微調節器11使第二微移平臺9在第二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 7-1上微動;第一微動平臺8的上端面上固裝有支撐體3,承載臺15水平設置,承載臺15由 連接柄15-1和托盤15-2組成,連接柄15-1的一端與支撐體3可拆卸連接,連接柄15_1的 另一端與托盤15-2固接,托盤15-2設置在兩個微移平臺之間的空間內,托盤15-2上設有 用于承載大豆子葉的凹坑15-3,凹坑15-3的深度為2 3mm,連接柄15_1的兩側各設置有一 個與其鉸接的固定桿5,第三微調節器12垂直于底座1設置,第三微調節器12通過支臂2 與第二微移平臺9的上端面固接,第三微調節器12的測量端與刀頭4可拆卸連接(可以方 便的對刀頭4進行消毒處理),刀頭4用于切割置于凹坑15-3內的大豆子葉節。切割前,刀 頭4需要滅菌處理。
具體實施方式
二 本實施方式的三個微調節器均為千分尺。可以微小調節第一微
權利要求
一種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劃痕儀由底座(1)、支臂(2)、支撐體(3)、承載臺、刀頭(4)、兩個支撐座、兩個支撐架、兩個微移平臺、兩個固定桿(5)和三個微調節器組成;兩個支撐架分別是第一支撐架(6)和第二支撐架(7),兩個微移平臺分別是第一微移平臺(8)和第二微移平臺(9),三個微調節器分別是第一微調節器(10)、第二微調節器(11)和第三微調節器(12),兩個支承座分別是第一支承座(13)和第二支承座(14),兩個支撐架和兩個支承座均分別固裝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第一支撐架(6)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一梁柱(6-1)與第二支撐架(7)上的兩根平行設置的第二梁柱(7-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垂直設置,第一微調節器(10)的中心軸線與第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第一微調節器(10)通過第一支撐座(13)支撐,第一微調節器(10)的測量端與第一微移平臺(8)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一微移平臺(8)通過第一支撐架(6)支撐,第一微移平臺(8)與第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滑動配合,通過微調節第一微調節器(10)使第一微移平臺(8)沿第一支撐架(6)上的該兩根第一梁柱(6-1)微動;第二微調節器(11)的中心軸線與第二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7-1)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第二微調節器(11)通過第二支撐座(14)支撐,第二微調節器(11)的測量端與第二微移平臺(9)相對應的側端面連接,第二微移平臺(9)通過第二支撐架(7)支撐,第二微移平臺(9)與第二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7-1)滑動配合,通過微調節第二微調節器(11)使第二微移平臺(9)在第二支撐架(7)上的該兩根第二梁柱(7-1)上微動;第一微動平臺(8)的上端面上固裝有支撐體(3),承載臺(15)水平設置,承載臺(15)由連接柄(15-1)和托盤(15-2)組成,連接柄(15-1)的一端與支撐體(3)可拆卸連接,連接柄(15-1)的另一端與托盤(15-2)固接,托盤(15-2)設置在兩個微移平臺之間的空間內,托盤(15-2)上設有用于承載大豆子葉的凹坑(15-3),凹坑(15-3)的深度為2~3mm,連接柄(15-1)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個與其鉸接的固定桿(5),第三微調節器(12)垂直于底座(1)設置,第三微調節器(12)通過支臂(2)與第二微移平臺(9)的上端面固接,第三微調節器(12)的測量端與刀頭(4)可拆卸連接,刀頭(4)用于切割置于凹坑(15-3)內的大豆子葉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其特征在于三個微調節 器均為千分尺。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其特征在于固定桿 (5)的下端面上設有鋸齒(5-1)。
全文摘要
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儀,它涉及一種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劃痕儀。以解決農桿菌介導的大豆子葉節遺傳轉化法中外植體的處理都是隨機劃傷,無法確保切割到分生組織細胞和定量處理分生組織細胞的量的問題。第一支撐架上的兩根第一梁柱與第二支撐架上的兩根第二梁柱垂直設置,通過微調節第一微調節器使第一微移平臺沿兩根第一梁柱微動;通過微調節第二微調節器使第二微移平臺在兩根第二梁柱上微動;第一微動平臺上固裝有支撐體,連接柄的一端與支撐體連接,另一端與托盤固接,托盤上設有凹坑,連接柄與兩個固定桿鉸接,第三微調節器通過支臂與第二微移平臺固接,第三微調節器的測量端與刀頭可拆卸連接以便于滅菌處理。本發明用于大豆子葉節法轉基因精確劃痕。
文檔編號C12M1/34GK101870948SQ201010227279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5日
發明者劉珊珊, 姜自芹, 李文濱, 王丕武, 馬建 申請人: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