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茶葉內循環式的連續悶黃加濕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茶葉的加工生產中,往往需要對茶葉進行悶黃加濕處理,傳統的茶葉回潮加濕的設備多種多樣,但大多數的悶黃加濕的設備的結構復雜,操作不方便,而且,在實際的悶黃加濕加工中,蒸汽悶黃加濕后,往往需要靜置茶葉,讓茶葉冷卻,水分慢慢滲入到茶葉的葉肉內,才能做的完全的悶黃加濕。而現有的悶黃加濕設備完成蒸汽悶黃加濕后,就需要停止作業,等待茶葉在冷卻后再取出加工好的茶葉,再換下一批茶葉進行悶黃加濕作業。這樣的作業方法使得茶葉悶黃加濕無法實現連續作業,影響了生產速率,無法適應大規模的生產。
另外傳統的悶黃加濕設備無法對使用后的蒸汽進行回收,這樣就大大地增加了生產時所使用的能耗,浪費大量的能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種茶葉內循環式的連續悶黃加濕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茶葉內循環式的連續悶黃加濕裝置,包括蒸汽釜和兩個相隔開的悶黃爐,所述蒸汽釜的上部中間設有蒸汽出管,蒸汽釜的上部側邊上設有一個水汽進管,所述水汽進管上設有單向閥;所述蒸汽出管的上端設有呈“Y”字形的送汽閥管,所述送汽閥管的上部兩端的端管分別連接于悶黃爐的底部,所述送汽閥管的內部安裝有用于控制蒸汽輸出方向的翻轉板,所述翻轉板連接有控制翻轉板翻轉方向的擺臂,所述擺臂的端部鉸接有氣缸式推桿,所述悶黃爐的底部設有蒸汽分散盤,所述送汽閥管的上部兩端的端管連接連通于所述蒸汽分散盤,所述悶黃爐的上部設有一個爐蓋,所述爐蓋上設有一個綁扎口,所述綁扎口處綁扎有一個透氣網式的茶葉包裝袋,所述茶葉包裝袋置入到悶黃爐內;所述悶黃爐的側壁上設有一個蒸汽回收端口,所述蒸汽回收端口上連接有蒸汽循環管,所述蒸汽循環管連接于水汽進管,且蒸汽循環管上設有循環泵。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個蒸汽釜制造蒸汽,并使用“Y”字形的送汽閥管作為蒸汽導向閥門,對上方的兩個悶黃爐內的茶葉進行悶黃加濕處理,當其中一邊悶黃爐內的茶葉完成悶黃加濕后,送汽閥管的翻轉板翻轉,將蒸汽導向另外一邊悶黃爐,讓已經完成悶黃加濕的茶葉進行靜置冷卻,進而如此循環地進行悶黃加濕作業,形成了連續作業,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設置了循環泵和循環管,能夠回收使用后的蒸汽,大大地節約了能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茶葉內循環式的連續悶黃加濕裝置,包括蒸汽釜1和兩個相隔開的悶黃爐2,蒸汽釜1的上部中間設有蒸汽出管3,蒸汽釜1的上部側邊上設有一個水汽進管4,水汽進管4上設有單向閥5。蒸汽出管3的上端設有呈“Y”字形的送汽閥管6,送汽閥管6的上部兩端的端管分別連接于悶黃爐2的底部,送汽閥管6的內部安裝有用于控制蒸汽輸出方向的翻轉板7,翻轉板7連接有控制翻轉板7翻轉方向的擺臂8,所述擺臂8的端部鉸接有氣缸式推桿9,悶黃爐2的底部設有蒸汽分散盤10,送汽閥管6的上部兩端的端管連接連通于所述蒸汽分散盤10,悶黃爐2的上部設有一個爐蓋11,爐蓋11上設有一個綁扎口12,綁扎口12處綁扎有一個透氣網式的茶葉包裝袋13,茶葉包裝袋13置入到悶黃爐內;所述悶黃爐的側壁上設有一個蒸汽回收端口14,所述蒸汽回收端口14上連接有蒸汽循環管15,蒸汽循環管15連接于水汽進管4,且蒸汽循環管15上設有循環泵16。
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個蒸汽釜制造蒸汽,并使用“Y”字形的送汽閥管作為蒸汽導向閥門,對上方的兩個悶黃爐內的茶葉進行悶黃加濕處理,當其中一邊悶黃爐內的茶葉完成悶黃加濕后,送汽閥管的翻轉板翻轉,將蒸汽導向另外一邊悶黃爐,讓已經完成悶黃加濕的茶葉進行靜置冷卻,進而如此循環地進行悶黃加濕作業,形成了連續作業,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設置了循環泵和循環管,能夠回收使用后的蒸汽,大大地節約了能源。
上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和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