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甘薯采后貯藏品質,尤其是促進甘薯采后傷口快速愈合的方法。
背景技術:
甘薯在收獲、分級、包裝、運輸及裝卸等操作過程中,常常會造成一些機械損傷;傷口感染病原菌往往使產品在貯運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嚴重損失。目前甘薯貯藏以前,通常在32 35°C、相對濕度85 90%條件下進行4 7天的愈傷處理,用來治愈收獲時的薯塊傷口,以防止塊根腐爛和水分損失。雖然較高的溫度(32 35°C)有利于傷口愈合,但此時的溫度對黑斑病菌繁殖更為有利。甘薯儲藏的適宜窖溫在10 15°C,但這 種溫度環境下愈傷組織形成的很慢。甘薯儲藏上要求盡快使薯塊的愈傷組織形成,產生抗病能力,同時又不使病菌繁殖蔓延。這是目前甘薯儲藏難以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促進甘薯塊根傷口快速愈合的方法,所述的方法能夠使薯塊的愈傷組織盡快形成,產生抗病能力,提高貯藏安全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依序進行a、將甘薯清洗,去除表面水分;b、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10-100mmol/L硝普鈉(SNP)溶液,常溫下浸泡O. 5 Ih ;然后撈出除去表面水分;或者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在密閉空間內用10-50 μ 1/L —氧化氮氣體直接熏蒸O. 5 Ih ;C、將處理好的甘薯在相對濕度80-90%的室溫下愈傷處理3 5天,使其傷害部位木栓化后即可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b步驟中采用加溫至45 50°C烘除方式去除水分。所述硝普鈉(SNP )溶液采用無氧水配置。所述室溫為20-35 °C ;推薦 28-32 °C。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經過本發明處理后,能夠有效提高甘薯愈傷組織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加速甘薯傷口部位木栓化,抵御病原菌侵入,可大幅減少(至少減少50%)腐爛損失。
圖I是經過本發明處理的甘薯以及未經處理的甘薯(對照組),在愈傷過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變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機理是植物遭受機械損傷后,同遭受其它逆境一樣也有其適應性機制,產生相應的愈傷反應,在傷口及其附近部位產生一系列次生代謝物質,如酚類、黃酮類、萜類、生物堿、木質素等,參與傷愈合反應和抵抗昆蟲或病菌的入侵,同時修復損傷的植物組織,使傷害部位鄰近細胞的細胞壁發生栓化或木質化,并且栓化層下面會分裂形成創傷周皮,形成愈傷組織。這些次生代謝物質主要通過苯丙烷類代謝途徑形成。參與苯丙烷類代謝途徑的重要酶類包括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羥化酶(I)和4-香豆酸-Cok連接酶(4CL),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是催化這一途徑的關鍵酶和限速酶,對根莖類作物的愈傷過程發揮重要作用。—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種結構簡單且極不穩定的無機小分子。由于其脂溶性,NO可通過擴散作用進入靶細胞與細胞內特異靶分子相互作用。近年來,植物代謝中NO的研究越來越多,被認為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關鍵信號分子,調控植物的種子萌發、根形態建成和花器官發生等許多生長發育過程,并參與氣孔運動的調節以及植物對多種非生物 脅迫和病原體侵染的應答過程。國外研究報道,外源NO處理能夠調節傷害組織的抗氧化反應和苯丙烷類代謝,促進組織的木質化反應。但迄今為止有關利用NO促進甘薯塊根傷口愈合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發明采用了兩種方式對甘薯進行處理;其中的硝普鈉(SNP)用無氧水配置后,其有效成分為一氧化氮(NO)。下面通過具體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把上述甘薯放入容器內,用無氧水配置濃度為lOmmol/L的硝普鈉(SNP)溶液,常溫下浸泡lh,然后撈出,45°C烘去表面水分;將處理好的甘薯在26°C、相對濕度80%的環境中愈傷5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實施例2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把上述甘薯放入容器內,用無氧水配置濃度為50mmol/L的硝普鈉(SNP)溶液,常溫下浸泡O. 7h,然后撈出,47 °C烘去表面水分;將處理好的甘薯在28°C、相對濕度82%的環境中愈傷4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實施例3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把上述甘薯放入容器內,用無氧水配置濃度為100mmol/L的硝普鈉(SNP)溶液,常溫下浸泡0. 5h,然后撈出,45°C烘去表面水分;將處理好的甘薯在31 °C、相對濕度85%的環境中愈傷3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實施例4
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在密閉空間用濃度為10 μ 1/L NO氣體直接熏蒸O. 5h ;將處理好的甘薯在27°C、相對濕度85%的環境中愈傷4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實施例5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在密閉空間用濃度為25 μ 1/L NO氣體直接熏蒸O. 8h ;將處理好的甘薯在30°C、相對濕度88%的環境中愈傷5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 藏或上市流通。實施例6選擇適時采收的甘薯,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泥土,浙去表面水珠,然后用風吹干;在密閉空間用濃度為50 μ 1/LN0氣體直接熏蒸Ih ;將處理好的甘薯在32°C、相對濕度90%的環境中愈傷4天,待傷口木質化后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對經過不同處理的甘薯進行檢測,獲得數據見表I (其中的常規愈傷指依靠甘薯自身反應進行的愈傷)。表I :不同方式處理對傷口木栓化合腐爛率的影響
傷害組織,合程度腐爛率
__LS (木質化層數)失重率__藏3個月后統計
常規愈傷__072__29.3%__15%_ SNP__0.95*__16.5-17.2%*__6.5-6.8%* NO0.92*19.5-20.8%*7.1-7.5%*注傷口愈合程度通過傷害組織木質化來表示,即將愈傷后的傷害組織通過組織染色,然后根據染色的均勻程度給出一個分數,介于O I之間,分數愈高,說明傷口木質化程度愈好。失重率是將愈傷處理好的傷害組織切成2 3mm的薄片,在45 50°C烘烤,水分流失的快慢間接反映傷口愈傷程度。*代表NO處理和常規愈傷差異顯著。表I結果顯示,SNP處理或NO熏蒸處理,都能夠加速受傷甘薯傷口木栓化,減少腐爛損失。圖I結果顯示,50mmol/L SNP處理能夠提高愈傷甘薯塊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促進傷口愈合。
權利要求
1.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依序進行 a、將甘薯清洗,去除表面水分; b、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lO-lOOmmol/L硝普鈉溶液,常溫下浸泡0.5 Ih ;然后撈出除去表面水分; 或者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在密閉空間內用10-50 yl/L —氧化氮氣體直接熏蒸0. 5 Ih ; C、將處理好的甘薯在相對濕度80-90%的室溫下愈傷處理3 5天,使其傷害部位木栓化后即可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驟中采用加溫至45 50°C烘除方式去除水分。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硝普鈉溶液采用無氧水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溫為20-3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的方法能夠使薯塊的愈傷組織盡快形成,產生抗病能力,提高貯藏安全性。技術方案是一種促進甘薯傷口愈合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依序進行a、將甘薯清洗,去除表面水分;b、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10-100mmol/L硝普鈉(SNP)溶液,常溫下浸泡0.5~1h;然后撈出除去表面水分;或者把清洗后的甘薯放入在密閉空間內用10-50μl/L一氧化氮氣體直接熏蒸0.5~1h;c、將處理好的甘薯在相對濕度80-90%的室溫下愈傷處理3~5天,使其傷害部位木栓化后即可入庫貯藏或上市流通。b步驟中采用加溫至45~50℃烘除方式去除水分。
文檔編號A23B7/154GK102845513SQ2012103450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楊虎清, 陸國權 申請人: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