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掛面切面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掛面生產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掛面切面機。
背景技術:
在掛面的工業化生產中,為了便于掛面的計量、包裝、運輸、庫存及食用,需對烘干干燥后的長面條按成品掛面的長度進行切斷。切斷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切面刀與面條的相對運動,借助于切面刀的剪切或切削作用把長面條按成品掛面的長度切斷。目前,常用的切面機有圓盤式切面機和往復式切面機。圓盤式切面機是在一根軸 上安裝有多片鋸片旋轉運動,鋸片的工作轉速一般為400 r/min 500r/min,下架后的長面條平放在輸送帶上,隨著輸送帶的前進與旋轉的鋸片相接觸而切斷面條,鋸片與鋸片之間的距離,即為成品掛面的長度,切斷后的面頭通過鋸片下部的絞龍送出。圓盤式切面機傳動系統簡單,生產效率高,操作方便。但存在一是鋸片與鋸片之間的間距調整不方便,二是因為長面條不可能和鋸片完全垂直,因而切斷的面條斷損率高,掛面長短一致性差等問題。往復式切面機包括安裝有切面刀的切刀架、立柱、傳動機構,切刀架上還安裝有壓面機構。下架后的長面條由輸送帶送到切刀架下,傳動機構帶動切刀架沿著立柱上下往復運動,在將長面條壓住的情況下,切刀架上的切面刀將長面條切斷,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間距即為成品掛面的長度,切斷后的面頭通過切刀架下部的絞龍送出。往復式切面機工作平穩,面條斷損率低,工作噪聲低,掛面長短一致性好。但也存在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間距調整不方便,二是機器設備的協調性要求較高,因而傳動機構結構復雜等問題。以上兩種切面機工作時,都是將長面條壓住并一次性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這樣,切面刀切下時,一是由于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面條緩沖余地小,導致掛面易碎,面頭多,增加生產成本;二是由于掛面為連續生產,相鄰兩次切面的交界處易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三是切面刀切下時,面條擺動,造成掛面長短不一,影響掛面包裝質量;四是切斷裝置采用機械傳動,在對其用潤滑油來潤滑時,易對食品造成污染。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減少食品污染的掛面切面機。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其發明目的的,一種掛面切面機,它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用于輸送長面條的輸送帶,機架上設有電氣控制機構和I 12個切刀架,切刀架上設有由氣缸驅動的I 12個刀架,刀架上設有切面刀和壓面機構,所述電氣控制機構通過對各氣缸的順序控制,將長面條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本實用新型切刀架上安裝有氣缸的缸筒,刀架與氣缸的活塞桿連接。為結構簡單,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切刀架、氣缸、刀架一一對應,即每個切刀架上設有由I個氣缸驅動的I個刀架。為防止切面時面條散亂,本實用新型所述壓面機構設置在切面刀的一側,且壓面機構與最近的長面條的端部的距離大于切面刀與最近的長面條的端部的距離。[0011]本實用新型為避免相鄰兩次切面的交界處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切刀架上安裝有橫向齊面氣缸,橫向齊面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縱向齊面氣缸,縱向齊面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齊面桿,橫向齊面氣缸、縱向齊面氣缸由電氣控制機構控制。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較好的實現了發明目的,其結構簡單,采用氣缸驅動切面刀,運動部件無需潤滑,避免了對食品的污染,同時,避免了相鄰兩次切面時,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減少了碎面現象,降低了生產成本,掛面長短一致,提高了包裝質量。
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A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 :由圖I、圖2可知,一種掛面切面機,它包括機架1,機架I上設有用于輸送長面條10的輸送帶11,機架I上設有電氣控制機構2和I 12個切刀架4 (本實施例為6個),切刀架4上設有由氣缸驅動的I 12個刀架12 (本實施例為6個),刀架12上設有切面刀8和壓面機構9,為防止長面條10在切斷時出現散亂現象,在切面刀8切面的同時,具有彈性機構的壓面機構9會將長面條10首先壓住;所述電氣控制機構2通過對各氣缸的順序控制,將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本實用新型切刀架4上安裝有氣缸的缸筒6,刀架12與氣缸的活塞桿7連接。為結構簡單,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切刀架4、氣缸、刀架12—一對應,即每個切刀架4上設有由I個氣缸驅動的I個刀架12。為防止切面時面條散亂,本實用新型所述壓面機構9設置在切面刀8的一側,且壓面機構9與最近的長面條10的端部的距離大于切面刀8與最近的長面條10的端部的距離。本實用新型為避免相鄰兩次切面的交界處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切刀架4上安裝有橫向齊面氣缸14,橫向齊面氣缸14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縱向齊面氣缸13,縱向齊面氣缸13的活塞桿上安裝有齊面桿15,橫向齊面氣缸14、縱向齊面氣缸13由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本實用新型工作時,烘干干燥后的多行掛在面桿上的長面條10從烘房出來后合并成一行,通過輸送鏈每次集中20根左右的面桿向切面機的輸送帶11緩緩臥到后,位于面桿后部的往復式閘刀落下把面桿后部的掛面切斷,使面桿脫離掛面,然后閘刀復位,輸送帶11將長面條10沿長面條10的寬度方向輸送到切面機的切面區后,輸送帶11停止工作。切面時,由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各氣缸的順序工作,將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的長度。如果各氣缸同時工作,將長面條10壓住并一次性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由于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面條緩沖余地小,導致掛面易碎,面頭多,增加生產成本。因此,本實用新型切面時,同時從長面條10的兩端開始,分次按成品掛面的長度將長面條10壓住、切斷,直至將整個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即按成品掛面的長度計算好需切除的面頭,首先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長面條10兩端的氣缸工作,對應的壓面機構9壓住長面條10的兩端,由切面刀8切除長面條10多余的兩端。然后,再控制與兩端氣缸相鄰的兩個氣缸工作,將長面條10壓住按成品掛面的長度切斷,同上步驟,直至將整個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這樣,本實用新型經三次切斷,長面條10被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 由于掛面為連續生產,為避免相鄰兩次切面的交界處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本實用新型在切面前,先由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縱向齊面氣缸13向下動作,然后,控制橫向齊面氣缸14水平動作,由齊面桿15將長面條10向長面條10的寬度方向整齊。為方便調整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間距,適應不同規格品種的需要,本實用新型可將切刀架4安裝在刀架導軌5上,并可在刀架導軌5上滑動,相鄰兩切刀架4之間設有面長調節機構3。當更換掛面規格品種,需調整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間距時,本實用新型可通過面長調節機構3調整兩切刀架4之間的間距,從而達到調整切面刀與切面刀之間的間距。切面完成后,此時,輸送帶11開始工作,將已切好的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輸送出切面區,進行計量、包裝等處理,另一組待切的長面條10同時由輸送帶11輸送到切面區,如此循環往復工作,將烘干后的長面條10切斷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實施例2:本實施例設置有3個切刀架4,每個切刀架4設有由I個氣缸驅動的3個刀架12,刀架12上設有切面刀8和壓面機構9。切面時,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各氣缸動作,將長面條10壓住并一次性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余同實施例I。
權利要求1.一種掛面切面機,它包括機架(I),機架(I)上設有用于輸送長面條(10)的輸送帶(11),其特征是機架⑴上設有電氣控制機構⑵和I 12個切刀架(4),切刀架(4)上設有由氣缸驅動的I 12個刀架(12),刀架(12)上設有切面刀⑶和壓面機構(9),所述電氣控制機構⑵通過對各氣缸的順序控制,將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切刀架(4)上安裝有氣缸的缸筒(6),刀架(12)與氣缸的活塞桿(7)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切刀架(4)、氣缸、刀架(12)一一對應,即每個切刀架(4)上設有由I個氣缸驅動的I個刀架(12)。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切刀架(4)、氣缸、刀架(12)一一對應,即每個切刀架(4)上設有由氣缸驅動的I個刀架(12)。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所述壓面機構(9)設置在切面刀(8)的一側,且壓面機構(9)與最近的長面條(10)的端部的距離大于切面刀(8)與最近的長面條(10)的端部的距離。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切刀架(4)上安裝有橫向齊面氣缸(14),橫向齊面氣缸(14)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縱向齊面氣缸(13),縱向齊面氣缸(13)的活塞桿上安裝有齊面桿(15),橫向齊面氣缸(14)、縱向齊面氣缸(13)由電氣控制機構⑵控制。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掛面切面機,其特征是切刀架(4)上安裝有橫向齊面氣缸(14),橫向齊面氣缸(14)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縱向齊面氣缸(13),縱向齊面氣缸(13)的活塞桿上安裝有齊面桿(15),橫向齊面氣缸(14)、縱向齊面氣缸(13)由電氣控制機構(2)控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結構簡單、減少食品污染的掛面切面機,它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用于輸送長面條(10)的輸送帶(11),其特征是機架(1)上設有電氣控制機構(2)和1~12個切刀架(4),切刀架(4)上設有由氣缸驅動的1~12個刀架(12),刀架(12)上設有切面刀(8)和壓面機構(9),所述電氣控制機構(2)通過對各氣缸的順序控制,將長面條(10)分切成成品掛面長度的面段,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采用氣缸驅動切面刀,運動部件無需潤滑,避免了對食品的污染,同時,避免了相鄰兩次切面時,出現漏切和重復切的情況,減少了碎面現象,降低了生產成本,掛面長短一致,提高了包裝質量。
文檔編號A21C5/00GK202750613SQ2012204032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5日
發明者符耀武, 陳克明 申請人: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