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食品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液體熟食加工設備與方法。
背景技術:
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東西通過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變化。將原糧或其他原料經過人為的處理過程,形成一種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產品。
在現(xiàn)有食品加工技術中,尤其是在做液體加熱過程中需要對食品中大量的水與食物共同加熱,這樣會大量浪費能源,同時加熱的產品還需要足夠的冷卻時間,降低了食品出貨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目的: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液體熟食加工設備與方法,能實現(xiàn)在加工液體熟食的過程中免去加熱其中的水成分、提高食物口感和產品出貨效率。
技術方案: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液體熟食加工設備包括預混合容器噴水球、預攪拌渦輪、預攪拌渦輪電機、水位傳感器、預混合容器、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橫向支撐彈簧、振動盤、縱向彈簧支撐、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流量控制閥、粉碎攪拌容器、旋轉刀片、旋轉刀片電機、出口導流板、最終食品出口閥和注水閥;所述預混合容器頂部設置若干個進料裝置,預混合容器底部設置一個預混合容器出料口;若干所述預混合容器噴水球均勻設置在預混合容器頂部內壁上;所述預攪拌渦輪橫向設置在預混合容器內腔;所述預攪拌渦輪電機置于預混合容器外部并與預攪拌渦輪軸連接;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安裝在預混合容器底部出料口中;
進一步的,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頂部設置一個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入料口,底部設置一個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出料口,微波加熱反應容器的頂部入料口與預混合容器底部出料口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懸空設置在振動盤內部;若干所述橫向支撐彈簧的一端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側外壁,另一端連接振動盤側內壁;若干所述縱向支撐彈簧一端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底部外壁,另一端連接振動盤底部內壁;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流量控制閥安裝在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底部出料口中;
進一步的,所述粉碎攪拌容器底部設置最終食品出口和注水孔,粉碎攪拌容器的頂部進料口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底部出料口連接;所述最終食品出口閥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底部最終食品出口中;所述注水閥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底部注水孔中;所述水位傳感器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上端內壁上;所述旋轉刀片在粉碎攪拌容器內腔并同軸心設置,旋轉刀片軸與粉碎攪拌容器外側的旋轉刀片電機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預混合容器頂部設置的進料裝置由若干個配比漏斗構成,所述配比漏斗外壁設置容量刻度線,配比漏斗底部出料口中設置截流閥。
進一步的,所述縱向彈簧支撐為壓力傳感器彈簧,壓力傳感器彈簧的信號輸出端與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水位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注水閥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內部設置有勻料導流機構,所述勻料導流機構為若干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該迷宮結構使得固態(tài)食品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內后以雙線向下呈折線型下料,下料后匯流至微波加熱反應容器的底部。
進一步的,若干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至少包括上部分結構和下部分結構,上部分結構和下部分結構上、下相對設置;上部分結構包括無縫拼接的兩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搭建成的人字形分流結構,且人字形分流結構的下邊緣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內壁保持下料用間距通道;下部分結構包括兩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分為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和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其中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的一端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內壁相接,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的另一端呈水平向下傾斜,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與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成對稱設置,且所述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和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相對設置的中間預留有下料用間距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的上部分人字形分流結構為可活動件,可以通過調節(jié)人字形分流結構來調節(jié)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之間的間隙大小,其中間隙的大小根據代加工固體食品的顆粒大小和食物性質決定,調節(jié)適當的間隙可以使代加工固體食物有序均勻下料防止過程中產生堵塞現(xiàn)象。
進一步的,所述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上表面設置若干個連續(xù)凹凸半圓狀的阻力樁,使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上表面整體成波紋狀,其波紋能讓代加工固體食物沿著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直線運動的同時還能翻滾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液體熟食加工設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根據代加工食物性質調節(jié)人字形分流結構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的間隙,啟動機器,預攪拌渦輪電機、振動盤、微波發(fā)生器同時啟動。
步驟2,將若干種待加工固體食物分別置于若干個配比漏斗中,并通過配比漏斗上的刻度線來確定各類代加工固體食物之間的配比,結束后打開配比漏斗底部出料口中設置截流閥,待加工固體食物連續(xù)進入預混合容器中,混合容器噴水球開始噴淋適量的水;
步驟3,待加工固體食物,進入預混合容器中,通過預攪拌渦輪充分混合,在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沒超過臨界值時,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打開,振動盤所連接的振動裝置開始工作,微波發(fā)生器接通電源;
步驟4,經過預混合的固態(tài)食品連續(xù)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中,預混合固態(tài)食品隨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逐級緩慢向下運動,使預混合固態(tài)食品充分加熱并熟透;該過程中如果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超過臨界值,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會閉合,阻止固態(tài)食品持續(xù)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隨著微波加熱反應容器中的固態(tài)食品持續(xù)下料到粉碎攪拌容器中,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會逐漸開始低于臨界值,此時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打開,恢復上述過程;
步驟5,經過充分加熱熟透的預混固態(tài)食品進入粉碎攪拌容器中,當所有代加工固體食物加熱完成并全部進入粉碎攪拌容器中后,打開注水閥。
步驟6,粉碎攪拌容器內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液面觸發(fā)水位傳感器,水位傳感器向輸出注水閥輸出關閉信號,注水停止。
步驟7,旋轉刀片電機啟動,固體食物開始粉碎并與水溶在一起;
步驟8,粉碎混合工藝完成后旋轉刀片電機關閉,最終食品出口閥打開,最終食品從最終食品出口流出。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相對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水不參與食品加熱過程大量減小整個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2)區(qū)別于其他食品加工方法的特殊風味;
(3)食品出料即是冷品,省去了預冷時間,提高了食品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人字形分流結構第一種調節(jié)方式示意圖;
附圖3為人字形分流結構第二種調節(jié)方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所示,一種液體熟食加工設備包括預混合容器噴水球18、預攪拌渦輪17、預攪拌渦輪電機16、水位傳感器14、預混合容器1、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2、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橫向支撐彈簧4、振動盤5、縱向彈簧支撐7、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流量控制閥8、粉碎攪拌容器9、旋轉刀片10、旋轉刀片電機21、出口導流板11、最終食品出口閥15和注水閥20;所述預混合容器1頂部設置若干個進料裝置,預混合容器1底部設置一個預混合容器出料口;若干所述預混合容器噴水球18均勻設置在預混合容器1頂部內壁上;所述預攪拌渦輪17橫向設置在預混合容器1內腔;所述預攪拌渦輪電機16置于預混合容器1外部并與預攪拌渦輪17軸連接;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2安裝在預混合容器1底部出料口中;
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頂部設置一個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入料口,底部設置一個微波加熱反應容器出料口,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的頂部入料口與預混合容器1底部出料口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懸空設置在振動盤5內部;若干所述橫向支撐彈簧4的一端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側外壁,另一端連接振動盤5側內壁;若干所述縱向支撐彈簧7一端連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底部外壁,另一端連接振動盤5底部內壁;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流量控制閥8安裝在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底部出料口中;
所述粉碎攪拌容器9底部設置最終食品出口和注水孔,粉碎攪拌容器9的頂部進料口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底部出料口連接;所述最終食品出口閥15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9底部最終食品出口中;所述注水閥20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9底部注水孔中;所述水位傳感器14設置在粉碎攪拌容器9上端內壁上;所述旋轉刀片10在粉碎攪拌容器9內腔并同軸心設置,旋轉刀片10軸與粉碎攪拌容器9外側的旋轉刀片電機21相連。
所述預混合容器1頂部設置的進料裝置由若干個配比漏斗19構成,所述配比漏斗19外壁設置容量刻度線,配比漏斗19底部出料口中設置截流閥。
所述縱向彈簧支撐7為壓力傳感器彈簧,壓力傳感器彈簧的信號輸出端與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所述水位傳感器14的信號輸出端與注水閥20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所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內部設置有勻料導流機構,所述勻料導流機構為若干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該迷宮結構使得固態(tài)食品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內后以雙線向下呈折線型下料,下料后匯流至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的底部。
若干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至少包括上部分結構和下部分結構,上部分結構和下部分結構上、下相對設置;上部分結構包括無縫拼接的兩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成的人字形分流結構24,且人字形分流結構24的下邊緣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內壁保持下料用間距通道;下部分結構包括兩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分為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和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其中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的一端與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內壁相接,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的另一端呈水平向下傾斜,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與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成對稱設置,且所述第一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和第二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相對設置的中間預留有下料用間距通道。
如附圖2和附圖3所示,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的上部分人字形分流結構24為可活動件,可以通過調節(jié)人字形分流結構24來調節(jié)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23之間的間隙大小,其中間隙的大小根據代加工固體食品的顆粒大小和食物性質決定,調節(jié)適當的間隙可以使代加工固體食物有序均勻下料防止過程中產生堵塞現(xiàn)象,本實施中提供兩種調節(jié)方式,第一種調節(jié)方式為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的上部分人字形分流結構24可整體上下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23之間的間隙大小,第二種調節(jié)方式為所述交替設置的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搭建而成的迷宮結構的上部分人字形分流結構24通過人字形分流結構24為獨立兩塊,其人字形頂部安裝的鉸鏈使對應兩塊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以鉸鏈為中心成一定角度轉動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23之間的間隙大小。
如圖2所示,所述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上表面設置若干個連續(xù)凹凸半圓狀的阻力樁22,使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上表面整體成波紋狀,由于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23之間調節(jié)了合適間隙從而使其波紋能讓代加工固體食物沿著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直線運動的同時還能翻滾運動。
如圖1所示,所述的一種液體熟食加工設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根據代加工食物性質調節(jié)人字形分流結構24上表面與預混合容器出料口端面23的間隙,啟動機器,預攪拌渦輪17電機、振動盤5、微波發(fā)生器同時啟動。
步驟2,將若干種待加工固體食物分別置于若干個配比漏斗19中,并通過配比漏斗19上的刻度線來確定各類代加工固體食物之間的配比,結束后打開配比漏斗19底部出料口中設置截流閥,待加工固體食物連續(xù)進入預混合容器1中,混合容器噴水球18開始噴淋適量的水,噴水的目的用于更加便于微波加熱;
步驟3,待加工固體食物,進入預混合容器1中,通過預攪拌渦輪17充分混合,在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沒超過臨界值時,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2打開,振動盤5所連接的振動裝置開始工作,微波發(fā)生器接通電源;
步驟4,經過預混合的固態(tài)食品連續(xù)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中,預混合固態(tài)食品隨固態(tài)食品導流板6逐級緩慢向下運動,使預混合固態(tài)食品充分加熱并熟透;該過程中如果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超過臨界值,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2會閉合,阻止固態(tài)食品持續(xù)進入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隨著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中的固態(tài)食品持續(xù)下料到粉碎攪拌容器9中,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微波加熱反應容器3中的固態(tài)食品質量會逐漸開始低于臨界值,此時預混合容器流量控制閥2打開,恢復上述過程;
步驟5,經過充分加熱熟透的預混固態(tài)食品進入粉碎攪拌容器9中,當所有代加工固體食物加熱完成并全部進入粉碎攪拌容器9中后,打開注水閥20;
步驟6,粉碎攪拌容器內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時,液面觸發(fā)水位傳感器14,水位傳感器14向輸出注水閥20輸出關閉信號,注水停止;
步驟7,旋轉刀片電機21啟動,固體食物開始粉碎并與水溶在一起;
步驟8,粉碎混合工藝完成后旋轉刀片電機21關閉,最終食品出口閥15打開,最終食品從最終食品出口流出。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