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烘焙裝置,具體為茶葉烘焙裝置,屬于制茶領域。
背景技術:
焙茶又稱制茶(炒茶)即用溫火烘茶,古代制茶技術。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貯存。這是古人采用寓貯于焙、既貯又培的科學制茶方法。焙茶是蒸青綠茶經烘焙而成,口感獨特,火香濃郁,而且具有去油膩的效果。烘焙前要對茶的整體結構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透過識茶的步驟,對茶的主體結構的認知將更加縝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規劃能力。水分:在鮮葉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從鮮葉排出的方法是以滲透蒸騰的輸送方式為之,先后次序為先葉肉、再葉脈、柄、莖。
茶葉在烘焙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茶葉受熱不均勻而導致同批茶葉的口感不一樣,而且,烘焙過程中烘焙箱中充斥的異味和濕氣無法及時的排出,這都會影響到茶葉的口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茶葉烘焙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茶葉烘焙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茶葉烘焙裝置,包括箱體、通風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箱體內設有擺放架,所述擺放架固定在旋轉座上,所述旋轉座放置在箱體內的底部,所述旋轉座連接電機,所述電機固定在箱體外下表面,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熱管和電熱管架,所述電熱管架固定在箱體內部的左側面上,所述電熱管固定在電熱管架上,所述通風裝置包括吸風機、進風管、吹風管和排氣管,所述吸風機固定在箱體上部,所述吹風機連接進風管,所述進風管連接吹風管,所述吹風管固定在箱體左側面上,所述吹風管每排的吹風孔正對每排擺放架,所述箱體右側設有排氣管。
進一步的,所述吸風管與箱體連接進風管上設有空氣凈化機,所述空氣凈化機固定在箱體上部。
進一步的,所述吹風管設置在箱體內左側面與電熱管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電熱管每排之間的距離與吹風管的直徑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箱體內部上表面設有防護圈,所述擺放架的頂端與防護圈滑動接觸。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通風裝置,可以對箱體內部的空氣進行不停的更換,使茶葉在烘焙時空氣中的異味和濕氣都減少許多,而且擺放架可以隨著旋轉座一直轉動,使擺放架上的茶葉大部分都能夠受熱均勻,保證了同一批烘焙的茶葉都是相同的口感。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茶葉烘焙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擺放架;3、旋轉座;4、電機;5、電熱管;6、電熱管架;7、吸風機;8、進風管;9、吹風管;10、排氣管;11、空氣凈化機;12、防護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茶葉烘焙裝置,包括箱體1、通風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箱體1內設有擺放架2,所述擺放架2固定在旋轉座3上,所述旋轉座3放置在箱體1內的底部,所述旋轉座3連接電機4,所述電機4固定在箱體1外下表面,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熱管5和電熱管架6,所述電熱管架6固定在箱體1內部的左側面上,所述電熱管5固定在電熱管架6上,所述通風裝置包括吸風機7、進風管8、吹風管9和排氣管10,所述吸風機7固定在箱體1上部,所述吹風機連接進風管8,所述進風管8連接吹風管9,所述吹風管9固定在箱體1左側面上,所述吹風管9每排的吹風孔正對每排擺放架2,所述箱體1右側設有排氣管10。
所述吸風管與箱體1連接進風管8上設有空氣凈化機11,所述空氣凈化機11固定在箱體1上部,用來凈化進入箱體1的空氣,所述吹風管9設置在箱體1內左側面與電熱管5之間,所述電熱管5每排之間的距離與吹風管9的直徑相同,使新風可以通過電熱管5進行加熱,然后吹向擺放架2,減小新風在吹向擺放架2時的阻力,所述箱體1內部上表面設有防護圈12,所述擺放架2的頂端與防護圈12滑動接觸,使擺放架2在轉動的過程中更加平穩。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茶葉烘焙裝置工作原理為:本實用新型通過通風裝置,可以對箱體1內部的空氣進行不停的更換,使茶葉在烘焙時空氣中的異味和濕氣都減少許多,而且擺放架2可以隨著旋轉座3一直轉動,使擺放架2上的茶葉大部分都能夠受熱均勻,保證了同一批烘焙的茶葉都是相同的口感。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