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體增濕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化設備,具體地,涉及一種氣體增濕罐。
背景技術:
氣體增濕罐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生化設備。例如,氣體增濕罐可以應用于培養黑曲霉孢子。在黑曲霉孢子的培養過程中需要不斷通入大量無菌空氣,該無菌空氣的相對濕度在60%以下,大量的無菌空氣會帶走培養基中的水分,造成培養基缺水,從而影響孢子的萌發。為了使孢子能夠正常萌發,應當利用氣體增濕罐來增加無菌空氣的濕度。圖1中所示的是一種常用的氣體增濕罐。如圖所示,該氣體增濕罐包括罐體10、與該罐體10下部連通的進氣管20和與罐體10的上部連通的出氣管30。在利用所述氣體增濕罐增加無菌空 氣的濕度時,首先需要向罐體10內注入大水。然后將進氣管20與無菌空氣源連通,無菌空氣經過進氣管20進入罐體10內部的水中,當無菌空氣從水中冒出后,濕度得到增加,并從出氣管30中流出。但是,無菌空氣進入罐體10中的水后形成的氣泡較大,不能充分與水接觸,從而無法達到很好的增濕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氣體增濕罐的增濕效果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體增濕罐,該氣體增濕罐具有較好的增濕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體增濕罐,該氣體增濕罐包括罐體、與該罐體下部連通的進氣管和與所述罐體的上部連通的出氣管,所述進氣管包括位于所述罐體外部的外管部和位于所述罐體內部的內管部,其中,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多個噴嘴,該多個噴嘴設置在所述內管部上。優選地,所述內管部包括互相連通的主管和支管,所述外管部和所述支管分別連接在所述主管的兩端,所述噴嘴設置在所述支管上。優選地,所述支管形成為環形。優選地,多個所述噴嘴均勻地分布在所述支管上。優選地,該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具有多個布氣孔的布氣板,該布氣板設置在所述罐體內部且位于所述噴嘴的上方,以使至少一部分從所述噴嘴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所述布氣孔。優選地,所述布氣板將所述罐體內部分隔為上下兩部分。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布氣網,該布氣網設置在所述罐體內并位于所述布氣板上,以使至少一部分從所述噴嘴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所述布氣網的網孔。優選地,所述罐體的底部設置有可打開的排水孔。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排水管和排水閥,所述排水管與所述排水孔相通,所述排水閥設置在所述排水管上。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排空管,該排空管與所述罐體的上部連通,且所述排空管上設置有排空閥。在進氣管的內管部上設置多個噴嘴后可以細化通入液體中的氣體形成的氣泡,從而增加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氣體的濕度。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的氣體增濕罐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氣體增濕罐的示意圖;圖3是圖2中I處的放大圖;圖4是圖2中II處的放大圖;圖5是進氣管及噴嘴安裝關系的不意圖;和圖6為圖5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 罐體20 進氣管21 外管部22 內管部30 出氣管40 噴嘴50 布氣板51 布氣孔60 布氣網71 排水管72 排水閥81 排空管82 排空閥22a 主管22b 支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如圖2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體增濕罐,該氣體增濕罐包括罐體10、與該罐體10下部連通的進氣管20和與罐體10的上部連通的出氣管30,進氣管20包括位于罐體10外部的外管部21和位于罐體10內部的內管部22,其中,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多個噴嘴40,該多個噴嘴40設置在內管部22上。將液體注入罐體10內之后,將進氣管20的外管部21與氣體源連通,通過進氣管20相罐體10內的液體中通入氣體,氣體從內管部22上的噴嘴40中噴出,在液體中形成較細的氣泡,增加了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增加從出氣管30中流出的氣體的濕度。如圖2、圖5和圖6中所示,內管部22 包括互相連通的主管22a和支管22b,外管部21和支管22b分別連接在主管22a的兩端,噴嘴40設置在所述支管22b上。為了增加進氣量,可以在主管22a上設置多根支管22b。為了便于設置多個噴嘴40,優選地,支管22b形成為環形,如圖6所示。通常,多個噴嘴40均勻地分布在支管22b上。通常,噴嘴40的孔徑越小,這進入罐體10內的液體中的氣體形成氣泡越細小。為了不影響向罐體10內的液體中供氣的速度,支管22b上應盡可能多地設置噴嘴40。為了進一步細化罐體10中的液體中的氣泡,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具有多個布氣孔51的布氣板50,該布氣板50設置在罐體10內部且位于噴嘴40的上方,以使至少一部分從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布氣孔51,如圖2和圖3所示。從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形成的氣泡在向上升的過程中會碰到布氣板50,從而被進一步細化,進一步細化的氣泡通過布氣孔51上升。氣泡越小,這與液體的接觸面積越大,從而使得進入出氣管30中的氣體濕度越大。 在本實用新型中,將布氣板50固定在罐體10的內壁上,布氣板50可以覆蓋罐體10的橫截面的一部分,只要能夠將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形成的氣泡進一步細化即可。優選地,布氣板可以完全覆蓋罐體10的橫截面,即布氣板50將罐體10內部分隔為上下兩部分,從而更好地對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形成的氣泡進行細化。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可以包括布氣網60,該布氣網60設置在所述罐體10內并位于布氣板50上,以使至少一部分從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布氣網60的網孔,通過布氣板50的氣泡經過布氣網60的撞擊被進一步細化。此處布氣板50的另外一個功能還在于對布氣網60進行支撐。為了便于排水,可以在罐體10的底部設置可打開的排水孔。在向罐體10內注入液體以及對氣體增濕的過程中,排水孔保持關閉,需要更換液體時,將排水孔打開。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排水管71和排水閥72,排水管71與排水孔相通,排水閥72設置在排水管71上。設置排水管71和排水閥72上之后,通過控制排水閥72即可方便地控制排水孔的打開和關閉。排水閥72可以是普通的截止閥。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對通入罐體10內的氣體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在培養黑曲霉孢子時需要用到無菌空氣。在將滿足特殊要求的氣體通入氣體增濕罐之前,需要將氣體增濕罐內的以及進氣管20、出氣管30內的氣體排出,此時,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可以包括排空管81,該排空管81與罐體10的上部連通,且排空管81上設置有排空閥82。從圖2中還可以看到,為了便于控制進入罐體10內的氣體和流出罐體10的氣體,在進氣管20的外管部21上以及出氣管30上都還可以設置截止閥。下面結合圖2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所述氣體增濕罐對無菌空氣的增濕過程進行描述。首先關閉進氣管20和出氣管30的截止閥以及排水管71上的排水閥72,打開排空閥82,通過排空管81向罐體10內注水,在液面到達罐體10的三分之二處時停止,并關閉排空閥82。打開進氣管20和出氣管30上的閥門,讓無菌空氣由進氣管20進入罐體內部,并由出氣管30排出。無菌空氣從噴嘴40中噴出,在水中形成較小的氣泡。在該氣泡上升的過程中碰到布氣板50,從而被進一步細化。被進一步細化的氣泡通過布氣孔51繼續上升,并且碰到布氣網60。該布氣網60對氣泡進行進一步細化,被再次細化的氣泡通過布氣網60的網孔流出,并繼續上升,直至離開水面進入出氣管30中。利用圖2中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對無菌空氣進行增濕后,可以使無菌空氣的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0048]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用新型中以對無菌空氣的增濕為例講述了所述氣體增濕罐的工作原理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用途并不限于此。本實用新型還可以用作對其他各種氣體增濕。在進氣管的內管部上設置多個噴嘴后可以細化通入液體中的氣體形成的氣泡,從而增加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氣體的濕度。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1.一種氣體增濕罐,該氣體增濕罐包括罐體(10)、與該罐體(10)下部連通的進氣管 (20)和與所述罐體(10)的上部連通的出氣管(30),所述進氣管(20)包括位于所述罐體 (10)外部的外管部(21)和位于所述罐體(10)內部的內管部(22),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多個噴嘴(40 ),該多個噴嘴(40 )設置在所述內管部(22 )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部(22)包括互相連通的主管(22a)和支管(22b),所述外管部(21)和所述支管(22b)分別連接在所述主管(22a)的兩端,所述噴嘴(40)設置在所述支管(22b)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22b)形成為環形。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噴嘴(40)均勻地分布在所述支管(22b)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該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具有多個布氣孔(51)的布氣板(50 ),該布氣板(50 )設置在所述罐體(10 )內部且位于所述噴嘴(40 )的上方,以使至少一部分從所述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所述布氣孔(5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氣板(50)將所述罐體(10) 內部分隔為上下兩部分。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該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布氣網(60), 該布氣網(60)設置在所述罐體(10)內并位于所述布氣板(50)上,以使至少一部分從所述噴嘴(40)中流出的氣體流動經過所述布氣網(60)的網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體(10)的底部設置有可打開的排水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該氣體增濕罐還包括排水管(71) 和排水閥(72),所述排水管(71)與所述排水孔相通,所述排水閥(72)設置在所述排水管 (71)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增濕罐,其特征在于,該氣體增濕罐還包括排空管 (81),該排空管與所述罐體(10)的上部連通,且所述排空管(81)上設置有排空閥(8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氣體增濕罐,該氣體增濕罐包括罐體(10)、與該罐體(10)下部連通的進氣管(20)和與所述罐體(10)的上部連通的出氣管(30),所述進氣管(20)包括位于所述罐體(10)外部的外管部(21)和位于所述罐體(10)內部的內管部(22),其中,所述氣體增濕罐還包括多個噴嘴(40),該多個噴嘴(40)設置在所述內管部(22)上。在進氣管的內管部上設置多個噴嘴后可以細化通入液體中的氣體形成的氣泡,從而增加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氣體的濕度。
文檔編號C12M1/04GK202830020SQ20122049289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5日
發明者張軍華, 盧宗梅, 謝立軍, 鐘華, 章輝平 申請人: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